通过对尼雅的实地考察,人们惊奇地发现,尼雅遗址保存得相当完好。由于气候干旱、无雨,古代的遗迹、遗物绝大部分依然存在。特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一座露天的博物馆。这是一处巨大的神秘的文化宝藏,显示了尼雅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文物品类之全,数量之多,使人难以置信。
在干涸的尼雅河边,有大片干死的胡杨林、红柳丛。它们在狂风下瑟瑟发抖,好像在述说着它们的不幸遭遇;
在果园里,沙枣树、梨树、桑树、葡萄,被大风连根拔起,纵横交错地扑倒在沙滩上,谁见此景都会倍感凄凉;
在沙丘上,古代民居的房架比比皆是,使人目不暇接,到处都是颓垣断壁,使人难以进出,仿佛是一场强烈地震刚刚结束的重灾区;
在废墟中,只要拨开流沙,就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生活器物:成堆的陶片、木盆、木碗、木杯、木勺、木筷;
在民居旁,可以看到用红柳篱笆围成的羊圈、牛圈、骆驼圈,依然如故,成堆的粪球告诉你,这里曾栖息过许多牲畜;
在房屋前,可以看到由两行杨柳组成的林荫路,杨柳虽已倾倒,但是格局依旧;
在古河边,可以看到古代的水渠、蓄水池和独具特点的独木桥;
在黄沙冈上,古代的墓葬成群。清除流沙,便可以发现这里特有的独木棺,不腐的干尸,毛发俱在,衣服完好如故;
在一场大风过后,可以在沙地上拾到小铁刀、铜指环、项珠、木梳、纺轮、五铢钱、毛布和地毡的残片;
最幸运的人,是在流沙掩埋的房间中,找到封泥尚在的汉代简牍。
尼雅遗址尼雅遗址是汉晋时期精绝国故址,位于中国西北部新疆的民丰县。
考古人真的不容易,尤其在荒无人烟的沙漠地区,30多公里的道路,这四十多人竟然走了三天。极目所至,流沙遍地。所谓流沙,就是连绵起伏的沙丘,一场大风过后,全部改变了位置与形状。
帐篷搭得再好,也难抵御风沙的侵袭,大衣帽子紧紧裹住脑袋,沙子依然无孔不入。
因为没有水源,所吃的水都是带去的,不许洗脸、不许刷牙,洗澡想都别想。有限的水只能用来保命。
沙漠气温昼夜温差大,食物容易变质,只能现做现吃。沙土无法垒灶,他们用带去的土垒馕灶烤馕(烧饼)。带去的活羊、活鸡,随吃随杀。
其中有一只公鸡总打鸣。沙漠深处,寂静无声,荒凉得可怕。偶尔有几声鸡叫,在考古人听来,如同享受音乐。于是,就舍不得杀这只鸡。直到考古结束的最后一天,才吃了这只公鸡。
所有的人都是多面手,整理、照相、开车、做饭,大家通力合作,共度艰难。
虽然条件艰苦,但是收获巨大,在这里,他们发掘出房屋、墓地、佛寺、陶窑等诸多遗迹,出土的文物有陶器、铜器、丝织品、钱币、木简等文物。
沙漠干燥,一些丝织品保存完好,其中有件丝织品上绣着“王侯合昏千秋万代宜子孙”的祝福语,古时“昏”和“婚”通用。这分明是给精绝国王大婚订制的礼物啊!
还有一件护膊的丝织品,上面绣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字。当时,考古人员眼都直了,四周鸦鹊无声。当时的“中国”不是国家的名字,而是特指我们这个国家所处的这片地域。
接着,又在一些丝织品残片上发现了“讨南羌”的字,原来,那句话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呀!也就是说,碰到金、木、水、火、土五星连珠的天文现象,能使中国对外的军事行动得到胜利。
考古人真是博学多才,能够窥一斑而知全豹,融会贯通。发现一段长木板,而推断出这里原来是一条河流;发现一行行的葡萄根,就推断出这里曾是茂盛的果园;发现一个个大瓮,又断定是酿葡萄酒的酒窖……
这些遗迹,都证明在汉晋时期,这里是水草丰美土地肥沃的绿洲,是丝绸之路上的城邦。先民们在这里放牧、耕种,繁衍生息,一代又一代,历经七百年之久。
遥想当年,一群群富于冒险精神的商人,赶着骆驼队,驮着各种货物,伴着驼铃声声,来往于这条千年古道上,在古城住宿、补充路上所需的干粮和水。正是他们,加强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精绝古城一经发现,便激发了作家们的创作热情,一部部有关精绝古城的传奇小说呈现在网络中。以性格各异的人物、声情并茂的语言,出神入化的武功、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刀光剑影的情节,演绎出一幕幕爱恨情仇的精彩故事。
真佩服作家们的想象力!
精绝古城为什么消失了呢?是因为战争么?我想不会,这里是适宜居住的绿洲,胜利者占有它就是想拥有和利用,就算付之一炬,也只能烧毁房屋和用具,河流、植物是烧不了的。
那么只有一个原因了,那就是人口激增。脆弱的生态环境禁不住人类的过度开发,于是,珍贵的水源汲取干净,绿洲面积锐减,人们不得不迁徙它处,
千年古城最终被浩瀚的沙漠掩埋。
注:《考古公开课》记录整理。
诸葛亮北伐的特殊原因,从哪个新疆出土的文物中有所体现?比起《三国演义》里那“吞魏灭吴”“克复中原”的豪言来,历史上“五出祁山”的诸葛亮,战略目标却很务实。没想过一口气打到中原,而是先要“西征陇右”。但就为了这小目标,诸葛亮就要不顾一切,打这场实力悬殊的仗?
这个问题,倒是上世纪90年代,新疆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的一件文物,给出了另一个重要的答案:在这场中日考古学家联合发起的考察活动里, 考古队在遗址上一座东汉末至魏晋时期的双人合葬墓(尼雅古墓群8号墓)里,发掘出了一条蜀地织锦护臂,在网上大名鼎鼎,充满了神秘色彩,因为上面印有的八个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关于三国时期的这段记载,真实性比较强的只有《三国志》一本。毕竟我们熟知的《三国演义》是本小说,他其中的很多章节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在三国志中关于诸葛亮的死记载并不是很详细,我们只知道诸葛亮是在北伐途中死的,他因何而死则成为了一个谜。在正史中并没有记载。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死因,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大寿将尽后选择撤退。而司马懿因为不知道诸葛亮是否已死,这才选择没有第一时间追击,这才错失了灭亡蜀国的最好时机。
不过这其中却带着神话色彩,毕竟人怎么可能知道自己即将死亡?这是极其不科学的。在新疆出土的一部古书却将诸葛亮如何身死之谜解答了。这本古书是《三国志注》,这本书正是对于《三国志》的补充,对于我们去研究《三国志》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而在这本书中的一段记载,我们才能明白诸葛亮的真正死因。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翻译过来是说:诸葛亮先是吐血,反而才知道自己即将不行了。
这倒是和《三国演义》中不谋而合,不过且没有那么具有神话色彩。这本古书的先后顺序是先吐血后知道自己的身体不行。同时也解释大家心目中的另一个疑问,诸葛亮选择撤退时,为什么司马懿没有去追诸葛亮。
因此诸葛亮选择撤退时,他还是有一口气尚存的。在选择撤退不久后,他才死去的。司马懿见诸葛亮无故退出,自然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但其知道了原因后再去追击则迟了。
尼雅遗址的文物遗存尼雅遗址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民丰县喀巴阿斯卡村以北20公里的沙漠中,其间的伊玛木加法尔萨迪克大麻扎(坟墓)也是赫赫有名(门票50元/人)。尼雅遗址是一个以东经82度43分14秒、北纬37度58分35秒为中心的狭长地带。东西向7公里宽,南北向25公里长,散布在尼雅河古河床沿线。将遗址区向北推移了几十公里。在1700年前的公元三世纪,发源于昆仑山脉吕士塔格冰川的尼雅河经此向北延伸,那时这里还是一片繁荣的绿洲。1700年以来,由于气候和地质的变迁,河床退缩,这里已经退化成为典型的流动沙丘地貌。在百年之前的茫茫死亡之海中还曾存在着这样一片古文明,实属不可思议之事。但百年来的考古成果已经证明,这个“东方庞培城”的存在是铁的事实,留给人们的将仅仅是对于这个事实的来影去踪的考证。一般认为,沙漠周边居民群落的消亡总是伴随着河流的退缩、改道或其它自然条件的恶化。但对尼雅遗址的考古学,气象学、水文地质学的综合研究表明,尼雅文明的消亡极可能不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异,而是由于军事、社会或其他突变因素引发的结果。这个神奇的遗址为人类留下了千古之迷。这座古城1901年由英国人斯坦因首次发现,被确定为西汉时期精绝国的遗址。尼雅遗址是汉晋时期西域丝绸之路南道上的一处东西交通要塞,位于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以北约100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尼雅河下游尾闾地带。遗址以北纬37°58′45.3″、东经82°43′13.5″的佛塔为中心,沿古尼雅河道呈南北向带状分布,分布范围南北长约30公里,东西宽约7公里,其间散落房屋居址、佛塔、寺院、城址、冶铸遗址、陶窑、墓葬、果园、水渠、涝坝等各种遗迹约百余处,是新疆古文化遗址中规模最大且保存状况良好又极具学术研究价值的大型遗址之一。
尼雅遗址是汉晋时期精绝国 的遗址。古遗址以佛塔为中心,散布于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5~7公里的区域内。遗址内发现有房屋、场院、墓地、佛塔、佛寺、田地、果园、畜圈、河渠、陶窑、冶炼遗址等遗迹。出土有木器、铜器、铁器、陶器、石器、毛织品、钱币、木简等遗物。此外,还发现了当时炼铁遗留下来的烧结物和炭渣。
丝织品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护臂呈圆角长方形,长18.5厘米,宽12.5厘米,边上用白绢镶边,两个长边上各缝缀有3条长约21厘米、宽1.5厘米的白色绢带。织锦的图案总体采用山状云作骨架,沿织锦纬向连续铺展。自右边起依次有两鸟、独角兽和虎,并伴以铭文“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在铭文旁还有两个圆点纹代表五星中的两星。同墓所出另一残片可以确定属于同一织物,上有云气纹、羽人纹、星纹和“诛南羌”三字铭文。经复原,可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连读。此锦采用1:4平纹经重组织,整个图案不分色区,均以蓝、绿、红、黄、白五色织出,五星的图案也恰好由这五种色彩表示。经密220根/厘米,纬密24根/厘米,图案经向循环有84根夹纬,7.4厘米,远远大于普通的汉魏织锦,因此,它是汉式织锦最高技术的代表。
尼雅的前身是古精绝国,位于民丰县北约150公里处的沙漠中,周围都是起伏的沙山。已发掘出来的部分建筑保存完好,除了土木结构的房屋外,还有河道和水渠。遗址中还发现了写有古代于阗文字的木简及羊皮文献。
在100平方米范围内共发掘了8座属社会上层统治集团的墓葬,随葬品丰富,级别高,保存完好。按其种类可分为陶器、木器、铁器、漆器、弓矢、纺织品及料珠等,其中纺织品为其大宗,特别是出土了一批组织复杂、色彩绚烂、花纹繁缛的线织品和精美毛织品,如被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定为国宝级文物的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锦衾,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还有延年益寿长保子孙、世毋极锦宜二亲传子孙、登高明望四海贵富寿为国庆、金池凤等华丽织锦,色彩斑烂,保存之佳实属空前罕见。
尼雅遗址系二十世纪初发现,遗址分布在约60~80平方公里范围内。遗址中心标识物是一座佛塔,塔周围流散分布着组成的聚落、冶作坊遗址群、墓葬等。该遗址是塔克拉玛干现存最大的遗址群,它对汉晋时期丝路南道邦国以及丝路的人文地理变迁的研究,有着重要价值。尼雅遗址以地理坐标为北纬37°58ˊ20.7″,东经82°43ˊ27″的佛塔为中心位置,其范围南北约20公里,东西7公里。沿尼雅河呈南北向细长形状。东西北三面环绕着高大的金字塔型沙山,南部地势较低。其范围南北长20公里,东西宽10多公里,至少可划分为六组建筑群落。古建筑保存较好,房舍废墟分布在干涸的尼雅河东岸,3-1幢集中一起。地基一般用麦草、牛粪等台泥铺墁,墙壁多为红柳编成再外垠泥土。室内建有炉灶和贮藏窖。遗址内有渠道和古河道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