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有云:"生于苏杭,葬在北邙。"在千年帝都洛阳北面的邙山上埋葬着无数的古代帝王将相和风流名仕,是我国最大的古墓群,号称东方金字塔。究竟,这么大的古墓群中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呢?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探究竟。
邙山陵墓群位于洛阳北面的邙山上,面积750平方公里。地跨洛阳下属的7个县区。根据考古记载,这里已探明的帝王墓包括:东周时期王墓8座,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所以说这里是全中国埋葬古代帝王最多最集中的地方。但是,这里埋葬着多少帝王呢?谁也说不清楚,从古到今留下可查阅的资料有特别少,加之古代连年战火和猖狂的盗墓对这些陵墓的大肆破坏,造成了现在无法判定每座陵墓的主人。不过,我们还是能从一些史料记载以及勘探中找到一些线索。
比如,比较出名的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墓,即汉光武帝陵。再有东汉定都洛阳,共有10位皇帝长眠于洛阳,其中五位葬于邙山之上。出去光武帝还有汉安帝、汉顺帝、汉冲帝、汉灵帝。其中光武帝的原陵有5绝:一是枕河蹬山;二是一园千柏;三是汉陵晓烟;四叔鼓掌”啾啾“;五是众柏成像。接下来的,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均都洛阳,因此这些朝代的君王陵墓也均建在邙山。魏文帝曹丕倡导俭葬,他依山为陵,葬于邙山首阳山。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甚至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北还。于是北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他自己身体力行,死后葬于孟津。
那么洛阳邙山为什么能形成这么大的墓葬群呢?这还要从我国宋朝说起,宋朝以前,洛阳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天下之中之说,所以宋朝以前有很多朝代定都于洛阳,其中包括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13个朝代在这里建都,这些朝代的帝王死后自然而然的就葬在了洛阳就近的邙山上,后来很多达官贵人富商巨贾、文人雅士云集于此,他们死后向往着离帝王墓近一点,也纷纷葬于邙山,这里墓葬群的规模也就越来越大。还有另一种封建迷信风水的说法,帝王选择陵墓更是慎重。邙山这里,北带黄河、南望伊阙,而且地势开阔,在古人眼中是绝好的风水宝地,自然也就成为历代帝王最向往的安葬之所。所以久而久之,这里就形成了中国最大的陵墓群。
现在当您经过洛阳邙山的时候看到一座座大大小小的陵墓,请不要惊讶,因为这里是东方金字塔!
洛阳邙山为什么不能挖 邙山陵墓群介绍1、邙山的陵墓群是目前中国面积较大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邙山陵墓群是世界上古代陵墓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是中国埋葬帝王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加上皇族、大臣的陪葬墓,总数在千座以上。所以不能挖。
2、邙山陵墓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东西长近5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的邙山上。在风水理论中葬地讲究生气凝聚、风吹不到,并且有水流可以界止生气,邙山一带“北枕邙山南蹬洛水”正是“靠山面水,藏风聚气”的理想营坟之所。
洛阳市邙山陵墓群保护条例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邙山陵墓群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结合邙山陵墓群现状和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邙山陵墓群,是指本市行政区域内位于邙山的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唐等朝代帝陵及其陪葬墓群。第三条 在邙山陵墓群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规划建设、考古发掘、旅游开发、生产生活或者其他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第四条 邙山陵墓群保护工作,实行国家保护为主与社会保护相结合的原则,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保邙山陵墓群及其历史风貌和自然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第五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邙山陵墓群保护工作的领导。
市文物行政部门是邙山陵墓群保护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
其他相关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共同做好邙山陵墓群的保护工作。
邙山陵墓群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做好本行政区域内邙山陵墓群的保护工作。第六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将邙山陵墓群的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邙山陵墓群保护规划,并将其纳入本市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第七条 市人民政府和邙山陵墓群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将邙山陵墓群保护经费列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并及时拨付。
邙山陵墓群保护经费应当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适当增加。鼓励国内外社会团体和个人自愿捐资发展邙山陵墓群文物保护事业。
邙山陵墓群的保护资金应当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挪用,并接受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文物、教育等部门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应当加强本条例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公民的文物保护意识。第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破坏邙山陵墓群及其历史风貌和自然环境的行为都有权依法制止、举报。对于在邙山陵墓群保护工作中有显著成绩的单位或者个人,由市人民政府或者市文物行政部门给予奖励。第十条 邙山陵墓群已发现并确认的重要墓葬和遗址包括:
(一)东周墓地。位于孟津县平乐镇金村东,汉魏洛阳故城内城东北城垣内,面积1200米×1000米。
(二)大汉冢及其陵园遗址。位于孟津县送庄镇三十里铺村南。以坐标N 34°46.520′,E 112°34.975′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各延伸600米。
(三)二汉冢及其陵园遗址。位于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西北。以坐标N 34°45.977′,E 112°35.070′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各延伸500米。
(四)三汉冢及其陵园遗址。位于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北。以坐标N 34°45.701′,E 112°35.125′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各延伸500米。
(五)邙山陵墓群调查编号707号汉代大冢及其陵园遗址。位于孟津县平乐镇朱仓村西北。以坐标N 34°46.581′,E 112°36.227′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各延伸500米。
(六)邙山陵墓群调查编号722号汉代大冢及其陵园遗址。位于孟津县平乐镇朱仓村西北。以坐标N 34°46.524′,E 112°36.026′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各延伸500米。
(七)刘家井汉代大冢及其陵园遗址。位于孟津县送庄镇三十里铺村刘家井自然村。以坐标N 34°47.244′,E 112°35.239′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各延伸500米。
(八)曹魏征东大将军、大司马曹休墓。位于连霍高速公路洛阳服务区东约100米。以坐标N 34°46.461′,E 112°34.705′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各延伸500米。
(九)西晋文帝崇阳陵。位于偃师市城关镇后杜楼村北1500米。以坐标N 34°45.0294′,E 112°44.2001′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各延伸500米。
(十)西晋武帝峻阳陵。位于偃师市首阳山镇南蔡庄村北2500米。以坐标N 34°45.0001′,E 112°41.9963′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各延伸500米。
(十一)北魏孝文帝长陵及其陵园遗址。位于孟津县朝阳镇官庄村东约800米。以坐标N 34°45.9596′,E 112°25.0573′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各延伸300米。
(十二)北魏宣武帝景陵。位于洛阳市老城区冢头村,洛阳市古代艺术博物馆所在地。以坐标N 34°44.084′,E 112°24.430′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各延伸300米。
(十三)北魏孝明帝定陵及其陵园遗址。位于孟津县送庄镇东山头村东南。以坐标N 34°46.506′, E 112°33.764′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各延伸300米。
(十四)北魏孝庄帝静陵。位于洛阳市西工区红山乡上寨村。以坐标N 34°42.273′,E 112°22.518′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各延伸300米。
(十五)后唐明宗徽陵。位于孟津县送庄镇送庄村东南。以坐标N 34°47.088′,E 112°33.912′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各延伸500米。
根据考古发现或者研究成果,应当及时依法增补重要墓葬和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