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
《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1965年开始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最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更晚点的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区号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插柳: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专家介绍说,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中国人将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看作是三大鬼节。清明节正是百鬼出没频频、索讨多多的时节。受佛教的影响,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写道:“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另外一种说法是,此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清明插柳戴柳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2023年大雪是几点几分几秒 2023年大雪具体时间是什么时候导读:说起二十四节气时间,我们也不难发现节气之间的时间间隔并不属于绝对稳定的状态,特别是由于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形导致地球公转角速度变化,也导致每年节气间隔时间也会随之改变。但如果是2023年大雪是几点几分几秒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2023年大雪具体时间。
大雪
2023年大雪是公历2023年12月7日17点28分,农历庚戌年十一月十三号。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斗指癸,太阳到达黄经255度,交节时间为每年公历12月6-8日。大雪节气是干支历子月的起始,标志着仲冬时节正式开始。
大雪节气的由来
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太阳黄经达255度时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大雪”。大雪,顾名思义,雪量大。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到了这个时段,雪往往下得大、范围也广,故名大雪。
大雪节气的特征
大雪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一个节气,气候要素包括降水、气温、光照等,其中降水是气候一个重要要素。气象上将雨、雪、雹等从天空下降到地面的水汽凝结物,都称为“降水”。节气大雪的到来,意味着天气越来越冷,降水量增多。节气意义上的“大雪”与天气预报中描述降雪量的“大雪”无必然联系。大雪节气是一个气候概念,它代表的是大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因为“雪”是水汽遇冷的产物,代表寒冷与降水。 “大雪”名称是个比喻,反映的是这个节气期间气候变化,寒流活跃气温下降、降水增多。而天气预报中的“大雪”是指降雪强度较大的雪。气象学上规定:下雪时能见度很差,水平能见距离小于500米,地面积雪深度等于或大于5厘米,或24小时内降雪量达5.0~9.9毫米之间的降雪称为大雪。
大雪
大雪节气的风俗
1、大雪腌肉
大雪节气风俗之一就是腌肉。老南京有句俗语,叫做“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都要忙着腌制“咸货”。无论是家禽还是海鲜,用传统的制作方法,将新鲜的原料加工成香气逼人的美食,以迎接即将到来的新年。
2、吃红薯粥
大雪以后气温逐渐变冷,人们屋里屋外都十分注意保暖,纷纷穿上冬装,防止受冻,出现冻疮。鲁北民间有“碌碡顶了门,光喝红黏粥”的说法,意思是天冷不再串门,只在家喝暖乎乎的红薯粥度日。红薯含有大米、面粉缺乏的赖氨酸,赖氨酸可促进人体上皮细胞的成熟,一直抗癌因子与细胞中蛋白质的结合,可提高人体抵抗力,秋冬吃红薯还有防燥的功效,但不能多吃。
3、观赏封河
大雪时节,北方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自然景观,南方也有“雪花飞舞,漫天银色”的迷人图画。到了大雪节气,由于气温低,河里的冰都冻住了,人们可以尽情地在上面滑冰玩耍。大雪节气,北方地区已经是银装素裹,而堆雪人、溜冰、滑雪及滚雪球,是年轻人最喜爱的户外活动。
大雪
4、大雪进补
“冬天羊肉劲补,可以上山打虎。”老南京大雪进补最爱羊肉。羊肉驱寒滋补,益气补虚,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御寒能力。羊肉还可以增加消化酶,帮助消化。专家建议,冬天食用羊肉进补,可以和山药、枸杞等“混搭”,营养更丰富。
大雪节气风俗
大雪节气风俗
大雪节气风俗,大雪节气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未来又会有什么样的讲究,大雪节气风俗有哪些的,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大雪节气风俗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大雪节气风俗1
大雪节气的讲究
1、注意鞋子的舒适度
首先大雪节气的时候穿鞋应大小适宜,才能有较好的保暖效果。
2、适当出去锻炼,忌长期在室内
长期在室内不仅空气新鲜度不够,人体机能的锻炼也有所减弱。要注重锻炼身体,如进行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运动,以便养筋健骨、舒筋活络、畅通血脉、增强自身抵抗力。
3、忌长期紧闭门窗睡觉
冬季应每天开窗数次,以便空气流通。长期紧闭门窗睡觉,易患鼻塞、口干、头痛、免疫功能下降等,并且冬季空调的温度应该适宜,一定不可以太高,不然冷热温差大容易生病。
大雪节气的风俗
1、大雪腌肉
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大雪节气的风俗之一就是腌肉。有句俗语,叫做“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都要忙着腌制“咸货”。无论是家禽还是海鲜,用传统的制作方法,将新鲜的原料加工成香气逼人的美食,以迎接即将到来的新年。
2、吃红薯粥
大雪以后气温逐渐变冷,人们屋里屋外都十分注意保暖,纷纷穿上冬装,防止受冻,出现冻疮。鲁北民间有“碌碡顶了门,光喝红黏粥”的说法,意思是天冷不再串门,只在家喝暖乎乎的红薯粥度日,也代表了以前的艰苦日子。
大雪节气如何减肥
1、早餐一定要吃
如果说冬天想减肥,首先肯定跟吃的有关了。据调查,有三分之一的上班族不吃早餐,尤其到了冬天,寒冷的天气让人不想起床,睡过头便错过吃早餐的时间。但为了维持一天的代谢,避免出现饥饿感而中午暴吃,这样就非常容易肥胖了,因此早餐一定要吃。
2、改善肠胃健康
你以为只有夏天才容易肠胃不好,其实不然,冬季不知不觉吃太多,而且还经常吃辣味食物,无形中都会刺激到肠胃。因此养护肠胃健康就非常重要啦,可以多吃一些蔬菜,喝一点茶。
大雪节气风俗2
气候:大雪时节,黄河流域一带已有积雪,天气寒冷。而江南才刚刚进入隆冬季节,气温将显著下降,天气寒冷,可能出现初雪和冰冻现象。这一节气是我县降水日数最少的节气。
农事:各地要加强冬小麦、油菜等春花作物的田间管理,查苗补缺,中耕松土,早施苗肥,培育壮苗。随着隆冬季节的临近,着手做好菜苗、果树、苗木、花卉与家畜的保暖工作。
大雪节气也就意味着大雪纷飞的时候已经来临。进入大雪节气之后,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最低温度都降到了0℃或以下,大雪节气民俗活动典型有观赏封河、腌肉等等。
大雪节气小知识:24节气中的大雪时间是阳历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大雪节气特点
1、雪量增加
大雪节气就是预示着天气寒冷,降雪的可能性变更大,雪量增加。强冷空气往往能够形成较大范围降雪或局地暴雪。降雪的益处很多,特别是有利于缓解冬旱,冻死农田病虫,有利于冬季旅游的开展。但降雪路滑,化雪成冰,容易导致民航航班延误、公路交通事故和车道拥堵;个别地区的暴雪封山、封路还会对牧区草原(称为白灾)人畜安全造成威胁。
2、降温明显
大雪节气是每年的12月6或7或8日,天气寒冷,气温将显著下降。我国强冷空气最多的月份是在11月。北方大部分地区12月份的平均温度约在–5℃~–20℃之间,南方的强冷空气过后,有时也会出现霜冻。寒冷对体弱者和老年人的健康十分不利。
3、大雾弥漫
12月份,在刚刚迈入冬季的江南,早晨气温比较低时,或是在雨雪过后,近地面湿度大,还有可能出现成片的大雾区。北方城市的雾霾天气也会打个照面。
4、流凌灾害
冬季,内蒙古包头河段结冰封河,而偏南的兰州河没有封河,河水流向已经封河的河段,由于封河的河段上的冰层和凌坝阻挡了上游下来的河水,迫使水位抬高,易在包头河段产生水漫河堤的灾害。如果强冷空气来的晚,12月就容易引发流凌灾害,值得关注。
大雪节气风俗3
24节气大雪的由来
每年12月7日或8日,太阳黄经达255度时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大雪”。大雪,顾名思义,雪量大。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到了这个时段,雪往往下得大、范围也广,故名大雪。
《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这里十一月是指农历),这是古人对大雪的解释。大雪节气常在十二月七日前后到来,此时中国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北方则呈现万里雪飘的迷人景观。
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最低温度都降到了0℃或以下。往往在强冷空气前沿冷暖空气交锋的地区,会降大雪,甚至暴雪。可见,大雪节气是表示这一时期,降大雪的起始时间和雪量程度,它和小雪、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我国古代将大雪分为三候:“一候鹃鸥不呜;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这是说此时因天气寒冷,寒号鸟也不再呜叫了;由于此时是阴气最盛时期,正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所以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荔挺”为兰草的.一种,也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大雪节气习俗
大雪习俗
大雪过后气候变化快,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北方由于有暖气,尽管室外冰天雪地的,可室内却是暖意融融的,而在南方地区,冬天既潮湿又寒冷,即使待在家里手脚也很容易起冻疮。因此,不管是北方人还是南方人,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都要注意保暖问题。鲁北民间有“碌碡顶了门,光喝红黏粥”的说法,意思是天冷不再串门,只在家喝暖乎乎的红薯粥度日;有句俗语叫“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节气一到,湘西家家户户忙着做腊肉,制香肠,以迎接新年。
大雪时节,属万物潜藏,养生同样要顺应自然规律,在“藏”字上下一下功夫。起居调养宜早起早眠,收敛神气,特别在南方的人士需要要保持肺气清肃。早晚温差较大,老年人要谨慎起居,适当运动,增强抵抗力,以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大雪节令的特点是干燥,空气湿度很低。此外,衣服要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加,宜保暖贴身,不使皮肤开泄汗出,保护阳气免受侵夺。夜晚的温度会更低,夜卧时要加多衣被,使四肢暖和,气血流畅,这样则可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如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脑血栓形成等。
大雪季节,处于北半球的地区在这段寒冷的冬天里,白天时间短,夜里时间长,于是便有了“大雪小雪、煮饭不息”这个谚语。它的意思就是说,由于昼短夜长的缘故,家庭主妇做一日三餐的时间几乎就要连上了。
瑞雪兆丰年
人常说,“瑞雪兆丰年”。严冬积雪覆盖大地,可保持地面及作物周围的温度不会因寒流侵袭而降得很低,为冬作物创造了良好的越冬环境。积雪融化时又增加了土壤水分含量,可供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另外,雪水中氮化物的含量是普通雨水的5倍,还有一定的肥田作用。所以有“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农谚。
大雪时节,除华南和云南南部无冬区外,我国辽阔的大地均已披上冬日盛装。东北、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已降至-10℃,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气温也稳定在0℃以下。在气候正常年份,黄河流域以及以北地区已有积雪出现,冬小麦已停止生长。大雪以后,江南进入隆冬时节,各地气温显著下降,常出现冰冻现象,“大雪冬至后,篮装水不漏”就是这个时间的真实写照,但是有的年也不尽然,气温较高,无冻结现象,往往造成后期雨水多。
大雪节气,人们要注意气象台对强冷空气和低温的预报,注意防寒保暖。越冬作物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冻害。注意牲畜防冻保暖。
大雪节气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大雪节气的由来和风俗时间过的真的很快,转眼间就要到了年底了,这一到年底就意味着大雪节气也该到来了,这大雪节气是有什么样的含义在里面的?大雪节气的时候有有什么样的风俗?它又是怎么来的?
大雪节气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通常是每年公历的12月6—8日,大雪节气是一个气候概念,代表的是大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
大雪节气和天气预报中的大雪意义不同,《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曾写道:“大雪,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说明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节气更大。
大雪节气的由来和风俗
大雪的由来可追溯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大雪,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经过历代的发展,便将每年公历12月6—8日定为大雪节气。
大雪来临,天气越来越冷,人们有腌肉、观赏封河、喝红薯粥、兑糖儿的风俗习惯。老南京有句俗语,叫做“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因此家家户户都会在此时腌肉。
北方气温较低,河里的水都冻住了,人们可以尽情的观赏封河,在冰上滑冰嬉戏;而鲁北地区的人们由于天气的原因不再去串门,只在家喝暖乎乎的红薯粥。
温州街头会在大雪节气时出现“兑糖儿”的场面,糖儿客一边敲打糖刀,一边吆喝卖饴糖,小孩子们被吸引,父母便会将家里的铜制废品拿出来和糖儿客兑换饴糖。
大雪节气吃什么
萝卜
民间有言:“冬季萝卜赛过小人参。”白萝卜营养价值高,还能帮助消化、除燥生津。大雪做上一盘萝卜夹肉,清甜鲜美,荤素搭配营养均衡,非常适合家里老人和小孩吃。
饺子
大雪节气有着吃饺子的习俗,饺子是面、菜、肉荤素搭配的美食,不但营养全,而且易消化吸收,做饺子,用当季的蔬菜最合适了,萝卜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有着独特的清香,用来做饺子馅更是鲜味十足。
八宝粥
大雪时节天气寒冷,用八种五谷杂粮熬成一碗热腾腾的八宝粥,不仅可以健脾温胃,还能抵御寒冷。
汤圆
冬季是吃汤圆的大好季节,糯米营养丰富,味甘性温,能够补养人体正气,用糯米制作的汤圆最适合在冬天食用了。
馄饨
老北京有“大雪馄饨夏至面”的说法。冬天人体抵抗力比较弱,用牛肉、紫菜和杏鲍菇来做馄饨馅,鲜美多汁,好吃又营养,非常适合孩子吃。
羊肉汤
冬不食羊不为补,羊肉营养价值丰富,它的热量比牛肉高,含铁量是猪肉的6倍,大雪节气,煮上一锅羊肉汤,既能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还能让身体迅速回暖。
大雪节气有什么讲究
1、注意鞋子的舒适度
首先大雪节气的时候穿鞋应大小适宜,才能有较好的保暖效果。
2、适当出去锻炼,忌长期在室内
长期在室内不仅空气新鲜度不够,人体机能的锻炼也有所减弱。要注重锻炼身体,如进行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运动,以便养筋健骨、舒筋活络、畅通血脉、增强自身抵抗力。
3、忌长期紧闭门窗睡觉
冬季应每天开窗数次,以便空气流通。长期紧闭门窗睡觉,易患鼻塞、口干、头痛、免疫功能下降等,并且冬季空调的温度应该适宜,一定不可以太高,不然冷热温差大容易生病。
2023年大雪是几点几分几秒 2023年大雪具体时间导读:说起二十四节气,大家肯定都有一个大概的概念,不难发现节气之间的时间间隔并不是处于绝对稳定的状态,尤其是因为地球的轨道是椭圆的,这就导致了地球公转角速度的变化,这也就导致了每年节气间隔的变化。那么2023年冬至是几点几分几秒?2023年冬至是哪一天?跟着我一起来看看。
2023年冬至是几点几分几秒 2023年冬至是哪一天2023年的大雪是公历2023年12月7日17时28分,农历耿旭年11月13日。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斗智鬼,太阳达到黄经255度,节日的时间是每年公历的12月6日-8日。大雪节是干日历月的开始,这标志着仲冬季节的正式开始。
大雪节气的由来
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当太阳经度达到255度时,就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大雪,顾名思义,就是大雪。古人云:“大的旺,现在雪旺”。这时,经常下大雪,而且雪下得很大,因此得名大雪。
大雪节气的特征
大雪是反映气候特征的节气。气候要素包括降水、温度和光照,其中降水是一个重要要素。气象学上将雨、雪、冰雹等水汽从天空凝结到地面,都称为“降水”。大雪的到来意味着天气越来越冷,降水越来越多。节气意义上的“大雪”与天气预报中描述降雪量的“大雪”没有必然联系。大雪节气是一个气候概念,代表大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因为“雪”是冷水汽的产物,代表寒冷和降水。
“大雪”这个名字是一个比喻,反映了这个节气期间的气候变化。寒流活跃,气温下降,降水增多。天气预报中的“大雪”是指降雪强度大的雪。气象学规定:能见度较差,水平可视距离小于500米,地面积雪深度等于或大于5厘米,或24小时内降雪量在5.0 ~ 9.9毫米的降雪称为大雪。
大雪节气的风俗
1.大雪腊肉。
大雪的习俗之一是熏肉。南京有句老话,叫“小雪咸菜,大雪咸菜”。大雪一下,家家户户都会忙着腌制“咸货”。无论是家禽还是海鲜,用传统的制作方法将新鲜的原料加工成香气浓郁的美味佳肴,迎接即将到来的新年。
2.吃红薯粥。
大雪过后,气温逐渐变冷。人们非常注意屋内屋外的保暖,穿上防寒服,防止冰冻和冻伤。鲁北民间有句俗语“进门顶上,只喝红粘粥”,意思是天气冷了就不去串门了,在家只喝温热的红薯粥。红薯含有赖氨酸,这是大米和面粉所缺乏的。赖氨酸可以促进人上皮细胞的成熟。细胞中抗癌因子和蛋白质的结合可以提高人体抵抗力。秋冬吃红薯有防燥的作用,但不宜多吃。
3.看封河。
大雪时节,北方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自然景观,南方有“雪花飞舞,银光满天”的迷人画卷。大雪节期间,由于气温低,河里的冰都结冰了,人们可以在上面尽情滑冰玩耍。大雪节期间,北方地区已经银装素裹,而雪人、滑冰、滑雪、滚雪球则是年轻人最喜欢的户外活动。
4.大雪补品。
“冬天可以补充羊肉,还可以上山打老虎。”南京的老雪补最爱吃羊肉。羊肉能散寒滋补,益气补虚,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御寒能力。羊肉还能增加消化酶,帮助消化。专家建议,冬天吃羊肉滋补品可以和山药、枸杞“混搭”,营养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