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是如何形成的,为何会持续一月之久?
一. 什么是“梅雨”季节
“梅雨季节”是在每年6、7月份的东南季风带来的太平洋暖湿气流,经过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我国台湾地区、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而引发的持续天阴降雨的气候现象。当夏季风的暖气流登陆北上,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时,因暖空气轻,冷空气重,较轻的暖湿气就会被抬升到冷空气之上。形成了锋面雨每年夏初,长江中游地区的地区的冬夏季风势均力敌,这条雨在此徘徊,阴雨连绵长达一个月之久,由于此时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 。
那它的成因又是什么呢?每年大约4月下旬至5月上旬,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与从南方北上的暖空气的汇合于华南地区,当遇上较冷的气团时,便会产生大量对流活动。由于这段时间冷暖空气势力相当,以致锋面停留在江淮地区。容易形成洪涝灾害。
二.“梅雨”的移动特点
5月,雨带从南部沿海登陆;。6月中旬,雨带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江淮之间摆动一个月左右。7月中下旬到8月,雨带北移到华北、东北等地,长江中下游地区则出现伏旱9月开始雨带南移;10月雨季结束。 相反的北方没有梅雨季节,由于海拔的影响,导致年降水量不足导致北方地区导致西北地区干旱严重,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眼里北方“缺水”的原因。
三:为何持续一月有余?
南方的阴雨正是由于暖湿气流的影响加上和北方的冷空气相遇,冷热相遇就会形成连片的阴雨,其实这也是一种自然的气候现象,就像东北多雪。太平洋来的暖湿气流在东南风的输送下由南北上,和北方的冷空气相遇正好集结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就形成连绵不断的降雨。梅雨季节,湿度很大,气温高,很容日造成衣物发霉。所以有人也把‘梅雨’称为‘霉雨’,梅雨结束之后,南方才正式进入夏季高温高热时期!
梅雨季节指的是几天,什么时候,?按照环流条件与区域性降水相结合的原则,凡在5月下旬至7月上半月的时段内,在北纬29-33°范围内,经常有地面峰系活动,且连续两候内有6天雨日,同时参考长江下游两岸,各站候平均气温基本上稳定在22°c或以上的起始日,作为入梅日。也有以初夏季节中雨日、雨量、云量等气候要素的时间曲线上出现突增(即转折点)之候(日)定为平均入梅候(日)的。
中国传统方法上,入梅和出梅的确定是根据节气结合干支来推算的。按照历法规定,芒种后逢第一个丙日为入梅,小暑后逢第一个未日为出梅。如果芒种当天的天干为丙,则将该日定为入梅,小暑当日地支为未,则将该日定为出梅。
长江中下游地区,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是梅雨季节。天空连日阴沉,降水连绵不断,时大时小。所以我国南方流行着这样的谚语:"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持续连绵的阴雨、温高湿大是梅雨的主要特征。
湖北黄石六月的天气记录!! 急用!!谢谢黄石(Huangshi) 2012年6月天气
2012年06月01日阵雨25 / 20 度无持续风向微风
2012年06月02日多云28 / 20 度无持续风向微风
2012年06月03日多云26 / 21 度无持续风向微风
2012年06月04日阵雨26 / 21 度无持续风向微风
2012年06月05日阵雨27 / 22 度无持续风向微风
2012年06月06日阵雨26 / 22 度无持续风向微风
2012年06月07日多云30 / 24 度无持续风向微风
2012年06月08日多云33 / 24 度无持续风向微风
2012年06月09日多云33 / 24 度无持续风向微风
2012年06月10日阵雨30 / 25 度无持续风向微风
2012年06月11日多云31 / 23 度无持续风向微风
2012年06月12日多云34 / 23 度无持续风向微风
2012年06月13日晴35 / 23 度无持续风向微风
2012年06月14日晴34 / 23 度无持续风向微风
2012年06月15日多云35 / 24 度无持续风向微风
2012年06月16日晴33 / 23 度无持续风向微风
2012年06月17日多云32 / 23 度无持续风向微风
2012年06月18日多云32 / 24 度无持续风向微风
2012年06月19日多云34 / 24 度无持续风向微风
2012年06月20日晴34 / 24 度无持续风向微风
2012年06月21日多云33 / 24 度无持续风向微风
2012年06月22日多云33 / 24 度无持续风向微风
2012年06月23日多云32 / 23 度无持续风向微风
2012年06月24日多云33 / 25 度无持续风向微风
2012年06月25日多云31 / 26 度无持续风向微风
2012年06月26日暴雨29 / 24 度无持续风向微风
2012年06月27日大雨28 / 23 度无持续风向微风
2012年06月28日中雨31 / 23 度无持续风向微风
2012年06月29日阵雨30 / 24 度无持续风向微风
2012年06月30日阵雨32 / 24 度无持续风向微风
武汉6月28天气情况 最近三天有大雨吗大家有没有像我一样,今天早上一上班就收到短信提醒今天晚上会下暴雨。感觉很烦恼啊,武汉的大雨才过去没几天,没想到后面还会有精彩接踵而来。不过,早上还没带伞的小伙伴也不要担心,这场大雨在夜间会来,大家记得早点回家。
武汉的雨,什么时候下,会下多大?
7月12日正式“入伏”了天文专家表示,“夏至三庚数头伏”。今年的入伏时间是7月12日,“三伏天”长达40天。
具体来说:
7月12日至7月21日为“初伏”
7月22日至8月10日为“中伏”
8月11日至8月20日为“末伏”
6月份的武汉注定逃不过一场大雨。
湖北武汉,从6月21日凌晨开始下起雨来,早上5-6点降雨更是逐渐狂暴。中央气象台监测数据显示,武汉在早上6点一个小时内降水量达82.1毫米,是极为惊人的“特凶暴雨”。在我国,暴雨标准是24小时降雨量超过50毫米,而24小时降雨量超过100毫米则为大暴雨,24小时降雨量超过250毫米则为特大暴雨,也就是说,即便是特大暴雨,单小时平均降雨量也只是10毫米,武汉一小时就下了一天的暴雨量,堪称“倒水级豪雨”。
不是高温就是大雨,武汉的夏天一向太现实你的空调和雨伞准备好了吗?
从目前预报来看,武汉的最强降水时段出现在今日夜间(28号20点-29日08时期间)。
今天白天武汉没有明显降水,最高气温33℃,依然较为闷热。
提醒大家随身带把晴雨伞,白天用来防暑防晒,晚上用来防雨哦!
等今天晚上的雨下下来之后,
明天武汉最高气温将降至26℃。
【湖北其他地方雨水情况】
今天白天:鄂西北、鄂西南、江汉平原阴天有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鄂东北西部阵雨转大到暴雨;其他地区多云转阵雨或雷阵雨,局部雨量中等。省内部分地区伴有雷电,局部伴有短时大风。
今天晚上:鄂西南东部、江汉平原、鄂东北、鄂东南阴天有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鄂西北小雨转阴天;其他地区阴天有小到中雨。省内大部地区伴有雷电,局部伴有短时大风。
武汉中心气象台提醒,由于本次强降雨中心与前一场降雨(19-22日)区高度重叠,省内部分地区气象灾害风险较高,需要做好防范和应对措施。
夏天就是雨和热的选择题
偶尔还有全选成年人的世界就是这么不容易比如接下来的7月
既要向雨水低头也要向三伏天服软(40天,你的空调准备好了吗)
梅雨季节有多少天问题一:梅雨季节有几天 一般在6-7月份。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它是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北移过程中在长江流域停滞的结果,梅雨结束,盛夏随之到来。这种季节的转变以及雨带随季节的移动,年年大致如此,已形成一定的气候规律性。但是,每年的梅雨并不完全一致,存在很大的年际变化。 在气象上把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称为入梅(或立梅)和出梅(或断梅)。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历时20多天。
问题二:节气:梅雨季节持续多久 正常梅雨
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常的梅雨约在6月中旬开始,7月中旬结束,也就是出现在“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内。梅雨期长约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间。“小暑”前后起,主要降雨带就北移到黄(河)、淮(河)流域,进而移到山东和华北一带。长江流域由阴雨绵绵、高温高湿的天气开始转为晴朗炎热的盛夏。据统计,这种正常梅雨,大约占总数的一半左右。
早梅雨
有的年份,梅雨开始的很早,在5月底6月初就会突然到来。在气象上,通常把“芒种”以前开始的梅雨,统称为“早梅雨”。早梅雨会带来一些反常的现象。例如,由于在梅雨刚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靠近地面的大气层里,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还是很频繁的,因此,阴雨开始之后,气温还比较低,甚至有冷飕飕的感觉,农谚说:“吃了端午棕,还要冻三冻”就是这个意思;同时也没有明显的潮湿现象。
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的农民,把这一段温度比较低的黄梅雨称为“冷水黄梅”。以后,随着阴雨维持时间的延长、暖湿空气加强,温度会逐渐上升,湿度不断增大,梅雨固有的特征也就越来越明显了。早梅雨的出现机会,大致上是十年一遇。这种早梅雨往往呈现两种情形。一种是开始早,结束迟,甚至拖到7月下旬才结束,雨期长达四、五十天,个别年份长达二个月。另一种是开始早,结束也早,到6月下旬,长江中下游地区就进入了盛夏,由于盛夏提前到来,常常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程度的伏旱。
迟梅雨
同早梅雨相反的是姗姗来迟的梅雨,在气象上通常把6月下旬以后开始的梅雨称为迟梅雨。迟梅雨的出现机会比早梅雨多。由于迟梅雨开始时节气已经比较晚,暖湿空气一旦北上,其势力很强,同时,太阳辐射也比较强,空气受热后,容易出现激烈的对流,因而迟梅雨常常多雷雨阵雨天气。人们也把这种黄梅雨称为“阵头黄梅”。迟梅雨的持续时间一般不长,平均只有半个月左右。不过,这种梅雨的降雨量有时却相当集中。
特长梅雨
1954年中国江淮流域出现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这次大水,就是由持续时间特别长的梅雨造成的。这一年,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开始之前的5月下半月春雨已经很多,梅雨又来得很早,6月初就开始了。天气一直阴雨连绵,并且不时有大雨、暴雨出现,维持的时间特别长,直到八月初才“出梅”。当阴雨结束转入盛夏天气时、已经临近“立秋”了。这一年整个梅雨期长达两个月,连同五月份的春雨,则达到两个半月以上。进入“小暑”、“大暑”以后,长江中下游本来应该是晴朗炎热的“伏天”了,却一直是阴云密布难见太阳,瓢泼的大雨不时倾泄到地面上来,不少地区洪水滚滚、“寒气”袭人。
这一年长江中下游地区5月-7月三个月的雨量,一般都达到800-1000毫米,接近该地区正常年份全年的雨量;部分地区,雨量多达1500-2000毫米,相当于同一地区一年半的雨量,导致洪水泛滥成灾。我们国家地域辽阔,局部洪涝经常发生。有的可能是由于台风雨引起的,有的可能是别的天气系统接连带来的几次暴雨造成的,但它们的持续时间不长,洪水退去比较快,影响范围也比较小。象1954年这样,阴雨时间达到二个多月之久,造成长江流域全流域性洪水的现象,是极为罕见的。这种罕见的大水、常常是与异常梅雨联系在一起的。像1998年的大水,也是特别长的梅雨所造成的。
“短梅”和“空梅”
同特别长的梅雨完全相反的是,有些年份梅雨非常不明显,它象来去匆匆的过客,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停留十来天以后,就急急忙忙地向北去了。而且这段时间里雨量也不大,难得有一、二次大雨。这种情况称为“短梅”。更有甚者,有些年份从初夏
南京罕见梅雨开始,长江流域一直没有出现连续的阴雨天气。多数日子是白天晴朗暖和,早晚非常凉爽,出现了“黄梅时节燥松松......
问题三:梅雨季节是什么意思 梅雨天有几天 2010年黄梅季节入梅、出梅各是哪一天?2010年6月15日入梅(农历五月初四),7月8日出梅(农历五月二十七) 我国传统方法上,入梅和出梅的确定是根据节气结合干支来推算的。按照历法规定,芒种后逢第一个丙日为入梅,小暑后逢第一个未日为出梅。如果芒种当天的天干为丙,则将该日定为入梅,小暑当日地支为未,则将该日定为出梅。 中国历书上向有梅雨始、终日的记载:开始之日称为“入梅”,结束之日称为“出梅”。芒种后第一个丙日入梅,小暑后第一个未日出梅。入梅总在6月6~15日之间,出梅总在7月8~19日之间,中国东部有一个雨期较长、雨量比较集中的明显雨季,由大体上呈东西向的主要雨带南北位移所造成,是东亚大气环流在春夏之交季节转变其间的特有现象。6月中旬以后,雨带维持在江淮流域,就是梅雨。雨带停留时间称为“梅雨季节”,梅雨季节开始的一天称为“入梅”,结束的一天称为“出梅”。在气象上,把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称为入梅(或立梅)和出梅(或断梅)。
问题四:梅雨季节指的是几天,什么时候 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我国长江中下游指宜昌以东的28―34°N 范围内或称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这狭长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
“梅雨”的名称是怎么得来的呢?原来它源于我国的一个气象名词。梅雨,在古代常称为黄梅雨。早在汉代,就有不少关于黄梅雨的谚语;在晋代已有“夏至之雨,名曰黄梅雨”的记载;自唐宋以来,对梅雨更有许多妙趣横生的描述。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写过一首咏《梅雨》诗:“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其中的“梅实迎时雨”,指梅子熟了以后,迎来的便是“夏至”节气后“三时”的“时雨”。现在气象上的梅雨是泛指初夏向盛夏过渡的一段阴雨天气。
问题五:梅雨季大概有几天? 我不喜欢这个“黄梅天”、“梅雨季”等说法。我从来没有见过梅树,不知道新鲜梅子长什么样。见过的都是深加工过面目全非的蜜饯之类的。
直接导致我二十多年来,从来没真正理解过到底什么叫“黄梅”、“梅雨”。
如果是要表示春夏季节多雨,直接说,连续多日阴天降雨,就可以了。
问题六:梅雨季节一般要多少天? 梅雨(黄梅天),指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之间持续天阴有雨的自然气候现象。 由于梅雨发生的时段,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中国人称这种气候现埂为“梅雨”,这段时间也被称为“梅雨季节”。(大约一个月)
问题七:梅雨季节有多少天 梅雨季节一般在6-7月份。但是,每年的梅雨并不完全一致,存在很大的年际变化。在气象上把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问题八:南方的梅雨季节一般持续多长时间? 初夏江淮流域一带经常出现一段持续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此时,器物易霉,故亦称“霉雨”,简称“霉”;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在中国史籍中记载较多。如《初学记》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梅熟而雨曰梅雨”。唐柳宗元《梅雨》:“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等。中国历书上向有霉雨始、终日的记载:开始之日称为“入霉”,结束之日称为“出霉”。芒种后第一个丙日入霉,小暑后第一个未日出霉。入霉总在6月6~15日之间,出霉总在7月8~19日之间,中国东部有一个雨期较长、雨量比较集中的明显雨季,由大体上呈东西向的主要雨带南北位移所造成,是东亚大气环流在春夏之交季节转变其间的特有现象。6月中旬以后,雨带维持在江淮流域,就是梅雨。雨带停留时间称为“梅雨季节”,梅雨季节开始的一天称为“入梅”,结束的一天称为“出梅”。此外,由于这一时段的空气湿度很大,百物极易获潮霉烂,故人们给梅雨起了一个别名,叫做“霉雨”。明代谢在杭的《五杂炬?天部一》记述:“江南每岁三、四月,苦霪雨不止,百物霉腐,俗谓之梅雨,盖当梅子青黄时也。自徐淮而北则春夏常旱,至六七月之交,愁霖雨不止,物始霉焉” 。明代杰出的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更明确指出:“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霉也”。 【梅雨与雨带】 1.梅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是梅雨季节。天空连日阴沉,降水连绵不断,时大时小。所以我国南方流行着这样的谚语: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持续连绵的阴雨、温高湿大是梅雨的主要特征。与同纬度地区的气候迥然不同,梅雨是指一定地区和一定季节内发生的天气气候现象。研究发现,欧亚大陆在20N至40N之间,为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交替控制的地带。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南压东侧下沉气流控制,天气晴朗少云,气候炎热干燥;冬季在西风带影响下,从大西洋带来暖湿空气,形成较多的降水,使气候变得温和多雨。即表现为副热带夏干冬湿的地中海式气候。大陆东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西侧控制,下沉空气原来也较干,但从暖湿海面吸收大量水汽,因而带来丰沛的降水,产生了副热带湿润气候。这里由于海陆对比十分强烈,形成了独特的季风气候,其显著特点是夏雨冬干,雨量集中在夏季,恰与地中海式气候相反。如果和同纬度的英国东岸比,也是截然不同。美国东岸中纬地带夏季风来临前后就不会出现长时期的阴雨天气,人们从未有长期天气闷热之感,发霉现象难以出现。可见,在同一纬度上降水季节迥然不同。所以,在世界上,只有我国长江中下游两岸,大致起自宜昌以东、北纬29度至33度的地区,以及日本东南部和朝鲜半岛最南部有黄梅出现。也就是说,梅雨是东亚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在我国则是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 形成梅雨锋暴雨的大气环流条件一般包括:①在亚洲的高纬度地区对流层中部有阻塞高压或稳定的高压脊,大气环流相对稳定少变;②中纬度地区西风环流平直,频繁的短波活动为江淮地区提供冷空气条件;③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一次明显西伸北跳过程,500hPa副高脊线稳定在北纬20度至25度之间,暖湿气流从副高边缘输送到江淮流域。在这种环流条件下,梅雨锋徘徊于江淮流域,并常常伴有西南涡和切变线,在梅雨锋上中尺度系统活跃。不仅维持了梅雨期连续性降水,而且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气。梅雨锋暴雨是不同尺度环流系统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定地区的特殊天气,大气环流的变异性,导致各年梅雨期开始有迟有早,梅雨持续时间有长有短,有的年份,梅雨锋特别活跃,暴雨频繁,造成洪涝灾害。有的年份,梅雨锋不明显,出现“空梅”,形成干旱天气。有的年份,会出现......
问题九:梅雨天一般会持续多长时间? 气象学上,梅雨是东亚大气环流春夏之交季节转换期间特有的气候现象,可分为典型梅雨和迎梅雨(早梅雨)。典型梅雨一般为6月上旬到中旬“入梅”,7月上旬到中旬出梅。迎梅雨指入梅前的阴雨,一般开始于5月中旬,为期约半个月。迎梅雨后,雨带常一度南退,此后再次北进而为典型梅雨。多数年份,梅雨期持续20-25天,长的可达一个多月,短的只有几天。少数年份不出现梅雨,雨带从华南迅速越过江淮流域而进入华北一带,称为“空梅”。湖北省的梅雨季节通常从6月中下旬开始,近30年里梅雨结束时间为7月9日。( 2年前
问题十:梅雨季节一般持续多少天 大概15天至25天左右,长江流域的梅雨相对于珠江流域的要短一些,珠江流域的有时候一个多月都未干,难受啊~~~。
梅雨季节从什么时候开始养生导读 :很多人都知道芒种节气后就迎来,但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你又知道多少?梅节,顾名思义,就是连绵多雨的季节,加之高温的气候,所以养生的首要任务是防潮。
梅节从什么时候开始?
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之间都会出现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此时段便被称作梅雨季节。梅雨季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同音的“霉雨”。
古有谚语“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便是梅雨季节高温湿大的特点,不仅如此,我国华南沿海城市还会受到台风侵袭,天气湿度加大,衣物、家俱等更容易受霉、受潮。连绵多雨的梅雨季过后,天气开始由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导,正式进入炎热的夏季。
梅雨季节在中国史籍中记载较多。如《初学记》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梅熟而雨曰梅雨”。唐柳宗元《梅雨》:“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等。中国历书上向有霉雨始、终日的记载:开始之日称为“入霉”,结束之日称为“出霉”。
芒种后第一个丙日入霉,小暑后第一个未日出霉。入霉总在6月6~15日之间,出霉总在7月8~19日之间,中国东部有一个雨期较长、雨量比较集中的明显雨季,由大体上呈东西向的主要雨带南北位移所造成,是东亚大气环流在春夏之交季节转变其间的特有现象。6月中旬以后,雨带维持在江淮流域,就是梅雨。雨带停留时间称为“梅雨季节”,梅雨季节开始的一天称为“入梅”,结束的一天称为“出梅”。
气象学上,梅雨是东亚大气环流春夏之交季节转换期间特有的气候现象,可分为典型梅雨和迎梅雨(早梅雨)。典型梅雨一般为6月上旬到中旬“入梅”,7月上旬到中旬出梅。迎梅雨指入梅前的阴雨,一般开始于5月中旬,为期约半个月。迎梅雨后,雨带常一度南退,此后再次北进而为典型梅雨。多数年份,梅雨期持续20-25天,长的可达一个多月,短的只有几天。少数年份不出现梅雨,雨带从华南迅速越过江淮流域而进入华北一带,称为“空梅”。湖北省的梅雨季节通常从6月中下旬开始,近30年里梅雨结束时间为7月9日。
梅雨时节养生要防潮
一般来说,对人体适宜的湿度是40%-60%,湿度适中,人的精神倍增。据科学测定,空气湿度过大时,有利于一些细菌和毒的繁殖和传播,当空气湿度高于65%时,菌繁殖滋生最快。由于阴雨连绵,空气潮湿,衣物和食品都容易返潮,甚至发霉、长毛,人也会感到不适。若穿着返潮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诱发关节疼痛,吃了霉烂变质的食品,就会引起胃,甚至导致中毒,所以市民们、尤其是抵抗能力较差的儿童一定要重视防止湿邪的侵袭。
要避免受到“湿邪”的侵扰,在梅雨季节应采取以下措施:
1、合理饮食
多吃一些的食物,如扁豆、薏仁、冬瓜等,切记不宜过食生冷、油腻的食物,以免助湿伤脾。必要时可服用药物,如、保和丸等。
2、注意
过度疲劳容易导致湿邪乘虚而入,因此,一定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同时还要注意加强,适度的能,助消化,促进血液流通。
3、潮湿天莫开朝南窗户
首先,遇到潮湿天气下尽量不要打开向南的窗户,因为南面的气流是暖湿气流。其二,天气潮湿不应该开窗通风,尤其在室外环境潮湿的情况下应少开窗或不开窗,等到出太阳时,再打开窗通风。此外,在墙角、衣柜里放置吸湿盒、活性炭等干燥物品防潮,此外还可以使用烘干设备来使室内温度升高从而除去湿气。如冬天常用的电暖器等。还可以使用空调的抽湿模式,和除湿机除去湿气。
4、避免外湿伤身
尽量少在潮湿的地方。如果条件允许,可使用抽湿机或在墙角放置干燥剂,保持室内湿度适中;阴雨天气时注意关闭门窗,等到天晴后及时打开门窗,保持空气流通,以祛除湿气;外出时携带雨具以防淋雨;出游时不要坐在阴冷潮湿的地方。
5、不同家俱用不同方法防潮
木质家俱:木质家俱防潮要点在于保持其光泽,可以用专用的清洁剂或保护蜡均匀涂在家俱表面,轻轻擦拭即可。
皮质家俱:皮质家俱的皮革受潮后会遇冷变硬,在一些角落的表面还容易出现霉点,甚至有的家俱受潮后会变形或褪色。在除尘、去除霉点过后,应在表面抹上皮革专用的貂油、皮革油等,真皮沙发可在其下面放一些干燥剂以保持干燥。
布艺家俱:布艺家俱防潮,要用专门的吸尘器将其表面的灰尘吸净,在“回潮天”,可用风筒的低档热风吹沙发,有助于去除沙发内的湿气。
金属类家俱:此类家俱在潮湿天最好用干燥的抹布勤擦拭,如果出现锈蚀,可用洗碗布或者牙刷沾防锈剂进行刷除,之后再用干布擦亮即可。
除此之外,以吸水树脂和木炭为制作原料的除湿包则比较适合放置于空间较小的位置,比如衣柜、鞋柜等密闭的空间可以挂一袋除湿包以驱逐湿气。另外,动手自制干燥剂也是一件颇有趣味的事情。用小布袋装适量石灰,扎成一小袋放置于室内的各个角落,石灰本身有吸潮的作用,也可以减缓室内潮湿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