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是从哪一年开始的
计划生育是中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推行的一项政策措施,旨在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然而,有些人可能会误以为计划生育是中国政府在新中国成立后便开始推行的,事实上并非如此。那么计划生育究竟是从哪一年开始的?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
计划生育政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初期。当时,总人口数量已达到5亿,为了控制人口增长和加速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央政府提出应该实行“人口自我调节”,即要求家庭掌握自己的生育权利,自觉调整生育,保持适宜人口水平。自1957年开始的“五反运动”中,便首次提出了限制人数的口号:“少要少,多要有计划”。这种符合国情的人口自我调节理念,开创了中国人口问题的现代化控制。
随着中国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的增长对经济发展造成了越来越大的负担。为此,1971年中国政府曾颁布了“计划生育暂行条例”,但由于当时社会经济落后,生育水平与死亡率相差悬殊,很难有效落实。由于这些原因,早在1949年成立新中国起,国家三五批次的人口控制计划始终形同虚设。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的推进下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随着人口紧迫现实问题的日益严重,为保证生态设施的合理利用和提高人口素质,政府制定出了人口控制的新计划,并于1981年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生育条例》。从此开始,计划生育正式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它通过实施孕前保健、避孕、计生手术等方式,以控制生育总数、改善人口结构、缓解人口压力的目标,推动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到21世纪,全球范围内普遍提倡和实行的“一胎化”和“二胎允许”的政策,以及更为灵活的“允许率”的政策,都是根据实际情况和国情等进行了调整和变化,在保持总体控制的前提下,逐步放松了生育政策的限制,以控制人口数量和补充劳动力等方面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实行计划生育的同时,我国政府也切实保障了妇女的权利、关注到合法婚姻家庭、强化地方政府的责任等方面。例如,计划生育条例第八条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使用计划生育手段;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妇女绝育和计划生育服务和检查,不得进行打胎和胎儿鉴定。”另外,计划生育服务网点遍布全国各地,包括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的生育指导、保健、咨询和广泛、全面的健康教育等服务,也都是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总的来说,计划生育政策是以国情为依据,经过多年实践发展而成的一项人口管理政策,旨在合理调节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从而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虽然实行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但是整体来看,计划生育政策在控制人口数量和人口素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对促进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