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炮制方法最早见于《雷公炮炙论》。《雷公炮炙论》的作者名雷公,关于本书的问世时间及雷公此人,虽有各种不同意见,但一般均侧重于它是南北朝时宋人雷敩,而雷敩也由此书而被称作我国制剂学的始祖。书里记叙了药物的各类地制方法大概有44种,并对炮制的功效也作了较多介绍。
《雷公炮炙论》此书对后世中药炮制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其中许多炮制方法具有科学道理,至今仍有指导作用。此书成册于魏晋南北朝,全面总结了南北朝刘宋阶段之前的中药炮制技术和经验,是中国历史上对中药炮制技术的第一次大总结,是一部制药著作。初步奠定了炮制学基础,使中药炮制变成一门学科。
《雷公炮炙论》三卷,书里称制药为修事、修治、修合等,记叙净选、破碎、切制、干燥、水制、火制、加辅料制等法,对净选药材的特别要求也有详细阐述,如川芎分头、身、尾;远志、麦冬去心等,其中有些方法至今仍被制药业所采用。
炮制又称炮炙。指药物在运用前或制成各种制剂前,经过加工处理的方法和过程。目的:减少或消除药物的毒性、烈性或副作用;改变或缓解药效,提升疗效;便于制剂和储藏;清除腥臭,便于服用。
扩展阅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书记载了甘露饮各味药物的炮制方法:枇杷叶刷去毛;熟地黄去土;天冬去心,焙;枳壳去瓤,麸炒;山茵陈去梗;麦冬去心,焙;石斛去芦;甘草炙;干地黄、黄芩2味药未记载炮制方法。后世历代医籍记载药物炮制方法多有变化,原方天冬、麦冬2味药历代医籍出现最高频次炮制方法为“去心”,与原方“去心,焙”有所不同,熟地黄历代医籍最高频次炮制方法为“焙”与原方“去土”也有差异,其余药物历代最高频次炮制方法与原方一致,见图2。
提净法:净制方法之一。将药物经过溶解、过滤、重结晶处理以去除杂质的炮制方法。多适用于矿物药,特别是一些水可溶性无机盐类药物。药物经提净后,使药物纯净,缓和药性,降低毒性,提高疗效,如芒硝、硇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