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仁不允许老师”这句话表现了孔子“直”和“谦逊”的性格特征。在孔子看来,坚持正确的忠诚道德比维持师生关系更重要。可见,孔子把徒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并不认为作为大师,他必须事先把事情放在第一位,这也体现了孔子对“仁”的重视。
“当仁不得于师”的出处
“当仁不允许老师”来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遇到实践仁慈的机会,不需要对老师礼貌。”这说明孔子重视仁慈,认为仁慈高于师生之间的礼仪。
孔子的简介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鲁国人,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孔子的理论体系中,“仁”是核心,“克己复礼”是实现“仁”的途径。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和“礼治”,以“德”问治理人民,以“礼”治理国家。他创办了私立学校,倡导“有教无类”的教育体系。他回答了他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成为儒家的基本经典。
扩展阅读古人讲"天地君亲师”,老师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孔子举出师生关系,说“当仁不让于师”,就是要突出当仁不让的必要性。连老师都可以不谦让,则于众人自亦不必相让。孔子勉励人们实践仁道要勇往直前,不必彷徨他顾,用意是十分清楚的。
孔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听取学生对教学的意见,不断地改进教学,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所创新。
孔子说过“当仁不让于师”,以“仁”为准则,而不是以师为准则。讲话只依“道理”,而不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若是他回答“事君则从君”,那就完蛋了,季氏听了必然会想,儒者们都是靠不住的,没有原则主见和节操,言行未必一致,他能听我的,就可能会听他老师的,那我不是引狼入室?那还是要靠武力说话啊。果真如此,颛臾一战就难免了,因为话已出口,箭在弦上,找个什么理由放下来呢?那只有孔子认输了呗!历代学者们不知颛臾之战到底发生了没有,殊不知是经过子路和冉有与孔子初战、季子然和孔子决战这两个环节,被孔子给化解了。以《论语》解《论语》,答案早就摆在那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