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发生在755年12月16日,到763年2月17日结束。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期至代宗初年由唐代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代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代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促使唐代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骤减。由于发起反唐叛变的指挥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安史之乱发生的背景唐朝经历李世民“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后,成为了一个国富民强的国家,经济在唐玄宗天宝年间达至兴盛。安史之乱发生后,对唐朝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含统治阶级与人民的矛盾,执政者内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安史之乱的过程唐代天宝十四载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星期二),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节度使之战士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构成共十五万战士,号称二十万,在范阳起兵。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安史之乱结果和影响1、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北方经济衰落了,而江淮地区未直接受到安史兵祸。因此,自此以后,南方经济的发展日渐超出北方,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了。
2、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后,事实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安史余党在北方产生藩镇割据,各行其是,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的力量。
3、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为深重,因此促进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日渐尖锐化,最终迫使农民不得不起兵起义,产生唐中期农民战争的高潮。
4、使唐王朝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唐王朝从此内外交困,朝不保夕,更为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