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非常重视冬至这个节日,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和吃馄饨的传统,而南方地区则有吃冬至米团和冬至长线面的习俗。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延续至今。这一天被视为阴阳二气相转化的日子,也是上天赐于人们的福气。汉代称冬至为“冬节”,官府会举行贺冬仪式并放假。《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因此,这一天人们休息放假,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好友则互相赠送美食、互相拜访,享受 “安身静体”的节日气氛。
另一方面,相传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他经常为百姓治病除疾。有一年,当地疫情山高流水的肆虐,他在衙门口挑起大锅,舍药救人,获得了长沙人民的支持和爱戴。张仲景从长沙退休回家的当天正好是冬至,他走到家乡白河岸边看到许多受贫困百姓忍受饥饿和寒冷的煎熬,其中很多人的耳朵冻烂了。后来才知道当时伤寒病流行,很多人不幸死亡。他很心痛,决定要为他们提供医疗帮助。于是,他让他的弟子在南阳建造一个医棚,在冬至那天开张,为穷人免费舍药治疗。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是他在三百多年的汉代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草药熬煮,然后把它们取出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放入锅中煮熟,最后每个病人都能得到两个 “耳朵”和一碗汤。吃下这种“祛寒娇耳汤”后,人们全身热乎乎的,血液畅通,两个耳朵也暖和了。老百姓们从冬至一直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愈了冻耳。
张仲景一直坚持舍药直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除了庆祝新年,还庆祝那些病好的耳朵。他们仿照“娇耳”的形状,制作了一种食物,称之为“饺耳”、“饺子”或“扁食”,并在冬至和年初一食用,以纪念张仲景为穷人舍药和治愈病人的一天。
虽然张仲景的故事已经发生了近1800年,但现在饺子仍然是人们最常见和最爱吃的食品。人们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吃饺子时,心里仍会记住张仲景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