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爬高山
古代重阳节有一个爬山的习俗,因此也被称为“登高节”。重阳节爬山的习俗起源于这时期的气候和人们对山峦的崇拜。与此同时,道教中的九月九日“升天成仙”与重阳登高的风俗也有内在联系。在道教文化中,九月初九日的重阳节被认为是最适合“升天成仙”的日子。道家认为这一天多清气上升,浊气下降。越是高山,清气聚集也越多,人们就越容易乘着清气而升天。
2、尝重阳糕
和登山结合的还有尝重阳糕的习俗。由于“高”和“糕”的谐音,重阳糕成为节日食品,最初是为了庆祝秋粮丰收和品尝新粮而制作。后来在民间才出现了登高吃糕的习俗,意在步步高升、吉祥。在北方,吃重阳糕的习俗尤为盛行。据《西京杂记》记载,早在汉代就已经有了在重阳节吃蓬饵的习俗,即最初的重阳糕了。饵是古代糕的一种。《周礼》上记载饵是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的。汉代也有黍糕的记载,与今天的糕已经差不多。重阳糕可能类似于黍糕。到了宋代,吃重阳糕的习俗更加盛行。糕和高的谐音,吃糕意味吉祥,因此备受人们青睐。
3、欣赏菊花
重阳节自古以来就有欣赏菊花的风俗,因此也被称为菊花节。九月被称为菊月,节日期间举办菊花展,吸引大量观众前来观赏。自三国魏晋时期以来,重阳节聚会饮酒、赏菊花、作诗赋联便成了一种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4、喝菊花酒
在重阳佳节,我国还有喝菊花酒的传统。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吉祥祛灾祈福的必饮酒。早在汉代就已经有了菊花酒。魏国武帝曹丕就曾在重阳之际赠送菊花给钟繇,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写到,南阳有人因饮了用菊花泡制的甘谷水而长寿。梁朝的简文帝在《采菊篇》中写道:“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可见,采菊制酒早已习俗成风。直到明清时期,菊花酒仍然很流行。在明朝高濂的《遵生八笺》中还有记载,成为盛行的健康饮料。5、放风筝
放风筝是惠州地区过重阳节的一项主要习俗,可谓是其特色。这个习俗除了出现在惠州的民间歌谣中,还出现在清朝光绪年间所编撰的《惠州府志》里。风筝在现代被称为纸鹞。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流行称之为“纸鸢”,南方则多称为“鹞子”。惠州的“纸鹞”明显保留了古老的名称,并体现出南北文化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