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子诞生,耳目昭著,何至疑其长幼?志铭通例,虽著所生子女,未必详其生年。《传》云具载郓王及万寿公主之生,不云著其生于何岁,亦隐见所证明者,乃懿宗之为谁子,而非在其次第。"
这是吕思勉先生对于唐懿宗到底是不是唐宣宗亲儿子的精彩辩论。简单翻译过来就是,皇帝儿子诞生,那是耳目昭著的事情,不至于他排行老几都得质疑。所以说,历史书籍想要传达给后世的并不是唐懿宗是不是长子有没有资格继承皇位,而是要告诉我们他压根是不是唐宣宗的亲儿子。这才应该是我们要关注的点。
对于继承皇帝位的人,可以是自己的亲儿子,也可以是自己的兄弟,甚至还能是自己的孙子。实在都没有了,那也可以选自己侄子之类的,但即便如此,新任皇帝到底亲生父亲母亲是谁,那也是能弄得清楚的。历史上弄不清楚皇帝父母的,除了秦始皇和朱棣之外,剩下的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唐懿宗了。按说秦始皇是绿帽子问题,朱棣那是刻意篡改那也是情有可原,但唐懿宗那就是透着一股光怪陆离的神秘了。就好比我们玩游戏一品官老爷或者麻雀飞青天里的臆想出来的神怪一样。
之所以这么说,一来,那是关于唐懿宗的史料记载有很严重的冲突。无论是《旧唐书》,还是《新唐书》,里面都都明确记载着唐宣宗有十一个儿子,可是在传记里面,这十一个儿子的事迹却一个不差,写得清清楚楚。可是这里又有疑问了,如果我们再加上唐懿宗的话,唐宣宗的儿子就应该是十二个人而不是十一个人。那么多出来的一个人到底是什么回事呢?一个历史稿,这么会有这样一个非常明显的错误呢?我们都知道史官撰写史书有着非常严格的程序,而且会有人进行校对,那么他们为何会这样写呢?那么这个问题只会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在这十二个皇子里面,有一个绝对是假的。
而十二个皇子里面,谁最可能是假的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唐懿宗本人。
因为不光我们现代人不信,就连当时的人们也骗不了。唐懿宗自打上位以来就倍受当时朝野的猜疑。公元859年,唐宣宗已经知道自己快不行了,于是在他临死之前,就得要交代后事了。他本来是立夔王李滋为继承者,并将令当时的枢密使王归长,马公儒,宣徽南院使王居方等人辅政。但没想到的是人走茶凉,由左神策护军中尉王宗实牵头,他们攻入皇宫发动了宫廷政变,并矫诏立郓王李温(即唐懿宗)为皇太子,之后继承皇位。唐懿宗虽然做了皇帝,却备受朝野的猜疑。
"后夔、昭等五王居内院,而郓独出阁。及即位,是为懿宗。外颇疑帝非长。寘出铭辞以示外廷,乃解。"也就是说,朝野普遍怀疑郓王李温(即唐懿宗)不是唐宣宗的儿子,后来拿出"铭辞",才消除这种误解。
但说实话,所谓"铭辞"的可信度有多高那就很值得怀疑了,毕竟皇帝已经当了,还有禁卫军的支持,别说什么"铭辞"了,就是陨石都可以给你们弄出来。反正都是是可以造假的,至于要造到什么程度,那也是掌权者唐懿宗李温说了算。至于官员们信还是不信,那就要看他手底下的人刀亮还是不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