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惊蛰'是什么意思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节气在农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3惊蛰是什么意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3惊蛰是什么意思【篇1】
惊蛰 [ jīng zhé ],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每年3月5日或6日,视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
“惊蛰”,是“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泥土中冬眠的蛇虫鼠蚁等各种昆虫。蛰是藏的意思。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大自然节律才是使各种蛰虫有感,因此开始活动的原因。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然而真正使冬眠动物苏醒出土的,并不是隆隆的雷声,而是气温回升到一定程度时地中的温度。有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这是说惊蛰日或惊蛰日后听到雷声是正常的,风调雨顺,是个好年景。
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很重视惊蛰这个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
2023惊蛰是什么意思【篇2】
农业社会时人们将“惊蛰”的天候,对应收获、下雨等等。以下就是其中几则预测的俗谚,今人不妨作为参考:
“惊蛰雷鸣,成堆谷米。”、“惊蛰有雨并闪雷,麦积场中如土堆。”
这二句谚语指出,惊蛰打雷、闪电,来的正是时候,预告风调雨顺禾谷大丰收,粒粒饱满堆积成谷。
“雷打惊蛰前,二月雨连连。雷打惊蛰后,旱天到春后。”
如果打雷发生在惊蛰前后都是过犹不及,雷来早,往后霪雨连月,雷来得晚,将会干旱过春天。
“惊蛰不藏牛”、“惊蛰不耙地,好像蒸锅跑了气。”
这二句谚语的意思是指出耕作要依天时,到了惊蛰还不犁田耕地就太晚了。莫怪元稹的惊蛰节气诗说:“时候争催迫,萌芽?(音互)矩修;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惊蛰一到,就是提醒人们最重要的莫过于耕田种地,供应广天下所有人的生命粮食。
2023惊蛰是什么意思【篇3】
中国历朝历代各地多有在二月惊蛰时节去踏草、赏花、扑蝶的赏春游憩之事,多叫做“花朝节”,也有称“踏草节”、“挑菜节”或“花神节”。各地风俗小异大同,都是与花草、蝶鸟有约,落在二月二日和二月十五日最多。二月仲春的“花朝”与八月中秋“月夕”相对,是年中春秋两季良时的佳景。
唐朝很重视二月节,人谐天地而中和,表现天地人一体的精神。《旧唐书·德宗本纪》记载唐德宗有感于入了仲春,天地和同,而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以助畅茂,内外官司都休假一日。唐朝将中和节与上巳节、重阳节并称“三令节”,贞元六年二月中和节,皇上赐宴群臣,百官会宴于曲江亭。
二月惊蛰春不老,赏花扑蝶,踏草挑菜
“花朝节”在仲春,此时经过了孟春的“立春”和“雨水”,阳气刚刚满盈,天地向荣一片欣欣。《说文》说:“二月万物冒地而出”。花儿对节气敏感,向春入二月,已经是花影重重。
明代田汝成《熙朝乐事》有当时仕女们的青春记事,活泼有趣,比现代人对节气更敏感,而且不乏时髦:“(二月)二日,士女皆带蓬叶,谚云,蓬开先百草,戴了春不老。”
根据清代刘灏《广群芳谱》所录,二月惊蛰节气里的花朝节、踏草节、挑菜节,各地不少,摘记几则记载于下:
《成都志》:二月十五为花朝,为扑蝶会,蜀人又以是日鬻蚕于市,因作乐纵观谓之蚕市。
《壶中赘录》:闽中以二月二日为踏青节,蜀中以为踏草节。
《萧墨记》: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
《秦中岁时记》:二月二日曲江采菜,士民游观极盛。
《诚斋诗话》:东京二月十二日曰花朝,为扑蝶会。
南宋京都风物记《乾淳岁时记》中记载了宫中“二月二日,宫中排办挑菜御宴”,后妃、皇子和京都首官一起从花斛中以金篦挑菜游戏,花斛中藏字有赏有罚,其实是真赏假罚,给赏的奖品,金银杯器珍珠玉翠等等人间极品,一片闹乐喜洋洋。这种风尚也传入王宫贵邸:
“先是预偹朱绿花斛,下以罗帛作小卷,书品目于上,系以红丝,上植生菜、荠花诸品,俟宴酬乐作,自中殿以次,各以金篦挑之,后妃、皇子、贵主、婕妤及都知等,皆有赏无罚,以次每斛十号,五红字为赏,五黑字为罚,上赏则成号真珠、玉杯、金器、北珠、篦环、珠翠、领抹,次亦铤银、酒器、冠鋜、翠花、叚帛、龙涎、御扇、笔墨、官窑、定器之类,罚则舞唱、吟诗、念佛、饮冷水、吃生姜之类,用此以资戏笑,王宫贵邸亦多效之。”
惊蛰二月节“坤宫半夜一声雷”,惊动了蛰虫,正是提醒人间“时候争催迫,萌芽?矩修;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在这时节万物欣欣向荣,最重要的是及时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