掖,汉语常用字,读音yè,yē,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时代。基本含义为用手扶着别人的胳膊,作动词,指塞进。
中文名:掖
拼音:yè,yē
五笔:RYWY
仓颉:QYOK
四角号码:50047
笔顺编号:12141323544
统一汉字:基本区 U+6396
字源演变yè 喻纽、铎部;以纽、昔韵、羊益切。
形声字。从手,夜声。“掖”的声符“夜”,在小篆及汉印中,“夜”中间的一笔还是上下贯通的。隶书字体中有的也是如此,但有的就已断开,作,为后世楷书所本。本义是搀扶,即用手搀扶别人的胳膊。《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春,卫人伐邢,二礼从国子巡城,掖以赴外,杀之。”引申为扶助。古籍中又当“腋下”讲。《说文》:“掖,一曰臂下也。”而“腋下”的本字为“亦”,为指事字。古籍借“掖”表示。《史记·商君列传》:“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由此引申指宫殿正门两旁小门,即“掖门”。这些意义读yè。早期白话中又读yē,意为塞进,掖藏等义,这些意义也均与“腋下”义有关。《红楼梦》第九十七回:“黛玉微微的点头,便掖在袖里。”
现代释义基础释义掖yè(一ㄝˋ)
⒈ 用手扶着别人的胳膊:扶掖。
⒉ 扶持别人:掖护。奖掖。
⒊ 古同“腋”,旁边。[3]
详细释义掖 yē
〈动〉
塞进 [tuck in]
你来把我这边的被掖掖罢。——《红楼梦》
又如:把被角掖好
藏 [hide]
黛玉微微的点头,便掖在袖里。——《红楼梦》
插入腰带 [thrust in one's belt]
说着,掖上那把刀,迈步出门,往外就走。——《儿女英雄传》
另见 yè
词性变化
掖 yè
〈名〉
胳肢窝。后作“腋” [armpit]
掖,一曰臂下也。——《说文》
衣逢掖之衣。——《礼记·儒行》
张掖郡。——《汉书·地理志下》。集注引应劭:“张国臂掖,故曰 张掖也。”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史记·商君列传》
宫殿正门两旁小门“掖门”的简称 [side door]
入未央宫掖门。——《汉书·高后纪》。师古曰:“掖门,非正门而在两旁,若人之臂掖也。”
又如:掖门(宫殿正门两旁的边门);掖垣(皇宫的旁垣);掖庭(宫中旁舍,妃嫔居住的地方);掖殿(宫中旁殿)
另见 yē[2]
古籍释义康熙字典
【卯集中】【手字部】掖 ·康熙笔画:12 ·部外笔画:8
《唐韵》羊益切《集韵》《韵会》《正韵》夷益切,音奕。《说文》以手持人臂投地也。
又挟扶也。《诗·风·衡门序》诱掖其君也。《疏》诱谓在前导之,掖谓在傍扶之。《左传·僖二十五年》二礼从国子巡城,掖以赴外。《注》挟之而投於城外也。
又《说文》臂下也。与腋同。《礼·儒行》衣逢掖之衣。《注》逢,犹大也。大袂衣也。《史记·商君传》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
又宫旁舍曰掖庭,殿旁垣曰掖垣,宫阙旁小门曰左右掖门,皆取肘腋之义。《前汉·百官公卿表》武帝更名永巷为掖庭。
又《成帝纪》阑入尚方掖门。《注》掖门在两傍,言如人臂掖也。《杜甫诗》花隐掖垣暮。
又郡县名。《前汉·地理志》张掖郡。《注》张国臂掖,故曰张掖。《又》东莱郡掖县。《韵会》掖,腋本一字。今扶掖字从手,肘腋字从月。然古腋字本作亦,非从月也。[1]
参考资料1.掖·汉典
2.掖·新华字典
3.掖·汉语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