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下腔、伤后三周以上出现症状者。目前对于血肿的出血来源和发病机理尚无统一的认识。其发生率约占颅内血肿的10%,血肿常发生于额顶颞半球凸面,积血量可达100—300毫升。临术表现以颅内压增高为主,头痛较为突出,部分有痴呆、淡漠和智力迟钝等精神症状,少数可有偏瘫、失语和局源性癫痫等局源性脑症状。本病表现为慢性过程,如能及时明确诊断和手术,效果满意。疗效欠佳或病死者,多因未及时诊治、病情危重或伴有并发症者。
中医病名:慢性硬膜下血肿
常见症状:呕吐,意识障碍,头痛,颅内压增高等
治疗原则:手术治疗、对症支持治疗
用药原则:轻症病人对症处理即可,重症病人加强支持疗法和防止并发症
临床表现1.颅内压增高症状: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婴幼儿常有惊厥、呕吐、喂饲困难,前囟膨隆和头围增大等。
2.精神障碍;痴呆、淡漠、记忆力下降、定向力障碍和智力迟钝等。
3.局源性脑症状:偏瘫、麻木、失语和局灶性癫痫等。
检查方法
1.颅骨X线摄片列入常规检查,其能提示有颅内压增高的迹象,如脑回压迹加深、蝶鞍扩大和骨质吸收、局部颅骨变薄。患病多年的病人,血肿壁可有圆弧形的条状钙化。婴幼儿病人可有前囱扩大、颅缝分离和头颅增大等。
2.头部CT或MRI检查是较为理想的诊断方法,具有简便、安全、可在短时间内显示血肿的位置、大小和数目等优点,对于脑血管造影难以同时显示的两侧性血肿,CT检查能准确地诊断。当CT及MRI显示的血肿为等密度时,可增强扫描或作MR检查。
慢性硬膜下血肿老年人比较多见,可以根据有或无颅脑外伤史,CT扫描血肿常呈等密度或仅见中线结构移位,有时需做MRI或脑血管造影以作出与脑瘤的鉴别。
诊断依据1.常有头部轻伤或被忽略的受伤史,症状常在伤后3周以上出现。
2.慢性颅内增高症状如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婴幼儿出现惊厥、呕吐、前囟膨隆和头围增大,至晚期可出现脑疝。部分病人以精神症状较为突出或以局灶性脑症状为主。
3.头部X线摄片多显示慢性颅内压增高表现,少数可见血肿钙化征象。幕上血肿者,超声波检查中线波向对侧移位。脑血管造影、头部CT或核磁共振检查可显示血肿部位和范围。
4.颅骨钻孔探查发现硬脑膜下血。
5.婴幼儿患者常有急产或生产困难史。
治疗治疗原则1、手术治疗:颅骨钻孔闭式引流,婴幼儿可作前囟穿刺引流。2、对症支持治疗。用药原则1、轻症病人对症处理即可。2、有精神障碍者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有癫痫表现者给予抗癫痫药物。3、颅内压增高的病人,给予脱水利尿药物降低颅内压。4、婴幼儿病人注意给予止血药物,特别是维生素K。5、病人术后给予适量抗生素预防感染的发生。6、重症病人加强支持疗法和防止并发症。
参考资料1.慢性硬膜下血肿复发一例的护理体会·万方数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