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学院的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韶关师专和创办于1985年的韶关大学。1989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教委批准,师专、韶大两校合并。学校设有中文、政法、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艺术、音乐、经济管理、计算机、机电和医疗等14个系30多个专业,全日制普通在校生有5700馀人。韶关学院是广东省省属公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大学,是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坐落在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和禅宗祖庭南华寺所在地、粤北历史文化名城——韶关市。
中文名:韶关大学
外文名:Shaoguan University
创办时间:
主管部门:广东省
校训:立志、崇德、勤学、创新
校歌:《韶关学院校歌》
简介韶关学院坐落于广东粤北历史文化名城韶关市东郊,占地近千亩。校园湖光山色,亭台楼榭,树木葱茏,环境十分秀丽优雅,是莘莘学子潜心研读、求学深造的理想地方。
学校占地2627亩,校舍建筑总面积86.8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5.3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16亿元;馆藏纸质图书288.21万册;学校入选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合作院校。[1]建有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协同育人平台2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2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0个,省级示范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24个、校级示范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31个;与各类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实践基地340个。
韶关学院始终坚持依托韶关,面向全省,主要为粤北地区经济建设和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目前学校设有中文、政法、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艺术、音乐、经济管理、计算机、机电和医疗等14个系30多个专业,全日制普通在校生有5700馀人,函授、夜大学生近3000人。学校自开办至今已为粤北地区乃至广东全省培养、输送了各类建设人才2万多人。
沿革韶关大学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东郊大塘路。1990年12月原国家教委批准原韶关大学和韶关师范专科学校并。学校属专科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校址分设大塘片(原韶关师专校址)和韩家山片(原韶关大学校址)。校园占地面积46.2公顷,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学校交通方便,韶关火车站广场7路公共汽车直达两处校址。
韶关大学现实行省、市双重领导,以韶关市人民政府领导为主的领导体制。韶关大学主要担负培养初级中学和职业教育师资以及适应粤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任务。
合并前的韶关师范专科学校,于1958年在韶关市创办,1959年夏迁入仁化县城,1961年夏又迁入韶关市北郊良村。1962年停止招生,改办为韶关专区教师进修学校。1965年在韶关专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基础上复办韶关师专,1966年因"文革"而停止招生,1968年秋并入韶关地区"五·七"干校。1970年,改办韶关地区师范学校。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在韶关地区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复办韶关师范专科学校。 复办后的韶关师专发展很快, 到1988年有7个系11个专业,在校专科生达1796人。
合并前的韶关大学是一所专科层次的地方综合性职业大学,1985年4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创办。办学初期开设4个系4个专业。1988年发展为7个系12个专业,在校专科生966人。
师资韶关大学开设12个系23个专业,4个研究室。 现有教职员工559人,其中专任教师227人(含教授1人,副教授18人,讲师92人,助教103人,教员13人)。在校全日制专科生2282人,成人高等教育专科生1422人。
韶关大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尤其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近年来先后派出了大批青年教师到全国各高等院校进修学习,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增强了师资实力。一支老、中、青三个梯队组成的结构比较合理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科研实力韶关大学教学科研设备不断充实,全校现有设备充裕的理工科实验室31个,建有配备全套彩色电视录放设施的电化教育中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固定资产202万元。 一座设计新颖的图书馆,建筑面积达4824平方米,藏书近30万册,中外报刊1500多种。还有室内体育馆,以及标准的田径场等体育设施。
韶关大学自1978年以来,共培养了6200多名大专毕业生,1000多名函授、夜大专科学生,500多名干部专修生。成为粤北地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研中心。
韶关大学科研有较大进展。据统计,"七·五"期间,该校教师在各级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375篇,主编或参加编写并已正式出版的高等学校教材和教学参考书33种,学术专着19种。韶关大学还积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科学技术咨询服务。
院系设置化学系化学系成立于1958年,当时叫做“生化科”。至1969年下半年,“生化科”更名为“农化连”。到1971年,“农化连”再改名为“农化科”。1977年恢复高考,“农化科”招收三年制“化学大专班”。1978年复办韶关师范专科学校,“化学科”同时得到恢复。1985年,化学科增设生物专业,改名为化生系,招收化学、生物双学科三年制学生。1989年韶关师专与韶关大学合并,化生系改招化学、生物单学科二年制学生。1992年化学专业与生物专业分开,恢复单独设立化学系,招收培养化学师范生。从1993年起,化学系增设非师范专业,至今共开办有工业分析化学专业、精细化工专业、硅酸盐工程专业、食品工程专业、化学化工专业、环境保护专业等六个非师范专业。 据不完全统计,40多年来,化学系(含原来的化生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师范生914人,非师范生304人。现在,化学系共有师范与非师范在校生近500人;教师职工2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16人,助教2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位的10名。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帮助下,近年来化学系得到了比较迅速地发展,特别是在1996年,我们以不到一年的时间,使实验室面积增加了一倍,仪器设备增加了近200万元。现在,化学系实验室面积有3000馀平方米,固定资产300馀万元,可以开出物化、有机、无机、分析、中教法、化工原理、食品制作、硅酸盐实验等各类实验,完全能够满足教学和部分科研工作的需要。为了进一步提高本系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我们还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积极购置各种比较高级的分析测试仪器。现在化学系已经拥有美国waters公司高效液相色谱1台,北二光仪器厂原子吸收1台,美国荧光分光光度计1台,澳大利亚GBC-916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1台,火焰分光光度计1台,以及其它先进的配套仪器;在二标中还订有美国尼高力公司富立叶红外光谱仪1台。这些高档仪器现在已基本能配套使用,其测试水平达到了国家的高级标准。
通过多年的努力,化学系已建立起拥有近5000册专业书籍的系图书资料室,结合学校图书馆的专业书籍,基本上可以满足教学和科研的要求。近年来我系在全国各级刊物发表科学研究论文、在全国科研、教学学术会议上宣读科研论文数十篇,有4人参加大学教材的编写,承担省级科研课题3个,校级科研课题9个,科研经费11万馀元。
机电系机电系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先进。系现有专任教师21人,其中副教授5人,高级工程师1人,讲师9人,工程师3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5人。系设有CAD/CAM中心实验室、精密测量实验室、材料力学实验室、机械基础实验室、控制工程中心实验室、电子线路实验室、微机应用实验室、电工学实验室、检测转换实验室、控制原理实验室及金工实习车间等,拥有设备价值180多万元,普通在校生300多人。 机电系设有“机械制造与模具”和“电气自动化”两个专业。“机械制造与模具”专业共开设专业课、公共课和实践课43门,总计132学分,1852学时,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22周(含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电气自动化”专业共开设专业课、公共课和实践课43门,总计128学分,1901学时,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16周。
机电系开设课程共52门,其中必修课33门,选修课19门,《机械原理》、《电机与拖动》、《微机原理与应用》和《金工实习》等8门课程为校、系重点课程。
在学生培养上注意全面的素质教育,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在创新教学体系的建立和课程设置上,注意加强机电一体化、计算机应用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系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教学文件和教学资料齐全,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机电系教师正从事电子技术、电气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及模具CAD/CAM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及产品开发工作,目前进行的研究
1.模拟数字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2.单片机信息采集与控制;
3.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系统开发;
4.计算机高级控制系统及工业局域网技术;
5.机械CAD技术;
6. UG软件的应用及开发研究;
7.冷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
8.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
9.电子线路(系统)的故障自诊断技术;
10.数控技术。
经济管理系经济管理系始创于1984年,1985年正式招生。因韶关系重工业城市,所以经济管理系以工业企业管理类专业为主。以后陆续开办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财会专业、贸易经济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办学形式包括普通大专、函授班、成人脱产班、夜大学等。1996年,中文系的旅游管理专业和政治系的财政金融专业并入本系。1999年6月数学系的会计专业并入,1999年9月旅游管理系从本系划出,成立旅游系。 目前开办的普通大专专业有贸易经济、会计学和证券投资,成人教育专业(包括函授、夜大、成人脱产)有会计学、经济管理等。还开办了本科和专科自学考试辅导班。普通班在校生人数约360人,各类成人班共约300人。经济管理系下辖经济学、管理学、财政与金融、会计学教研室。科研机构有粤北经济研究室和证券交易实验室。目前有教职工23人,其中专职教师中90%以上都有中高级技术职称,25%的专职教师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或正在攻读在职研究生,有两位教师是广东省千百十工程校级学术骨干培养对象,多名教师获得广东省南粤教坛新秀或韶关大学教坛新秀称号。教师队伍平均年龄较低,充满活力。
近年来,教师的科研热情不断提高,科研工作成绩显着,发表了300馀篇有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编着(或参编)学术专着、辞典、教材近20部。1996年还承担了广东省高教厅重点科研课题“粤北经济发展的困境和前景”,现已完成。先后有5位老师获得过校级科研成果奖,3项教学研究成果获得学校奖励。
计算机系计算机系创办于1985年4月。15年来,先后开设过计算机应用、计算机通讯、计算机管理信息等五个专业,学制三年。办学形式多种多样,有普通大专班、成人全日制脱产大专班、成人函授大专班、专科起点本科自考班等。办学以来,共招收了十五届学生,为粤北地区和广东省输送了各类建设人才一千二百馀名合格计算机专科毕业生,目前在校学生人数达数千人。 计算机系师资力量雄厚,师资结构合理,现有教职工30人,其中正教授1人,&127;副教授5人,高级工程师1人,博士生1人,研究生5人,中级职称13人。许多教师在计算机应用、计算机控制、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数学领域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和研究。近几年来,计算机教师主编、参编了教材7部。编写了内部出版教材和实验指导书5种,在全国核心刊物发表的论文超过百篇。
计算机系现有数学、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基础、成人教育等六个教研室,并设有计算机研究所。计算机系长期以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宗旨,以“为韶关的经济发展服务,为韶关的计算机应用培养人才”为原则,深化教学改革,转变教学观念,加强课程建设,大胆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全面素质的提高。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在“保证基础、突出主干、加强实践”的教学方针指导下,尤其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市场竞争意识的培养。
计算机系目前设有微机机房、电子电路、组成原理、微机原理、单片机应用、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维修等七个实验室,拥有大批高档微机和硬件实验设备,实验室面积达1500平方米,固定资产近200万。实验条件得到了根本的改善。计算机系是一个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集体。先后十多次获得“韶关大学先进集体”、“教书育人先进集体”、“实验室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有多名教师获得曾宪梓教育基金奖、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广东省先进科技工作者、韶关市师德先进标兵、韶关市教委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计算机系在党的领导下,正茁壮成长,它充满朝气和活力,以坚实的步伐迈入廿一世纪。
教育系心理学教育学教研组,建于1958年,1986年改为心理学教育学教研室并定为系级建制,1999年9月易名为教育系。历届的负责人有罗伟侨、谭小娴、王剑兰。教育系主要负责本校师范类的公共课《心理学》、《教育学》的教学任务,也曾负责体育系专业基础课《运动心理学》的教学工作。心理学、教育学公共课是师范生的专业必修课,教育学课程于1994年被评为校级重点课程,心理学课程于1998年被评为校级良好课程。1995年招收首届学前教育专业函授班,1998年开始招收学前教育专业普通班。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热爱专业、热爱儿童、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幼教事业服务、身体健康、品貌端正的幼教师资和幼教管理人员,它要求学生掌握幼教专业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科学研究的能力。主要开设幼儿园教育研究方法、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乐理、舞蹈、琴法、声乐、幼儿美术、儿童文学、幼儿园教育管理学等课程。教育系目前有教辅人员共10人,专职教师9人,其中副教授1人,讲师6人,助教2人,硕士4人。韶关大学首批重点及广东省“千百十工程”校级学术骨干1人。
教育系注重以教育理论为指导,坚持教学改革,如:对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的公共课教育学心理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对教学内容中的理论课进行选择压缩,增加教育实践课教学;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优选,从而达到整体教学效果的优化。其中“以心理素质教育为基础的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被列为校级科研科题,“多种教学方法优选,整体效果优化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项目之一。《抓好管理,注重基础,深化教育学科的综合改革》的教学成果获得韶关大学1996年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系自1978以来,参编公共课心理学、教育学教材共20部,其中两部获得本校的优秀教材奖。在各级刊物发表科研、教研论文共50篇,其中获市级以上论文科研奖的共有10项,1996-1997年度获韶关大学科研先进集体二等奖。有11人次获教书育人、教坛新秀等荣誉称号。
教育系将在发展中不断壮大,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开办,将为粤北的幼儿教育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旅游系旅游系于1999年9月20日正式挂牌成立。她是适应广东省及粤北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在韶关市委市政府及学校的高度重视下,在已开办近5年之久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上筹建起来的。旅游系是一个旨在发展粤北旅游高等教育,为粤北乃至广东全省旅游行业培养、输送大量专科层次的旅游专门人才,促进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非师范专业的教学系,学制三年。 目前,该系在校生人数119人,现开办的旅游管理专业是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试点专业。现有专业教师七人,其中副教授一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五人,助教一人。建设中的教学模拟实验室两个,即旅游专业技能训练中心;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
旅游系是一个年青而充满活力的系,成立伊始,便根据目前我国旅游业及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结合我校实际,提出了明确的办学思路。为突出“高职”特色,实现培养“服务管理复合型中高级旅游实用人才”的培养目标,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出发,进一步修正和完善了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以体现职业岗位实际对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同时,通过建立校内模拟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加强实验、实习训练比重,使学生在校期间基本上完成上岗所需的实践操作训练,使学生毕业后就能迅速上岗工作,并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实行毕业生双证书(即毕业证、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制度,使学生就业就有较高起点。目前我系已有多名学生在校期间就已取得“全国导游资格证书”,并有许多同学在节假日参与带团及酒店服务等实践工作;在韶关市举行的多次“旅游招商”活动中,我系多次组织学生参加接待及导游服务工作,给与会嘉宾和韶关市有关部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1999年广东省组织的“金牌导游”评比预选赛中,我系有两名同学将代表韶关市参赛。
教学过程中,在加强课程建设的同时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积极进行多媒体课件建设,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立足粤北,面向广东及全国的旅游事业,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已初步取得了一些成绩。为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办学效益,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旅游系将通过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使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更紧密的围绕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并通过筹建“韶关大学旅游学会”以及先期建立丹霞山、南华寺等旅游景点景区作为校外实习基地,进一步扩大学校和系的知名度,树立专业在旅游界同行中的良好形象,逐步将旅游系办成粤北旅游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培训、教育基地。
美术系美术系创办于1988年,目前有美术教育专业、装潢专业、服装专业、环境设计专业等四个专业,学制三年。13个班在校生300馀人,函授生200馀人,生源来自全省各地,毕业生遍及珠江三角洲和韶关、清远等地,从事美术教育和设计工作。 美术系现有客座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6名,大部分教师已完成了研究生课程的进修深造。在这些教师中有的被评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和韶关大学十佳教师。改革开放以来,美术系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一批批优秀的教学设计成果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和良好的经济效益。其中有的摄影作品被美国、日本友好院校收藏;有的美术作品参加国际及全国、省、市美术展览;有的教师参编出版了各种专着;部分课程荣获学校重点课程、省电教合格课程和电教实验课程。部分学生的设计作品已投产,产品远销东南亚和台、港、澳等地,他们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有的学生成绩优秀,获得广东省南粤优秀学生;有的荣获校大学生辩论赛冠军、校先进党支部及其它各种奖项和荣誉。
美术系教学条件、科研设施设备日趋完善。由卢道和先生捐资的“卢道和美术楼”,面积有三千馀平方米。专供美术系各专业用于教学和实验的场地有:画室、教室、学生电脑设计室、摄影室、服装工艺室、多媒体电教室、展览厅、图书室、收藏室、教具室等。
美术系目前有实验室三个、设计公司一个。美术系将发挥多学科优势,坚持三个面向,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办出自己的特色。
生物系生物系现有教职工20人,其中副教授4人,讲师7人,实验师4人,硕士研究生5人,在校学生310人。近年来,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8篇,省级刊物上172篇。参编国内出版的教材1本,编写各种讲义12种;承担了省级科研项目2项,校级科研项目15项,其中有一项科研成果已通过了省级鉴定。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动物学》课程已建设成为省级、校级重点课程,还有校级重点课程8门。目前,生物系设有生物教育、园艺工程、应用生物技术三个专业,其中应用生物技术专业已被确定为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有10个实验分室,包括动物学、植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组织培养、植物生理学、经济作物学、生物技术等实验分室,并有一个校级直属的生物研究室。实验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值120万元。97年生物学实验室已顺利通过省级专业基础实验室专家组的合格评估,实验室工作连续两届被评为学校先进实验室。近年来,生物系加大了教学改革步伐,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创新精神,为乡镇经济建设服务以及突出地方性、实用性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获得了1995年省级教学成果奖、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在1997年全国生物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上获教改论文一等奖。 生物系师生有强烈的团结协作精神、热爱生物专业和献身生命科学的热忱,曾先后获得校级“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先进党支部”、全校第一个“遵纪模范班”奖励,95、96、97、98连续四年被学校评为教书育人工作“先进集体”;获国家级奖励的有1人次,获省级“先进个人”奖励的有3人次,市级“先进个人”4人次,获校级“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等称号奖励的有多人次。
在各级领导的大力关心支持下,生物系实践基地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立了多处校外实践基地,如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岭森林公园、劳莱恩畜牧发展有限公司、金友米生产加工基地、市农科所、市林科所、市水产研究所等。校内生物园的建设也初具规模,有荫棚1500平方米,有各种动物养殖孵化基地、微生物食用菌基地,计划建设园林花卉区、植物分类区、经济作物栽培区、果树区、蔬菜区、遗传育种区等,新的生物园集教学、科研及学术交流于一体,将成为粤北地区一流的生物教学与科研基地,对改善现有教学条件,激发同学们学习生物科学的浓厚兴趣,将起到重要作用。
今后,生物系将进一步拓宽办学路子,深化教学改革,为韶关市“三高农业”经济发展服务。生物系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数学系数学系的前身是韶关师专数学科,创办于1958年。经过多年的发展,现有全日制学生500馀人,教职工30人。开设了数学与计算机(专科)和数学与应用数学(与华南师范大学联办的本科)两个专业。系下设有数学分析、代数几何、数学综合技能、高等数学和计算机等五个教研室,以及微机实验室与系资料室。 在全系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数学系多次获得上级有关部门颁发的奖励,其中包括先进集体、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教师中获省级奖励的有7人次,获市级奖励的有4人次,学生中获各种奖励的有1000多人次。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数学系多年以来一直都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特别是近年来,在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升格本科的大好形势下,在学校的统一领导和大力支持,系里抓住机遇,在引进人才的工作中加大了力度。目前,系的教师队伍中,有正教授2名,副教授11名,讲师10名。其中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8名。已初步形成了一支能适应本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需要的教师队伍。
教学与科研情况在教学管理方面,编写了8个教学文件,有数学分析等校级重点课程3门。每学期定期地进行教案检查和公开课活动。每学年还在学生中举办“初中数学教师职业技能”竞赛,目前,系里正在组织力量进行CAI课件的开发。
在科研方面,本系的教师,按各自所学的专业内容,目前从事的研究方向有无穷维动力系统、概率统计、数学模型优化、常微、群论、数论,生物数学,泛函分析、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经过本系教师的多年努力,在科研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至目前为止,本系教师共发表论文210馀篇(其中在国外刊物上发表1篇,在国内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80篇),发表译文7篇,参编教材15本,有15人次分别获得省、市及校优秀论文奖。在学术交流方面,历年来除有多位老师外出进修外,还先后邀请过中科院院士王梓坤、丁夏畦,武汉大学校长李国平,中山大学教授林伟、王寿松,美国Bradleg大学司徒子治教授等到系讲学。
此外,本系还负责韶关市数学会的多项工作。实验室与资料室建设情况
本系的微机实验室现有60多台各式电脑,机房面积120平米,并且已连接互联网,可为本系的教学、科研提供服务。
本系的资料室订有国内外杂志30馀种,各种资料3000馀册,并即将连接互联网,可为本系的教学科研提供一定的条件。
体育系体育系创建于1980年,现设三年制专科体育教育专业,主要为初级中学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师。自1999年止,已经为国家培养了1786名初级中学体育教师,培养体育函授毕业生414人体育系现有全日制学生580人,成人教育生400多人。现有教职工38人,其中副教授10人、讲师13人、助教13人。其中硕士学历的青年教师2人。现设有理论、田径、体操、球类、公共体育五个教研室,拥有教学楼、办公楼,还有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物化学实验室、电化教学室和系资料室。体育场馆设施有:标准田径球场、综合体育馆、球类馆、游泳场、体操房、健身房、乒乓球室和田径塑胶风雨走廊,另外还有室外篮球、排球、体操、足球场地,体育器材设备齐全。 体育系在教学方面,重视课程建设,有体操、田径、公共体育课三门课评为校级重点课程。
学生参加一九九一年广东省高校体育理论统考成绩名列第三名,及格率达到97.24%。科研方面出版专着2本,参编教材10本,在省级和校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20篇,参加全国和省级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上交流的论文分别获一、二、三等奖,学术水平有较大提高。体育系师生在校党委领导下,解放思想,抓住机遇,积极探索,深化改革,开拓进取,在办学规模,师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科学研究,学生管理,训练竞赛等方面已取可喜成绩。体育系学生朱越强代表广东省大学生体育代表团,参加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运动会田径项目比赛夺得银牌1枚铜牌1枚。
在广东省第四届大学生运动会上我校荣获专科组田径团体总分第二名,男子篮球第二名,女子篮球第三名和田径、篮球团体总分第二名,夺得金牌6枚。九九年在广东省第五届大学生运动会上,我校荣获专科组田径、游泳、篮球团体总分、男子团体总分、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四个团体第一名,女子团体总分第二名,田径团体总分第一名、游泳团体总分第一名,夺得金牌总数27枚和奖牌总数50枚,有6人打破三项省大学生专科组纪录,被广东省高教厅授予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取得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体育系陈伟腾、邝世雄、张爱平、黄金铭、苗广明、王玲、刘连山、罗智、沈茂金、蔡美燕十位教练被学校授予为优秀教练员称号。陈伟腾、邝世雄、王桂忠、黄金铭、袁玉峰5位教师获省级先进教师奖。体育系1995年至1997年三年被学校评为教书育人先进集体,1996年评为毕业生文明离校先进集体,1997年评为毕业生文明离校先进系标兵称号,1999年评为先进集体和参加省第五届大学生运动会突出贡献奖。
物理系物理系创办于1958年,41年来培养各类毕业生2900多人。改革开放以来,物理系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由原来单一的物理专业发展为物理教育、电子技术与自动化、电气工程技术三个专业,在校生人数由八十年代初的180多人到发展到现在的500多人。师资队伍也得到了较大的充实提高,现有教师3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7人,高级实验师3人,讲师16人,实验师6人。现有普通物理教研室、电子技术教研室、电气工程教研室、实用技能教研室等四个教研室;设有电子技术研究所。实验室建设较突出,现有普物、电子技术、电气技术、微机控制等实验室;建筑面积三千多平方米;固定资产二百五十多万。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520多人。物理系在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据统计,物理系教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参编教材7部;《电子技术》和《力学》被评为省级重点课程,普通物理实验室通过省评估小组检查,《普通物理实验》评为校级良好课程。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校级教学成果奖一项,三等奖四项,校级科研成果二等奖四项,5人受到省级以上表彰奖励,4位教师确定为省的“千百十”工程学术骨干培养对象,1人定为市拔尖人才,1人出国进修,1人应邀参加国际光学学术研讨会;物理系多次被评为教书育人先进集体,先进党支部。
外语系外语系创办于1960年。曾先后招收过俄语、英语班。1970年开始招收英语专业学生。现有英语教育和实用英语两个专业,面向韶关、清远和全省招生,主要培养合格的初中英语教师和涉外高级专门人才。在校学生600馀人。三十九年来为社会输送了两千多名合格的外语专业人才。
改革开放使外语系获得了阔步发展的生机。近年来,通过引进、调整、培养、提高,现有专业教师2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5人,讲师14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5人,留日硕士1人,外教3人,留学回国人员3人,省级骨干教师1人,市科技拔尖人才1名,校级学术骨干2人,省级优秀教师2人,校级十佳教师1人。这是一支力量雄厚、群体素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术特长不断趋向合理的年轻的外语教学与研究的队伍。为了加强横向联系和优化结构,还特聘校外著名学者多名,为我系客座教授,其中有美国LaCrosse大学英语系系主任、教授、LyonEvans博士,他们定期来我系进行学术讲座。
外语系坚持培养合格外语人才为己任,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以科学管理为手段;以“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有特色”为主要内容,不断加强课程建设,不断深化课程内容和教与学方法的改革;逐步形成了积极锐意进取,大胆开阔创新,争取专业办出特色,课程开出特色,教学注重特色,人才具有特色的教学改革思路,形成了“崇德、立志、勤奋、求实、成才”的优良学风和系风。
课程建设不断扩大和加强,现有中学英语教学、口语、视听说、综合英语等四门校级重点课程。在科研上,外语系坚持科研助教学,教学科研相长,并注重群体科研队伍的建设。现已逐步形成有学术带头人、有学术梯队、有主攻方向,有群体优势而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群体攻关队伍。
该系教师已承担过省级、校级科研课题多项。现任系主任承担了省级“五个一百”的电教课题“英语视听说一体化软件开发”,参加了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黄建华校长、冯之林教授主持的"英语术语汉译直辖市软件工具系统”的省级社科课题。该系教师承担的校级科研课题6项。该系正在积极筹建英语教师语料库、语法测试语料库和词汇分级测试语料库;并与韶关市有关方面正在积极探索“粤北大中小学英语教学一览子工程研究”项目。近几年来,该系教师担任主编或独着的专着、教材、教参有20多部,参编的有5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的论文有100馀篇。不少论文曾多次获奖。实现了“二二一一”的科研指标:即每年在核心刊物上有两篇论文发表;每年争取到两个科研立项;每人平均有一篇文章或有一万字的科研成果。
外语系现有已通过省级验收的现代化多媒体语言室4个,2000馀盒声像资料,打字练习室1个(配有英文打字机50部、电脑36部),拥有外文资料室,藏书丰富、品种不断加强,为英语教学与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音乐系音乐系成立于1997年12月,现有音乐教育一个专业。1998年首次在本省招收三年制专科学生,1999年经上级批准还开办了成人音乐教育专业(夜大)班。音乐系现有一座独立的、颇具特色的音乐楼,建筑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其中有琴房80间,舞蹈排练厅、器乐排练厅各一间,课室8间和一座能容纳300多人的音乐厅,装备有86台钢琴,20多台电子琴、手风琴以及管弦乐器一批,还有一间具有先进水平的(30+1)琴法实验室。我系现有理论、表演、技能、公共音乐四个教研室,有实验设备、图书资料二个工作室。在职教职工27人(其中副教授4人,讲师10人,助教8人),在校普通生136人。
音乐系成立以来,在“面向基础教育突出师范特色”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研究和教育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绩。至今共发表论文近30篇,其中副教授方光耀老师撰写的《对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之我见》被“新华文摘”1996年10月第十期全文转载;方光耀老师撰写的《音乐表演美学系列研究》获1996年甘肃省高校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蒲涛讲师撰写的《粤北山区音乐教育现状及对策》获中央教育电视台、中央科学教育研究所联合举办的1997跨世纪教育论坛论文一等奖。由系主任方光耀副教授主持下的“讲台、舞台教学研究”正成为教师们的教学改革研究的主要课题。
政法系政法系具有30多年历史,现设政治、历史、法学、政治教育、行政管理等专业,主要培养合格的初中教师及从事政法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设有哲学、政治、历史、法学、成人教育等5个教研室及港澳研究室和宗教教研室。全系教职工2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14人,目前在读全日制学生总数达到510人,函授专科生850人。政法系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190篇,主编、参编教材、论着35本,荣获省、市、校各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优秀教材奖”、“优秀着作”、“优秀科研成果奖”、“优秀论文奖”、“科学与技术突出贡献奖”共30项。
政法系一贯倡导爱岗爱系,敬业乐教,是一个团结、开拓、进取的集体,近年来曾多次获得省级、校级“先进集体”、“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教师中有1人获“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特等奖”,1人获“广东省高教系统优秀党员”称号,2人获“韶关市优秀教师”称号,2人获“韶大教坛新秀”奖,1人获“韶大十佳授课教师”奖,多人获“教书育人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班主任”等称号。政法系一贯以来视教育质量为生命线,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注重课程建设。专业主干课“马克思主义哲学”于1993年被评为广东省重点课程,“中共党史”为学校的重点课程。1984年以来,有近60位学生考取华南师范大学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教育专业继续深造。30多年来,政法系为国家输送了各类毕业生3000多人,其中许多人成为骨干教师、领导干部,为粤北文化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中文系中文系,为原韶关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及原韶关大学中文系合并而成,从1958年创办至今已有四十一年的历史。现设有汉语言文学、公关文秘和中英文秘书等三个专业。1999年,经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开始与华南师范大学联合招收四年制中文本专业学生。目前,中文系有在读全日制学生共910多人。
中文系拥有一支精干的教师队伍和一批踏实肯干的教辅工作人员。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13人,讲师15人,助理研究员1人,已取得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年轻教师10人,1位老师正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多位老师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中文系师资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比较合理,整体力量也比较强。现设有:汉语教研室、写作教研室、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文学综合教研室、文秘教研室、教师技能训练教研室和成人教育教研室等7个教研室。共开设了40多门课程,其中专业课12门,专业基础课10门,选修课20多门。另外,还开设了面向全校师范专业的公文写作、大学语文、教师口才训练、汉字与书法等课程。中文系一贯重视抓教学质量,积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各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都较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既重视基本理论的传授,更重视理解、分析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第二课堂教学,加强见习、实习的指导;通过正音、正字、正书等教学活动,强化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实际能力,普遍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自1993年以来在各类教学成果评奖中先后有2项获全国奖,4项获省级奖,多次获市校级奖励。此外,中文系还十分重视课程建设工作。并把这项工作当作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合格人才的长远大计抓紧抓好。经过不懈的努力,现代汉语、公务文书写作两门课程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建设课程;中国古代文学、汉字与书法、教师口才训练和古代汉字四门课程被确定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教师口才训练、汉字与书法、公文写作三门课程被确定为省级电化教学实验课程,其中汉字与书法被评为省电化教学优秀课程。
中文系非常重视科学研究与对外学术交流工作,现有两个学术研究室:粤北方言与客家学研究室、粤北文化研究室。中文系加强基础学科研究的同时注意突出地方特色的学术研究,在粤北方言研究和客家民俗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绩,目前正筹建“韶关大学方言研究所”。中文系的教师除兢兢业业搞好教学工作以外,还充分利用课馀时间潜心学术研究。仅1980年以来,全系教师公开出版的学术专着(含合作),有40多种,主编或参编教材19种,在各级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其中有相当数量的论着在学术界具有一定的影响,不少论着还获得省、市、校级的奖励。1993年以来,承办过两次国际学术会议。1994年,方言与客家学研究室承办了“第二届中国东南方言语法(国际)研讨会”和“客家民俗文化(国际)研讨会”;1995年现代汉语教研室承办了“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95年年会”,1998年又承办了第三届“全国客家方言研讨会”;98年12月又举办了“邓小平文艺思想学术研讨会”,并有多人次先后参加在香港、新加坡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有近百人次参加在国内举行的国际、全国及省级的各种学术会议,在学术交流方面起到良好作用
图书馆前身是韶关师专图书馆,始建于1958年,后与韶关大学图书馆、韶关教育学院图书馆合并,2000年正式更名为韶关学院图书馆。2004年,图书馆整体迁入荣获“鲁班奖”的现代化、智能化的南区新馆。图书馆现有馆舍面积29426㎡。经过多年的文献资源建设,形成了文、理、工、农、医相结合,以文史、经管、机械、电子、计算机、生物、医学等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性藏书体系。现有纸质图书144.39万册,电子图书292240种,报刊近6000种,现刊1700馀种,电子期刊8000种。设有文学书库、报刊阅览室、多媒体阅览室等20馀个文献信息服务库室,拥有各类阅览座位2994席,阅览座位与学生数比为1:4.44。每周开馆95小时,自修室全天候开放。年接待读者120多万人次,年文献流通量近100万册次。
设有办公室、采编部、流通部、文献阅览部、多媒体信息服务部、技术部、咨询部、教学部等业务部门,现有工作人员84人(含6名流动编制、20名临时工),其中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8人,中级职称35人,初级职称16人;硕士学历2人、本科学历34人、大中专学历48人。图书馆1993年开始引进SULCMSII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该系统及服务器经逐步升级,目前已实现了书刊采访、编目、典藏、流通、书目检索等业务流程的计算机自动化管理。局域网经过结构化布线,采用先进的网络设施、服务器,可以与校园网、中国教育网和Internet相联接。1999年建成拥有50台(现已增加到320台)计算机的多媒体阅览室。2005年,图书馆“一卡通”管理系统顺利建成,使图书馆在自动化管理方面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目前,图书馆拥有16台服务器和大型网络交换系统、6T容量的光盘塔和磁盘阵列存储系统。近年来,图书馆加快了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步伐,先后引进了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网、SpringerLink、“书生之家”电子图书、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及《人民日报》五十六年全文数据等数字化信息资源。图书馆还积极开展资源共享,加入了广东省网络图书馆,成为广东省网络图书馆十大镜像站点之一。此外,还自主研发了“韶关学院科研成果全文数据库”、“图书馆非书资料数据库”等特色数据库等,为学校教学与科研的需要构建了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系统。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书刊借阅、文献复制、信息咨询、资源导航、专题检索、定题跟踪、课题查新等信息服务。
近年来,“信息素养教育”和“学者论坛”成为图书馆两大服务特色。图书馆为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必修课、“网络信息检索”等选修课程,建有“大学生信息素养专题学习网站”,定期编辑出版《大学生信息素养》、《高教管理参考》、《图情通讯》等刊物。每周开展“学者论坛”、“学术演讲”、“学术沙龙”、“教学论坛”等学术讲座,遍邀校内外专家学者莅临讲学,使学校的学术文化气氛日益浓厚,图书馆的学术性得到进一步的实现和强化。
参考资料1.学校简介·韶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