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洛镇位于勐海县西南部。东南为布朗山,西南和西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36.5公里,总面积400平方公里,打洛镇是云南省的一个重要口岸,有着优越的区位优势。
中文名:打洛镇
别名:位于勐海县西南部
所属地区:中国,云南省
建立时间:1987年9月
面积:400.16平方公里
人口:1.6万(2007年)
地理位置:地处中缅边境,位于勐海县西南部,离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首府景洪134公里,距勐海县城70公里,与缅甸小
地方特产:水稻、橡胶、香蕉、西瓜、茶叶
简介打洛镇地理位置打洛镇地处中缅边境,位于勐海县西南部,离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首府景洪134公里,距勐海县城70公里,与缅甸小孟拉接壤。东南为布朗山,西南和西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36.5公里,西北与西定乡毗邻,东北为勐混。
打洛,是傣语译名,意为“多民族混杂聚居的渡口”。居住着傣、哈尼、布朗等族,全镇人口1.6万。
打洛镇是一个山区、半山区的农业乡镇,地形为群山环抱的低中山丘陵地带,中间为宽谷盆地,地势西北高,山脉呈北南向。境内气候多样,属于北热带气候,具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干湿季分明、垂直变化明显的特点。境内最高点在北部的邦南后山,海拔2175米,最低在东南部的抚盐河与南览河交汇处,海拔598米。总面积400.16平方公里,南北纵距18.7公里,东西横距27.5公里。镇政府驻打洛街,距勐海县城73公里。距缅甸掸邦东部第四特区勐拉县城3公里。2007年11月13日,打洛镇口岸被国务院批准为国际公路客货运输口岸。
打洛历史悠久,在元代是“倒龙”,明清时期叫“版纳景洛”。不同的民族聚居在打洛渡口,从事商品交易活动。打洛边贸发达,位于打洛镇3公里处,有打洛边境旅游开发区。建有边贸交易市场、饭店、宾馆、娱乐场所等遍布区内。游览打洛还可参加中缅边境“一日游”。 打洛森林公园主要景观有中缅219号界碑、民族歌舞表演场、胶林消暑园、中缅贸易商场、中缅友谊桥和水上娱乐城等。 [1]
历史沿革打洛镇打洛镇打洛口岸,边贸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就已成为一个重要通道。民国年间,茶商将茶叶经该口岸运出销往国外。出口主要商品有纺织品、百货、针织品、五金机械、建材、副食品、农业生产资料等,主要销往缅甸、泰国、印度等国家;进口主要商品有矿、木材、农副产品、药材化妆品等。全县经济开放区设在打洛,口岸基础设施在逐渐完善。打洛——是昆洛公路终点的一个边境游览区,也是勐海对外进行商品贸易的窗口。
打洛,系傣语地名,意为不同民族共居的渡口。原为一土司地,明隆庆四年(1570),设十二版纳时,景洛(打洛)、勐满、勐昂、朗妄、勐康为一版纳,称“康洛满”。1913年隶普思沿边行政总局第三区行政分局。1927年设县时,隶佛海县。1950年设区,称板洛区,辖打洛、勐板,隶佛海县。1953年建自治区重划十二版纳时隶版纳勐混。1963年从勐混区划出设镇,称打洛镇,隶勐海县。1968年更名为“五七”公社,1973年更名为打洛公社。1982年更名为打洛公社管委会。1984年更名为打洛区。1987年9月更名为打洛镇。打洛口岸,边贸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就已成为一个重要通道。民国年间,茶商将茶叶经该口岸运出销往国外。
打洛镇具有浓厚傣族民族文化底蕴,人们的文化、生活习俗迥异相互交融。傣族、布朗族的节日有泼水节、开关门节,哈尼族的节日主要有嘎汤帕节、打秋节。每年这些节日此起彼伏,色彩斑澜,把人们的生点缀得丰富多彩。
资源打洛镇镇内自然资源丰富,南撇河、回南善河、南他拉河、南板河、南庄龙河、南览河等水资源丰富。森林中有野牛、虎、豹、熊、鹿、猴等20多种珍贵动物。植物中有红椿、桂花、三尖杉、柚木等珍贵树种。森林面积27.1万亩,森林覆盖率为45.1%矿产资源有铜、煤、石灰石、金、锰等。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为辅。
打洛镇属于北热带气候,具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干湿季分明、垂直变化明显的特点。镇政府驻地海拔630米。年平均气温21.9℃,最热7月份,平均气温32.6℃,最冷1月份,平均气温12℃,年极端最高气温39.7℃,年极端最低气温3.4℃。年平均降雨量1220毫米,年降雨日115天,大都集中在5至10月,年平均日照数2750小时,平均每天的日照数为10小时,全年均为无霜期。风向多为西南风和东南风。
打洛镇地处中缅边境,有国土面积400.16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21284亩。其中水田14486亩,旱地6798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1.23亩,果用瓜播种面积4627亩,其中西瓜种植面积4516亩。香蕉种植面积5584亩。全镇有林地面积291628.89万亩,其中橡胶面积64707亩,1915201株,当年开割20239亩;经济林果地面积6214亩,茶园种植面积4070亩,当年采茶1398亩。
有水面面积1711.7亩,其中:养殖面积489亩。有荒山荒地面积11499亩;适宜种植水稻、橡胶、香蕉、西瓜、茶叶等作物。打洛镇资源丰富,水利条件较好,有大小河流8条,其中主要河流有南撇河、回南善河、南他拉河、南板河、南庄龙河、南览河等。镇内建有2个640千瓦的电站(勐板电站、农场电站);有1个变电所;有小(一)型水库2座(曼佧、曼蚌水库),总蓄水量为62万立方米。
旅游打洛镇2007年11月,打洛口岸被国务院批准为国际公路客货运输口岸。打洛口岸边贸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就已成为一个重要通道,是滇南“茶叶商道”和东南亚国家“边贸之路”的通道口岸和驿站。在十八和十九世纪,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就是通过打洛口岸销往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并转销香港等地。目前,打洛口岸是我国9个陆路出境旅游和贸易口岸之一,区位优势突出。近年来,勐海县委、县政府重视对打洛口岸的建设,随着各项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依托口岸优势,旅游业的发展得到长足进步。在边境游、出境游和边贸发展中,打洛口岸具备了较大潜力,前景十分广阔。
打洛有国家AAA级景点1个,A级景点2个,自费接待点2个,星级宾馆(酒店)3个,旅游定点餐厅9个,旅行社1个,旅游从业人员近千人。在全县的景区(点)、星级宾馆(酒店)及旅游从业人员中,打洛占了95%以上,已具备了一定的旅游接待能力,接待环境和水平也明显改善。2007年出境旅游游客为零,出入境游客15403人(主要是泰国旅游团),口岸边民进出境人流24.54万人次,日平均进出境人流672人,出入境人流同比2004年159.86万人下降84.6 %;进出境车辆33292辆次,日平均进出境车辆91辆次,同比2004年215935辆次下降84.6% 。打洛旅游业的兴起,对繁荣口岸经贸往来、带动当地相关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教育打洛镇文化建设:打洛镇有文化服务中心1个(广播站和文化站合并),职工2人,摄像机3台,数码像机3台。建有图书室2个,图书室内收集了1000多种各类书籍和杂志,业余文娱宣传队1个,极大的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2007年,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先后组织文艺汇演活动5场;参加文艺活动的有12500人次,并把曼夕、曼轰两个村委会在庆祝“嘎汤帕节”时的文艺演出活动全部摄录制成VCD光盘存档。在勐海县“两会”农村文艺汇演中打洛镇参赛的哈尼舞蹈《咚拔撮》,歌曲《想找个竹楼安个家》荣获一等奖;为了进一步弘扬民族的文化瑰宝,挖掘少数民族优秀人才,2006年度,共举办大型文体活动3次,分别是:承办了由36名选手参赛的西双版纳首届布朗民族民间弹唱邀请赛,打洛镇曼夕村委会曼夕下寨的岩三公、玉安约参赛的歌曲《颂党歌》荣获第一名。协助西双版纳州委宣传部、州禁毒委、州文体局在打洛镇举办“禁毒防艾”宣传演出活动,一千多名群众在观看精彩的节目的同时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举办了打洛镇第九届职工篮球运动会,全镇有15支队伍共210名运动员参加比赛,打洛镇香蕉代办公司获得男子第一名,打洛镇卫生院获得女子第一名。广播、电视事业长足发展,有线电视光纤进入5个村委会35个村民小组,用户达2853户,光纤有线电视覆盖率达89%。电视覆盖率达98%。广播覆盖率达70%。
教育建设:全镇有初级中学1所,村级完小5所,在职教职工179人,其中:中学教师48人,小学教师131人,在校学生2664人,其中:小学生1629人,中学生1035人。全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巩固率98%,中学入学率98%,巩固率85%。设有6个学前幼儿教学班,335名学生。全镇各校点总面积为92790平方米。九年义务教育在普及的基础上得到巩固和提高。通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各种方式的素质技能培训,学生学有所长,人力资源丰富,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持潜力巨大。同时认真贯彻落实了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两免一补”和独生子女“三免费”政策,共计为2197名困难学生、127名独生子女减免、补助杂费、生活费、教科书费14590元。
坚持用创新的精神实施科教兴镇战略,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改善教育基础设施,投入资金203万元,完成了曼山寄宿学校建设和中心学校小学部综合楼、学生宿舍建设。 [2]
参考资料1.勐海县打洛镇人民政府·招标采购导航网
2.云南勐海县打洛镇村村寨寨红旗飘·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