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生草本,茎直立,上部有分枝,花序分枝无毛或有薄绒毛。头状花序单生茎端,或植株含少数或多数头状花序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花序。小花紫红色或白色,花果期5~9月,瘦果淡黄色,椭圆形或偏斜椭圆形,压扁。生于海拔170-2650米的山坡、河旁或荒地、田间。农田、果园的常见杂草,有时数量多,危害较重。
中文名:刺儿菜
别名:大小蓟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纲: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
亚纲:合瓣花亚纲 Sympetalae
目:桔梗目 Campanulales
科:菊科 Compositae
属:蓟属 Cirsium
种:大小蓟
形态特征刺儿菜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30-80(100-120)厘米,基部直径3-5毫米,有时可达1厘米,上部有分枝,花序分枝无毛或有薄绒毛。
基生叶和中部茎叶椭圆形、长椭圆形或椭圆状倒披针形,顶端钝或圆形,基部楔形,有时有极短的叶柄,通常无叶柄,长7-15厘米,宽1.5-10厘米,上部茎叶渐小,椭圆形或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或全部茎叶不分裂,叶缘有细密的针刺,针刺紧贴叶缘。或叶缘有刺齿,齿顶针刺大小不等,针刺长达3.5毫米,或大部茎叶羽状浅裂或半裂或边缘粗大圆锯齿,裂片或锯齿斜三角形,顶端钝,齿顶及裂片顶端有较长的针刺,齿缘及裂片边缘的针刺较短且贴伏。
全部茎叶两面同色,绿色或下面色淡,两面无毛,极少两面异色,上面绿色,无毛,下面被稀疏或稠密的绒毛而呈现灰色的,亦极少两面同色,灰绿色,两面被薄绒毛。头状花序单生茎端,或植株含少数或多数头状花序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花序。
总苞卵形、长卵形或卵圆形,直径1.5-2厘米。总苞片约6层,覆瓦状排列,向内层渐长,外层与中层宽1.5-2毫米,包括顶端针刺长5-8毫米;内层及最内层长椭圆形至线形,长1.1-2厘米,宽1-1.8毫米;中外层苞片顶端有长不足0.5毫米的短针刺,内层及最内层渐尖,膜质,短针刺。
小花紫红色或白色,雌花花冠长2.4厘米,檐部长6毫米,细管部细丝状,长18毫米,两性花花冠长1.8厘米,檐部长6毫米,细管部细丝状,长1.2毫米。
瘦果淡黄色,椭圆形或偏斜椭圆形,压扁,长3毫米,宽1.5毫米,顶端斜截形。冠毛污白色,多层,整体脱落;冠毛刚毛长羽毛状,长3.5厘米,顶端渐细。花果期5-9月。[1]
分布区域除西藏、云南、广东、广西外,几遍全国各地。分布平原、丘陵和山地。生于山坡、河旁或荒地、田间,海拔170-2650米。欧洲东部、中部、苏联东、西西伯利亚及远东、蒙古、朝鲜、日本广有分布。
生长环境分布平原、丘陵和山地。生于山坡、河旁或荒地、田间,海拔170-2650米。
药用价值刺儿菜【性味与归经】甘、苦,凉。归心、肝经。
【功能与主治】凉血止血,祛瘀消肿。用于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痈肿疮毒。
【用法与用量】4.5~9克。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来源】为菊科植物刺儿菜Cirsium setosum的地上部分。
【采制】夏、秋二季花开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危害治理农田、果园的常见杂草,有时数量多,危害较重。主要危害小麦、棉花、大豆等旱作物,由于其匍匐根状茎很发达,耐药性强,防治难度较大。麦喜58克/升双氟·唑嘧胺悬浮剂对刺儿菜防效较差。2甲4氯对刺儿菜有一定防效,可以在小麦4叶期以后至拔节前使用。
参考资料1.刺儿菜·植物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