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耳他之鹰》(The Maltese Falcon)又名《枭巢喋血战》,是华纳兄弟影片公司于1941年出品的犯罪、悬疑电影,改编自汉密特同名侦探小说。该电影由约翰·休斯顿执导,亨弗莱·鲍嘉、玛丽·阿斯特、彼得·洛、沃尔特·休斯顿、沃德·邦德、格拉黛丝·乔治等人主演。
中文名:马耳他之鹰
外文名:The Maltese Falcon
类型:剧情
出品公司:华纳兄弟影片公司
制片地区:美国
拍摄日期:
发行公司:华纳兄弟(Warner Bros. Pictures)
导演:约翰·休斯顿
编剧:达希尔·哈米特、约翰·休斯顿
制片人:约翰·休斯顿
主演:亨弗莱·鲍嘉,玛丽·阿斯特,彼得·洛,沃尔特·休斯顿,沃德·邦德,格拉黛丝·乔治
片长:101分钟
上映时间:
对白语言:英语
色彩:黑白
imdb编码:tt0033870
其它译名:枭巢喋血战、群雄夺宝鹰、马尔他雄鹰、枭巢喋血记
出品时间:1941年
制片成本:$300,000
分级:USA:Unrated
混音:单声道
剧情简介彩色版电影海报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旧金山市,萨姆·斯佩德和阿切尔是一对侦探搭档,他们的任务就是穿梭于城市之间为形形色色地主顾办案。[1]一天他们接到了一桩买卖,一位贵妇人委托他们去寻找她失踪的妹妹。他们在充分了解了相关资料之后发现,据说这名贵妇人的妹妹与一位叫做瑟斯的神秘男子在一起。本来他们认为就是一件非常简单地寻人案件,但很快他们就发现事情远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这宗案子的幕后有着惊人的网络,以及错综复杂的案情。
精彩剧照阿切尔在调查这个案子的过程中被杀死,紧接着弗罗德·瑟斯也惨遭毒手而死于非命。很快警方就介入了,但警方的结论却令人大跌眼镜,他们认为斯佩德可能与阿切尔的妻子艾娃有染从而杀掉她的合伙人,一时间斯佩德不但没有能够进一步挖掘出案情的真相反而自身难保。斯佩德不愿意放弃,他依然在暗中活动探查案情,他前去拜访贵妇人,得知她的真名叫布里奇,曾与古特曼以及小流氓威尔默等人倒卖过古玩。随着不断地深入,古特曼找斯佩德请他们把一个无价之宝——“马耳他雄鹰”雕像搞到手。而这是斯佩德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因为他要搞到这座雕像,就必须有一个人要承担起谋杀阿切尔的责任,才能交出雕像。
主要角色萨姆·斯佩德(亨弗莱·鲍嘉Humphrey Bogart饰)和搭档阿切尔在旧金山市开了一家侦探事务所。一天,一位贵妇(玛丽·阿斯特 Mary Astor饰)登门拜访,委托他们寻找自己失踪的妹妹。他们立刻展开调查,发现这名贵妇的妹妹与一位叫做瑟斯的神秘男子在一起。本来以为这只是一件普通的失踪案,但是事情的发展出乎他们所料。阿切尔在调查案件时被杀害,传说的瑟斯也相继被杀,警方由此怀疑起萨姆与阿切尔的妻子有染而杀掉他的合伙人。
精彩看点花絮
在拍摄的时候乔治·拉夫特因轻视本片而拒绝出演。
影片对白和场景与原着分毫不差。
在片尾提及莎士比亚是亨弗莱·鲍嘉的提议。
导演约翰·休斯顿在片中客串父亲。
在片中使用了两尊“马耳他之鹰”雕像,因为第一个被亨弗莱·鲍嘉摔坏。在当今的华纳兄弟公司的电影博物馆里,可以看到当初的“马耳他之鹰”,尾部的损伤就是60多年前鲍嘉所为。
影片在两个月内拍摄完成,成本不到30万美元。
斯佩德在片中提到的自动左轮手枪确实存在,为Webley-Fosbery左轮手枪,该枪原理十分独特,即通过击发子弹的后座力转动转轮而完成装弹,虽然制作精良,但易受灰尘和污垢影响,于是就像斯佩德在片中所说:“这种枪再也不生产了。”眼下这种枪只能在收藏家手中找到。
本片是悉尼·格林斯特里特(Sydney Greenstreet)的银幕处女作。
黑白版海报“马耳他之鹰”的灵感源于“Kniphausen Hawk”,后者是于1697年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乔治·威廉伯爵而制,由石榴石、紫水晶、翡翠和兰宝石制成,现为德文郡公爵所有。
·导演约翰·休斯顿在完成剧本后,绘制出情节演示图板,保证了流畅完美的拍摄过程。如片中一个长达7分钟的长镜头,摄影机跟随亨弗莱·鲍嘉和悉尼·格林斯特里特从一间房间进入另一间,然后到走廊,走进客厅,镜头随之先升后降,接着左转、右转,最后定格于鲍嘉醉酒的面孔,这段镜头排练了两天。
60岁的悉尼·格林斯特里特重达357磅,剧组不得不为这个大块头特制服装。
影片高潮段落长达20分钟,用一周才拍摄完成。
而片中经典台词"梦想由此构成"(The stuff that dreams are made of)在美国电影协会评选的"美国电影百佳台词"榜上排到了第14位。
这部影片最为大家津津乐道的就是对原着的忠实再现,影片对白和场景与原着分毫不差,不过在结尾处提到莎士比亚确是亨弗莱·鲍嘉的建议。
穿帮镜头
电影剧照影片片头字幕写道:“1539年,马耳他的圣殿骑士送给西班牙查尔斯五世
一尊金制猎鹰……”这段话将截然不同的宗教军事组织相混淆。医院骑士(Knight Hospitaller)是最古老的天主教军事组织,出现于1048年,在1530年到1798年之间盘踞马耳他,后来被称作马耳他骑士。而圣殿骑士(Knight Templar)则是基督教军事组织,成立于1119年,并且和前者不共戴天。1312年,圣殿骑士被解散,因为法国国王菲利普四世为将他们的财产据为己有而宣告圣殿武士为异教徒。
Webley-Fosbery左轮手枪只有两种口径,分别是6发装。455口径和8发装。38口径,而斯佩德却说是8发装。45口径。
影片故事发生在旧金山,而消防队员的帽子上却写着“洛杉矶消防署”。
幕后制作原着小说
这部影片改编自侦探小说名作家达希尔·哈米特的畅销作品--《马耳他雄鹰》,这部小说是作者创作的第三部作品。这部小说为长篇小说体裁,首次出版发行于1930年。这部小说发行后非常受欢迎,被誉为"硬派侦探小说"的代表。并且在美国兰登书屋"现代文库"评选出的"20世纪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中名列列第56位。
影片影响
这部影片成为了数位大师的成名作,为他们开启了神奇的电影生涯之旅。此片不仅仅是亨弗莱·鲍嘉的成名作,也使休斯顿首次执导筒便一举成名,使本片成为了影视黑色电影的经典作品。更让亨弗莱·鲍嘉成为了一线男星,被公认为好莱坞首席硬汉。他所扮演的私家侦探萨姆·斯佩德也因此成为了铭记历史的银幕经典角色,和鲍嘉日后在《北非谍影》中的角色一样载入史册。在《马耳他雄鹰》上映前这个故事曾经两度被改编成剧本搬上大银幕,分别是1931年的版本和以《魔鬼遭遇女郎》(Satan Met a Lday)为片名的版本,拍摄于1936年,但由于影片本身质量的问题,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关注。
关于影片
本片堪称黑色电影的经典代表作品。影片改编自侦探小说大师汉密特的同名小说,这是休斯顿首次执导筒。此片也是亨弗莱·鲍嘉的成名作,他以片中的私家侦探角色山姆·斯佩德成为好莱坞的首席硬汉。这个故事于1931年曾搬上银幕,1936年以《魔鬼遭遇女郎》(Satan Met a Lday)的片名再度拍摄,由贝蒂·戴维斯主演,但成就均不如1941版。
汉密特的《马耳他之鹰》则是一部最佳的“硬派侦探小说”。本书首次出版于1930年,是哈米特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在美国兰登书屋“现代文库”评选的“20世纪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中列第56位。
黑色电影
“黑色电影”是法国影评家尼诺·法兰克在1946年因受黑色小说一词的启发而创造出来的用语。主要指好菜坞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初期拍摄的以城市中的昏暗街巷为背景、反映犯罪和堕落的世界的影片。黑色影片不是一种独立的影片类型。它是同许多传统的影片类型,如强盗片、西部片、喜剧片等交织在一起的。虽然它的题材是以犯罪活动为主.但并非所有的犯罪题材的影片都可以归为黑色影片。视觉上,黑色电影往往具有比较明显的特征:夜景中阴暗的城市、极端角度的摄影构图、高反差照明、低调布光、令人窒闷的大雨等;主题上,黑色电影多以一种比一般警匪电影更加悲观、更加暴力的方式,来展现城市生活中的犯罪活动。
黑色影片在四十年代进入兴旺时期,代表作品有:约翰·休斯顿的《马耳他之鹰》(1941年),比利·怀尔德的《火车谋杀案》(1943年),霍华德·霍克斯的《沉睡》(1946年),戴·加涅特的《荡妇怨》(1946年),奥逊·威尔斯的《陌生人》(1946年)和《上海来的女人》(1949年)等。
黑色影片有时也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某些调子低沉、逃避现实的法国影片,这些影片的创作者不愿意维希政府的政治要求,故意避免接触现实生活。此外,战后一代的法国导演曾一度对好菜坞的黑色影片发生强烈兴趣,例如让·比埃尔·梅尔维尔在六十年代力图恢复黑色影片的艺术声誉,拍摄了一系列具有黑色影片基本特征的影片,如《痛苦》(1962年)、《第二次呼吸》(1966年)和《日本武士》(1967年)等。
电影评论简评
精彩剧照这部影片绝对是黑色电影历史上的经典之作,将神秘的美女、难解的怪人和这桩谋杀案连在一起,需要主角抽丝剥茧,解开那一层层谜团。影片节奏紧凑,对白机智,细节精致,表演无懈可击。
影片如实地还原了侦探小说大师汉密特的同名小说,将原着中的神秘黑暗感原汁原味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诸多侦探小说常用的符号,如神秘的贵妇、让人难以理喻的怪人还有连环凶杀案件等等,都被导演用影像化的手段完美展现,而随着剧情的一步步深入,人物关系、情节线索被全方位调动。而从人物角色的角度来说,极为紧凑的剧情,精彩绝伦的对白,塑造出了铭记历史的硬汉形象。
鲍嘉的表演
鲍嘉在本片中的表现完全能与《北非谍影》中那个风流的Rick相媲美,相传他点烟的动作还引起了一阵模仿风潮,所有的男士都竞相模仿以显示出自己的俊酷。鲍嘉在影片中塑造的斯佩德性格一如他的外型一般棱角分明,冷峻、强硬而带有邪恶气质。可以说斯佩德在影片前半段并不像是个背负使命的忍辱负重者,他的的价值取向其实很可疑,就连观众都不能肯定他到底是不是好人。
也正是这种动机的模糊感,让观众带着疑问随他一步步走入案件的核心,正当观众在怀疑他是不是为了利益、女人,抑或私欲走向黑暗的时候,他那一番大义凌然而光芒四射的陈词,立马使剧情清晰起来,而他的形象也变得无比高大。至此观众才知道原来大家都被导演所欺骗,但也正是这种对比强烈的表现手法使这个人物显示出无比地机智、冷峻、而负有原则。
媒体评论
作为伟大的分水岭,我们不仅热爱而且珍藏这部《马耳他之鹰》。《芝加哥太阳时报/评》
影片足以让休斯顿先生成为最出色的导演。《纽约时报/评》
获奖记录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1942
最佳男配角(提名)西德尼·格林斯垂特
最佳编剧(提名)约翰·休斯顿
最佳影片(提名)
National Film Preservation Board, USA(National Film Registry) 1989
参考资料1.资料:影片《马耳他雄鹰》剧情简介·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