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龙(Yang Jinlong),1966年1月出生于江苏盐城,男,汉族,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杨金龙于1985年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1991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6年晋升为教授;200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9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执行院长;2011年增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2017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助理;2018年出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金龙长期致力于应用量子化学研究。
中文名:杨金龙
国籍:
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盐城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学历:博士研究生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性别:男
人物经历1966年1月,出生于江苏盐城。
1977年—1979年,在盐城市时杨中学初中部学习。
1979年—1981年,在盐城市时杨中学高中部学习。
1981年—1985年,在南京师范大学学习,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5年—1991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
1991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1996年,晋升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1997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选键化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004年,担任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理论与计算科学研究部主任。同年,入选国家七部委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2009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执行院长。
2011年,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
2017年1月,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助理;8月1日,中国科学院院候选人名单公布,杨金龙为候选人之一。
2018年5月7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召开全校干部大会,杨金龙出任副校长。
2019年11月22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科研成就杨金龙一直致力于发展与应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与模型研究小分子,原子团簇,固体表面与界面和纳米体系的结构和性质,注重和相关实验研究的配合与合作。
根据2020年5月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网站显示,杨金龙已发表SCI收录论文540余篇(第一和通讯作者280篇),其中Science3篇、Nature5篇、Nature子刊10 篇、J. Am. Chem. Soc.31篇、Angew. Chem. Int. Ed.13篇和Phys. Rev. Lett.14篇。
根据2020年5月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网站显示,杨金龙应邀在中国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和大会报告120余次。杨金龙先后在意大利帕多瓦大学(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Padova)、卡利亚里大学(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CAGLIARI)、国际理论物理中心、香港科技大学、东京大学、香港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单位工作和访问。
根据2020年5月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网站显示,杨金龙主持国家重大科学研究项目(2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
人才培养杨金龙的的理念是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多跟他们交流、多多提问题,以此来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灵感。他认为,做基础研究要打好扎实的基础,培养良好的科研范式,要有批判性思维和敏锐的眼光,真正能抓住问题、解决问题,不能人云亦云。
在杨金龙看来,“探索全世界都没人知道的事情,这本身很有挑战性,但把它搞清楚了,会很有成就感、满足感,这就是科研的原动力。”杨金龙表示,做科研要沉得住气、能静下心,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荣誉表彰时间
荣誉表彰
1999年
安徽省五四青年奖章
2000年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2000年06月
首届“高校青年教师奖”
2001年
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2002年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4年
973项目先进个人
2006年
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
2006年04月
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2012年
安徽省先进工作者
2015年
全国先进工作者
2019年11月
中国科学院院士
社会任职2001年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第四批特聘教授
2011年任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2018年1月任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人物评价杨金龙喜欢钻研,看问题眼光独到,总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具有批判性思维,不是人云亦云。(《盐阜大众报》摄影部主任王金成评)
杨金龙在新型功能材料的设计与模拟、表面单分子量子行为的表征与调控等方面取得了原创性和系统性成果,在中国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际功能材料量子设计中心评)
中学期间,杨金龙就是“质朴、坚韧、致用”品质的优秀践行者,并逐渐成长为学术领域的顶尖专家。(盐城市教育局评)
参考资料1.杨金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