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堂,位于王府井大街74号,是北京四大天主教堂之一。堂体占地面积约2387平方米。这座教堂始建于1655年,是继“南堂”之后的北京第二座天主教堂。这是一座罗马建筑风格的教堂,是中西建筑风格共融的典范。
中文名:东堂
地理位置:位于王府井大街74号
占地面积:约2387平方米
景点级别:为东城区重点保护文物
别称:王府井天主堂
基本信息东堂
由意大利籍利类思和葡萄牙籍安文思两位传教士创建。明末,2人在四川传教。清初被清兵虏至北京,在肃王府当差,顺治十二年(1655),世祖福临赐给他们一所宅院和一块空地(即今址),他们即在空地上建筑一座教堂,即北京城内第二座圣堂(第一座为南堂),也就是最早的东堂。东堂院内,中间为天主堂,坐东朝西,共约30间,堂顶立十字架3座,中间大,两旁小。堂内有18根圆形砖柱支撑,两侧挂着耶稣受难等多幅油画。堂南、西有教室,东有一院,内有花池、平房、楼房,为神父住处。东堂内曾保存有多幅宫廷画师郎世宁绘的圣像,嘉庆十二年(1807年)失火后废止。1884年,重建罗马式大堂,在义和团运动中又被烧毁。1904年,用“庚子赔款”重建(法国和爱尔兰两国合建),即现在的东堂。东堂院内,中间为天主堂,坐东朝西,面阔25米,共约30间,坐落在青石基上,堂顶立十字架3座,中间大,两旁小。堂内有18根圆形砖柱支撑,直径65厘米,柱础为方形,堂内两侧挂着耶稣受难等多幅油画。占地近1万平方米。为东城区重点保护文物。
北京王府井大街的北段正在进行改造,原先围绕神秘教堂的围墙被拆除,吸引了众人的目光。灰色的欧式尖顶建筑因其古老而越发透出神秘,新铺就的门前广场在绿树环绕中更具浓郁的人文色彩。在周围的现代化建筑映衬下,王府井天主教堂成了这条大街上的新景点。占地8000多平方米的教堂门前广场已铺装完毕,广场两侧设有座椅可供行人小憩。在教堂南侧,占地1000多平方米、王府井大街上最大的绿地马上就要露面,它将是一座花卉、灌木、乔木立体种植的花园。由于以玫瑰为主,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玫瑰园。从玫瑰园流出的一股人造泉水,因为依广场南侧层叠而下,所以名为“叠泉”。整个教堂广场高出地面1米有余,使其更显与众不同。据说,由于完全按西式天主教堂设计,玫瑰园下还会有一个葡萄酒窖。
在北京王府井大街74号,坐落着一座有50多年历史的天主教堂,世称“东堂”。[1]旧时,北京天主教共有东、西、南、北四堂,东堂一名来源于此。东堂又称王府井天主堂,由利类思和安文思两位神甫于1655年创建。
建筑历史东堂夜景
东堂夜景
明朝末年,不明国籍的利类思、安文思在四川一带传教,清初被清兵虏至北京,在肃王府当差。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世祖福临赐给他们一所宅院和一块空地,也就是今天教堂这个地方。于是他们在空地上建这座教堂,奉若瑟为主保,成为继北京南堂之后的第二座天主堂,这就是最早的东堂了。东堂内曾保存有多幅宫廷画师郎世宁所绘的圣像。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地震时塌毁,次年重建。嘉庆十二年(1807年),东堂神父们因搬运堂内图书,引起火灾,将房屋烧毁,教堂无恙。不久,教堂被责令拆除,东堂遂废。到了光绪十年(1884年),田类思主教向国外募捐巨款,东堂重建为罗马式大堂,但洋人神父纵容教民违法乱纪,杀害无辜,1900年6月13日东堂被义和团放火焚毁。
光绪三十年(1904年),罗马教会用“庚子赔款”重建东堂,由法国和爱尔兰两国共同设计建造,成为目前我们看到的东堂。建筑风格外观图片
建筑风格为罗马式。整个建筑为砖木结构,灰砖清水墙,在西洋古典风格中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特点。
保护工作东堂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活动,建筑物也遭到一定的破坏。于1980年12月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并作了修缮。1982年此堂公布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8月21日,东堂一关就是十四年。1980年12月24日东堂修复后重新开堂。1990年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上半年,北京市政府拨巨款对东堂进行全面整修,拆迁扩建堂前广场,建设喷泉地灯,改建圣若瑟纪念亭。2000年9月11日再次开堂。当晚,时任北京市委书记的贾庆林亲往堂前广场视察并向傅铁山主教祝贺。市长刘淇也曾到东堂视察。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东堂历任神父为罗福林、王宝发、李山、王学群等。现任本堂为高阳神父,副本堂孙永书神父。
如今东堂得到了彻底的保护,不仅是北京天主教重要活动场所,而且是北京王府井大街的一处精美景观。入夜,东堂被射灯照得通明,释放出暖暖的色彩。
外景图片
修复工程王府井商业街二期改造工程于2000年3月21日正式启动,修复后的东堂及其周边环境,将形成商业街中规模最大的室外休闲空间,是王府井商业街中的画龙点睛之笔根据建筑状况、现场具体情况和实际条件,依据文物建筑保护原则指导施工。在尽可能如实反映建筑历史情况前提下,兼顾坚固、美观,并考虑同周围环境的协调。
室内修复鉴于教堂建筑室内装修具强烈宗教色彩,此次在东堂建筑室内修复中特别注意听取教会方面意见。当教会方面意见同建筑室内装饰原则有矛盾时,基本服从教会方面的意见。此外,修复设计中兼顾了施工单位在现场操作中的具体情况。
唱经楼台面为木结构,主次梁及龙骨为平面咬榫搭接。由于年代较久,中间主梁变形,跨中下垂达5公分。此次修缮决定对中间主梁及次梁进行加固。为努力保持历史原貌,此次决定在主、次梁侧面加固。
院门重建东堂院门因超出规划设计红线较多,决定拆除后东移4米重建。拆前作了实测和拍照,并对重要构件进行编号。院门为青砖砌筑,由于年代较久以及风化毁损等原因,拆除中多有破损,特别是砖雕花饰破损更为严重。鉴于此种情况,决定采取尽量使用原砖,并利用原砖重新仿制及构件的方法。
院门重建设计中主要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仿“牌楼”处理。
2.外观忠实原物,结构坚固为主。
3.参照教堂建筑复原修复。
参考资料1.王府井天主堂·博雅文化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