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汉族,1957年7月生于吉林省吉林市。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白山印社副社长,吉林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幼年受父亲李林先生影响,喜书法篆刻,后得金意庵、刘乃中二先生指点,篆刻从秦汉入手,旁涉明、清及观代诸家。1995年被吉林省政府授予“长白山文艺奖”最高奖,并参加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举办的展览。经过近三十年的不懈努力,已形成自己独特风格,所刻印章基本上属于豪放、厚重一路,布局大胆,用刀爽利,力求于规矩中求变化,于传统中出新意。
中文名:李壮
国籍:
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吉林省吉林市
职业:吉林省白山印社副社长
生平书艺由篆刻始学篆书,兼习行、草。作品参加全国第三、四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二、三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国第二届篆刻艺术展,西泠印社第二届全国篆刻作品评展,并曾在国家级书法篆刻大奖赛上10余次获奖。1995年被吉林省政府授予“长白山文艺奖”最高奖,并参加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举办的展览。
幼年受父亲影响,喜书法篆刻。父亲写字,他常在旁边观看,有时也帮父亲磨墨。但最初仅凭兴趣而已,还不能涉足其门径。及长,父亲见他闲暇时舞刀弄石,兴趣颇浓,便说:“我给你找一位老师吧。”于是便把他送到刘廼中先生门下。刘廼中先生是吉林书坛名宿,投于他的门下,自是幸运。几年的时间,他每周都骑车十几里去刘廼中先生家求教,寒暑不辍。
刘廼中先生告诫他,学习篆刻,必须从秦汉印入手,始为正路,并拿出许多秦汉印印谱,从中选出规矩一路让他临摹。临摹,是学习刻印的必经之路,通过临摹,以提高自己的眼界和水平。简单的形似不难达到,但要达到神似,绝非易事。要通过对秦汉印的大量临摹,从中体会、揣摩个中韵味,挖掘、掌握本体之美。几年下来,他临摹秦汉印达数百方,始入篆刻之门径。除在传统的秦汉印中吸取养料外,他又旁涉明清及现代诸家,博采众长,为已所用。经过近三十年的不懈努力,已形成自己独特风格,所刻印章基本上属于豪放、厚重一路,布局大胆,用刀爽利,力求于规矩中求变化,于传统中出新意。
由于篆刻的需要,他也经常临写一些篆书,大篆、小篆有所涉猎,明清诸家多方揣摩,因极喜吴昌硕石鼓文,故用功最深。书法方面,他是先习字,后刻印,但刻印所费时间过多,影响到书法的临习,成就不是很大,且走了不少弯路。刻苦研习>书法是近十几年的事。
书法是靠功夫磨出来的,这一点从他十几年的书写实践和成效中得到了印证。从甜美到古拙,变化十分明显。初学书法,曾临习赵孟頫字,因其过于甜媚,最终放弃。后改学二王书法,有了一定功底后,又旁涉他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文征明、董其昌等多有涉猎
。四十岁以后,尤喜王铎、祝枝山草书,爱其跌宕起伏,无拘无束而又法度森严,曾花大量时间临习,四十岁以后的书作中,常参王铎、祝枝山笔意为之。他的书法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一正。即以传统为宗,且不乏新意。二大。即大气,字如其人。三拙。宁拙毋巧,崇尚朴厚,古拙。如果说,他的行草在前一阶段是在追求一种碑帖的感受,那么后一阶段则转向了对情感的抒发,对写意的追求。而情感的抒发又不违背传统书法理念,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书法线条本身的艺术魄力,充分张扬作品的个性。如大的作品写起来也能得心应手,一气呵成。
近年来,他与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丛文俊先生交往颇多,丛先生以他的书法及书法理论饮誉中国书坛。他在书法理论上颇有见地,与之交谈,虽不系统,但很具体,具体到写字时的每一个细节,每一种感觉,包括用笔、用纸、用墨上,有时还亲自示范,从中获益匪浅。在他的影响下,近年来对小字行书极感兴趣,乐此不疲。只要有时间,他都要拿出纸来写上几页,兴致高时,甚至通宵达旦。明清及民国年间尺牍、信札广泛搜罗,从中领悟。他很少对同一种形式,同一个内容重复创作,他认为,书法是一种情感的流露,而情感是不可以复制的。有时候,一种感觉转瞬既逝,能抓住这种感觉,写出来的作品自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意味。
他在公安机关工作二十五年,但从未因工作繁忙而放弃对书法篆刻艺术的追求,他利用工作之外的点滴空隙,见缝插针,临池不辍,或创作,或临帖,或读帖,未敢有所懈怠。他认为书法最忌过早地形成自己的风格,体式定格,久观生厌,所以要不断地否定自己,时出新意。三十多年来,他在努力追求书法篆刻的高品位,高层次,高境界。
社会活动吉林市举办第四届“松花江金秋”书画笔会,参与这次长卷创作的有张运成、吴士淳、薛贵良、叶天废、安云鹏、贾荣章、李壮、陈华等吉林市著名书画家,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省美术馆副馆长、吉林市籍著名书法家韩戾军也应邀参加活动。著名书法家刘廼中为长卷书写引首。据市文化局负责人介绍,这项活动市已经成功举办了4届。此次绘制的长卷,将作为市博物馆的收藏品,日后与市民见面。[1]
参考资料1.我市举办第四届“松花江金秋”书画笔会·吉林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