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村位于阜平县城南庄镇西部深山区,由马兰、坡山、上庄等22个小自然村组成,这些小村如星星般撒落在东西长25华里的山沟里。这个依山傍水、只有709户2500多口人的小山村,却有着三张靓丽的名片——音乐马兰、红色马兰、生态马兰。
中文名:马兰村
英文名:Malan Cun
所属市:河北省阜平县
所属乡镇:城南庄镇
行政区类别:村
电话区号:0312
地理位置:太行山东麓胭脂河畔
方言:阜平话
气候条件:大陆性温带季风气候
特色音乐马兰“彩云轻轻飘过铁贯山,我们走过放学的路上,唱起我们心中的歌谣,等待我们美好的明天”稚嫩如天籁般的歌声常常在马兰村上空飞扬。这首由著名音乐人阿里创作的马兰村村歌《美丽的家园》,不仅该村人人会唱,而且,马兰小乐队还把它唱到了中央电视台,唱到了北京春晚的舞台上。现在,马兰小乐队的歌手们正忙着练歌,要把它在村里即将举办的“马兰森林音乐节”上唱“红”!
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能够与音乐结缘,并且举办音乐节,打出音乐的招牌,邓小岚功不可没。
邓小岚是红色新闻家邓拓的女儿,由于当年出生在马兰村,直到3岁才离开,所以在邓小岚心里,马兰村就是自己的“故乡”。
“为自己的故乡做一点事”的念头驱使邓小岚自掏腰包,帮助修缮了校舍,更换了桌椅、黑板。在与学校打交道的过程中,邓小岚了解到当地许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陪伴,在学校学习的课程也十分枯燥,许多孩子连一首歌都不会唱。看着孩子们明亮的眼睛,邓小岚决定把音乐带进这座山村,让音符触动这群孩子尚未开化的内心。
自2004年开始至今,9年的时间里,邓小岚每年数十次往返京冀两地之间,为马兰小学的孩子们教授音乐课,带去音乐与艺术的启蒙教育。
2006年,邓小岚筹建了“马兰小乐队”,最初只有六个孩子,使用的乐器都来自邓小岚和朋友们的捐赠。在她的辛勤努力和悉心指导下,如今,这个小乐队能参加演出的就有20多个孩子,一块参加学习的达到60多人。
小乐队已学会的歌曲有30多首,既有《送别》、《雪绒花》、《山楂树》这样的中外民歌,也有巴赫、波切里尼的《小步舞曲》这样的古典音乐,还有《美丽的家园》、《题马兰烈士墓》、《马兰童谣》《心愿》《我的故乡》这样的自创歌曲。
“如果有一天,你来到美丽的马兰,别忘记带来美丽的花环,这里埋葬着抗敌的英雄,这儿的人们和你一样坚强善良……”在人民网演播大厅,孩子们的歌声感动了在场所有的人。
“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湖边的芦苇中,藏着成群的野鸭……”在北京电视台2012春晚舞台,马兰小乐队天籁般的歌声赢得观众雷鸣般的掌声。马兰小乐队受到国务委员刘延东的亲切接见……
在邓小岚的努力下,马兰村有了歌声。在她的操劳下,马兰小乐队走出了大山,看到了山外的精彩世界!
有歌声相伴,乡亲们的心情越来越好,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激情越来越高。
与音乐同行,马兰小乐队的舞台越来越大,心中的梦想越飞越高。
红色马兰“这儿就是《晋察冀日报》报社旧址。当年,邓社长和报社工作人员一道,在敌人扫荡中一边游击一边办报纸,创造了用八匹骡子办报的奇迹。”马兰村80多岁的老党员白玉根指着挨近坡跟儿的几个由土坯房组成的院落,向人们解说。
这些房子位于村子正中间,紧靠北坡跟儿。1939年3月至1948年,《晋察冀日报》在此办报达十年之久;1944年,为配合当时正在进行的“整风”运动,第一次出版《毛泽东选集》,也就是说,马兰村是第一部《毛泽东选集》的诞生地。
由于当时条件的艰苦和抗日战争的残酷,先后有7位报社战士长眠于此,有19位村民为掩护报社同志而惨遭杀害。村口的马兰惨案遇难同胞纪念碑上,镌刻着他们的名字,后来,邓拓写《燕山夜话》时,署名“马南邨”,便是马兰村的谐音,以志不忘那段岁月。
走进马兰,就像走进了绿色的海洋:道路两旁,村庄周围,漫山遍野处处生长着树木,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该村现有油松林、洋槐林6万多亩,森林绿化率为86.7%,植被覆盖率达到100%。核桃、板栗种植已成规模,夏秋时节,果实累累。村前的铁罐山巍峨挺拔,门前的胭脂河清澈见底、水流潺潺。良好的生态环境把马兰村映衬得景美如画。
村民们从良好生态中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识在不断增强。县里对该村红色遗址进行了维修和加强保护,并果断关停45家开矿点,以保护当地生态资源。最近,该村对村容村貌进行整治,建卫生厕所10多个,修建小型停车场一个。目前,该村正委托有关部门做乡村旅游规划,与一些投资商商谈旅游开发事宜也在积极进行中。
“美丽的小山村,我们很喜欢!”7月15日,波兰Dagadana乐队到马兰小学演出时,被小村的美丽所打动,发出连连赞叹。
“红色马兰、音乐马兰、生态马兰是我村的三张名片,更是我村发展的优势。我们要利用这三大优势,做好兴村富民大文章!”村支书对村子的未来满怀期待。
项目“美丽中国河北样板村”项目是我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农村环境面貌,改善群众生活品质的重要民心工程。2019年,马兰村成功获批“美丽中国河北样板村”农村综合改革项目,开始进行村庄规划与建设提升工作。目前,马兰村“美丽中国河北样板村”建设初具成效,村庄环境有了实实在在的提升。
迎着初冬的暖阳走进马兰村,平坦宽敞的水泥路纵横交错,道路两旁的墙壁上画满了“文化和谐发展,社会安定文明”“马兰村村规民约”等内容的彩色墙绘,鲜艳醒目,充满浓浓的正能量,一幅美丽宜居新农村的画面呈现在眼前。
马兰村位于我市北部,全村共1000余户,3127人,村庄建筑面积650亩,耕地面积4568亩。针对村子面积广、人口多,人居环境整治难度大的情况,马兰村“两委”采用干部带头、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动员广大村民自觉地参与到村庄环境提升工作中来。
同时,马兰村始终坚持合理规划村庄布局,硬化村内主要街道8条,胡同46条,田间路4条,硬化道路总面积59500平方米,为村民营造了更加便利的出行环境;在道路硬化基础上,开展美化和亮化,粉刷街道两侧墙壁10000余平方米,绘制公益宣传画30余幅,安装路灯171余盏,实现了村容村貌的有效提升。
为进一步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马兰村建设了一座占地2100平方米的文体广场,配有篮球场、新时代文明实践大舞台等娱乐场地,并安装了多种健身器材,为全村村民打造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如今的马兰村处处展现着村容整洁、邻里和谐的新画卷,小村庄实现“蝶变”,成为美丽中国乡村建设的样板。
马兰村村民刘统一说,以前我们村里的街道,没这么干净,经过这整治以后,街道变化很大,路面都硬化了,人们出行的时候方便多了,还建了文体广场,空闲的时候,就到广场里打打篮球,看看跳舞的,在室内里有打乒乓球的,人们感到都挺好,都挺幸福。
马兰村党支部书记李忠茂说,通过我们马兰村打造样板村这个项目,广大村民的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有很大提高,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围绕垃圾处理、私搭乱建和清理房前屋后杂草等项目进行进一步提升,不断提高农村的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让广大村民享受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新变化。[1]
参考资料1.马兰村:打造“美丽中国河北样板村”·辛集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