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百合是百合科的一种植物。鳞茎球形或长球形,鳞片披针形,外皮淡紫色,干后紫色;植株高70-200厘米以上,基部常木质,单株或茎上分枝;花喇叭形,乳白色,花瓣外略带紫色,单生或几朵排列成近伞形。
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在中国分布于华东、华中、华南以及西南各地。鳞茎食药两用,有润肺止咳、清热、安神、利尿等作用;园艺上极具观赏价值。
中文名:野百合
拉丁学名:Crotalaria sessiliflora L
别名:羊屎蛋、倒挂山芝麻、紫花野百合、新疆野百合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百合目
亚目:百合亚目
科:百合科
族:百合族
属:百合属
组:百合组
种:野百合
形态特征野百合鳞茎球形,直径2-4.5厘米;鳞片披针形,长1.8-4厘米,宽0.8-1.4厘米,无节,白色。茎高0.7-2米,有的有紫色条纹,有的下部有小乳头状突起。叶散生,通常自下向上渐小,披针形、窄披针形至条形,长7-15厘米,宽(0.6-)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具5-7脉,全缘,两面无毛。花单生或几朵排成近伞形;花梗长3-10厘米,稍弯;苞片披针形,长3-9厘米,宽0.6-1.8厘米;花喇叭形,有香气,乳白色,外面稍带紫色,无斑点,向外张开或先端外弯而不卷,长13-18厘米;外轮花被片宽2-4.3厘米,先端尖;内轮花被片宽3.4-5厘米,蜜腺两边具小乳头状突起;雄蕊向上弯,花丝长10-13厘米,中部以下密被柔毛,少有具稀疏的毛或无毛;花药长椭圆形,长1.1-1.6厘米;子房圆柱形,长3.2-3.6厘米,宽4毫米,花柱长8.5-11厘米,柱头3裂。蒴果矩圆形,长4.5-6厘米,宽约3.5厘米,有棱,具多数种子。花期5-6月,果期9-10月。[1]
生长特点野百合野百合喜欢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生长,对水分的需求量较高,种植时要及时给植株浇水,通常可以按照见干见湿的原则给野百合浇水,这样浇水有利于植株吸收。野百合对土壤的要求较高,种植时最好选择疏松的土壤。[2]
土壤是由落叶沉积腐烂形成的腐殖质土,但很薄。由于土壤薄,杂草与灌木生长不高大,野百合可以生长2.5m,所以在争夺阳光中百合占优势。野百合的茎生根特别发达,1株百合可以扩展1平方米有余,所以在陡坡上也能牢牢的固定。
地理分布国内分布: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福建、浙江、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和河南。
栽培技术繁殖方式野百合的自然繁殖主要靠:种子与较少的珠芽繁殖。
种子要经过一段温暖期萌发形成小鳞茎,再经过一个寒冷期完成春化作用才能长叶。种子与珠芽都要生长3~4年才能开花。野百合自身一般不会分球繁殖。其种子最好于秋季入冬前采集,一入冬,地上部分枯萎就无法进行采集,但也可以采用分剥鳞茎的方式繁殖。
播种期以秋播为好,也就是9月份前后。播种前在整好的畦面上开成浅沟,再将野百合小鳞茎栽植沟内,覆土浇水保墒,以利成活,行株距20cm×15cm。每亩播种量150kg左右。
整地施肥选地势高,排水好、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的砂土地精耕细作,结合整地,施足基肥。每亩施土杂肥5000kg,尿素20kg,磷肥钾肥50kg。然后做成高畦,等待播种。
田间管理野百合播种后于第二年的春季出苗。齐苗后,应注意中耕除草。阴雨天气注意排水,干旱天气及时浇水。花蕾期应追肥一次,每亩追施尿素10kg,磷酸二氢钾10kg。为防止养分消耗,应在花蕾期及时剪除花蕾。
采收加工野百合于播种后第二年的秋季地上茎叶枯萎后采收。将挖出的地下鳞茎去掉泥土,进行大小分级。大的供药用,小的作种用。加工时,将鳞茎剥离成片,放入沸水中煮5~10分钟,捞出摊于席上晒干即可。以肉厚、色白、质坚、半透明者为佳品。
病虫防治叶斑病可于发病前用1:1:100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锰锌防治。病毒病用乙磷铝防治。害虫主要为蚜虫,用甲胺磷防治;地下害虫用辛硫磷防治。
园艺价值在园林园艺上野百合花朵洁白、芳香,可以将它种植于假山、林苑、庭院中,主要用以布置自然式的风景。在植物园可以作为品种收藏保存。还可以将其矮化作盆花和用于插花等等。
功效含量:每百克百合含有蛋白质3.36克,脂肪0.18克,淀粉11.8克,还原糖3.0克,蔗糖10.39克,果胶5.6克,还含有秋水仙碱、维生素B1、B2等多种成分。药理研究证明,百合有升高血细胞的作用,因此对多种癌症都有较好的疗效。风寒外感者忌用。
参考资料1.野百合·植物智
2.山上野百合可以吃吗·植物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