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滞血瘀证,中医病证名。是指气机阻滞,血行不畅,以胸胁院腹胀闷窜痛,偶有刺痛,或有痞块、时散时聚,舌紫或有斑点,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本证多见于情志不畅之人,往往是在气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常见于胸痹心痛、胃痛、胁痛、积聚臌胀、狂病、痛经等疾病中。
中医病名:气滞血瘀证
别名:气血瘀滞证
就诊科室: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妇科、中医科
属性:中医病证名
病因病机肝主疏泄而藏血,具有条达气机,调节情志的功能,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袭肝脉则肝气郁滞,疏泄失职,故情绪抑郁或急躁,胸胁胀闷,走窜疼痛;
气为血帅,肝郁气滞,日久不解,必致瘀血内停,故渐成胁下痞块,刺痛拒按;
肝主藏血,为妇女经血之源,肝血瘀滞,瘀血停滞,积于血海,阻碍经血下行,经血不畅则致经闭、痛经。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均为瘀血内停之症。
辨证要点本证以情志不舒,同时伴有胸胁胀闷、刺痛,女子月经不调为诊断要点。
临床表现胸胁胀闷,走窜疼痛,急躁易怒,胁下痞块,刺痛拒按,妇女可见月经闭止,或痛经,经色紫暗有块,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祛瘀,疏肝理气。
常用方剂血府逐瘀汤,柴胡舒肝散,失笑散等。
常用中药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丹皮、赤芍、乌药、延胡索、甘草、香附、红花、枳壳。
针灸治疗内关、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脾俞、太溪等。
参考资料1.气滞血瘀证·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