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郑州市城区西北部,南临西流湖,北接邙山,东与环城快速路相联,西四环穿区而过,距市中心约12公里,南距310国道2公里,北邻连霍高速公路,距新建郑州国际航空港30公里,对外交通条件优越。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建成区面积110平方公里,总人口25万,是河南省、郑州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区域。郑州高新区于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是中原经济区内省会城市国家级高新区,也是国家科技部部署创新体系首批4个重要战略支点之一,全区行政代管面积110平方公里,总人口25万余人。
中文名: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外文名:Zhengzhou national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所属地区:河南,郑州
地理位置:郑州市城区西北部
面积:110
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气候
著名景点:郑州大学新校区、西流湖、邙山
机场:郑州国际航空港
车牌代码:豫A
别称:郑州高新区
建立时间:1991年
人口:25万
电话区码:0371
邮编区码:450001
行政类别:区级
地方方言:中原官话-郑开片
现任领导:党委书记赵书贤
级别:国家级高新区
概述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郑州市西北部,南临西流湖,北接邙山,东与环城快速路相联,西四环穿区而过,距市中心约12公里,南距310国道2公里,北邻连霍高速公路,距新建郑州国际航空港30公里,对外交通条件优越。
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高新区水质、空气质量越来越差。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0平方公里,总人口20万,是郑州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区域。交通便利,轨道交通1号线西起高新区的河南工业大学新校区。科学大道、莲花街、瑞达路、雪松路、长椿路四通八达,能够快速方便的与外界联系。
历史沿革高新区始建于1988年,是1991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88年建区以来,高新区按照小平同志“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要求,完善创新体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取得了卓越成就。在国家科技部、省、市的领导和支持下,经过18年的艰苦创业,已初步建设成为基础设施配套、支撑服务体系较为完善、支柱产业相对发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现代文明新城区,已成为我省改革开放的窗口,成为高新产业聚集的"中原硅谷"。
1991年,成为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国家级高新区;1993、1998、2003、2008、2012先后五次被评为全国先进高新区。。1998年加入了世界科技园区协会。2000年郑州高新区正式加入国际科技园区协会成为全权会员。2002年通过了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认证,是河南省目前唯一一个通过ISO14001国际标准认证的环境管理运行区域。
发展近年来,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30%左右的增长速度。2008年,全区完成总收入797亿元,工业总产值695亿元,全区各类企业3000余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成批连片。
郑州高新区努力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注重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主导产业。截至2005年底,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499家,占全省的30%;高新技术产品累计达到795种,占全省的21%;全区累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000多项,申报各类专利900多项,授权专利600多项,实施专利项目500多项,获得国家、省、市级科技奖励100多项,是全省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基地。
2005年本年度实现工业总产值266亿元,财税收入13亿元;全年引进企业950家,完成注册资金43.81亿元,同比增长39.5%,合同利用外资6219.83万美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幅度超过35%;有154个项目列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共争取各级科技资金支持3124.5万元。宇通集团、豫金刚石、明泰实业、水利十一局等大项目入驻高新区,郑州三磨所即将进驻,“高、大、外”的方向得到初步体现。
郑州国家高新区实施“一区多园”(“一区”是指郑州国家高新区,“多园”是指各开发区、区县(市)的产业集聚区和产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构建区域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协同创新发展格局,有利于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部署,打造全市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增长极,有利于科技与产业结合,科技与金融结合,推动产业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1]
规模高新区内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占全省的30%。软件产业,集中了全省70%以上的骨干软件企业,经认定的软件企业占全省的60%,占全省软件销售收入的50%;新材料产业,集中了郑州市80%以上的超硬材料骨干企业;生物医药产业,集中了郑州市80%以上的通过GMP认证的制药企业。高新区还聚集了25个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中,国家级工程中心4个,省级工程中心12个,市级工程中心9个。
高新区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四大支柱产业,2005年四大支柱产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93.6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8%。区内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和众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广泛合作,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际国内知名的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在全国具有领先水平的高新技术产品达40多种。
室外彩色大屏幕、智能公话系统、显像管玻壳模具、卫星接收机、工具酶、肝炎诊断试剂、艾滋病诊断试剂、密褶型空气粒子过滤器、亲水性单甘脂系列产品、AV95杀病毒软件等产品处于国内领先水平。2009年3月,经国家科技部批准,与天津高新区、广州高新区和苏州高新区一起,成为首批启动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的高新区,开始向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区域战略中枢迈进。
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建设道路26条,总长度达到32公里,是高新区历史上投资最多、建设里程最长的一年。西南区供电工程建设任务完成,解决了项目建设及企业生产用电问题。敷设电缆线路8公里,建成冬青、梧桐、红叶3个公用配和三面环网柜。供电容量达11万千伏的瑞达变电站主体工程完工。建成给排水管网13﹒84公里,道路配套雨水建设39﹒5公里,路灯建设2公里。完成6条道路的绿化,种植草坪3万平方米。
国槐街路面维修和银屏路等5条道路人行道改造,金梭路等6处广场建设,以及科学大道沿线硬化、绿化景观建设完成。创业中心2号基地三期工程主体完工,总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完成投资3700万元;光机电产业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总面积达到5﹒3万平方米,完成投资4000万元;国家863软件孵化产业基地开工;初步完善高新物流园区规划手续,编制了物流园区分期建设规划;拆迁安置过渡小区建设试点已经启动;鑫港大厦及省市重点工程建设完工,并将投入使用;郑州燃气电站已经开工建设。全年新开工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工程竣工验收28万平方米,新建工程质量监督率达到100%。
招商引资建立投资服务快速反应机制,出台了《高新区引进总部基地优惠政策》,不断探索和创新招商思路、措施。
一是在上海、广州分别设立招商办事处,初步收到搭建桥梁、建立窗口、收集信息、扩大宣传的效果;
二是积极深入经济发达地区走访,并与当地台办、商会建立联系;
三是与驻豫商会及省内行业协会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
四是重点对省内大型知名企业拜访;
五是有针对性地对国企改制项目进行跟踪;
六是着手设立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总部基地,建立新的招商平台;
七是经常性地开展招商培训和招商经验交流;
八是选择参加各种会展、会议,广泛收集项目信息;九是对招引外资企业加大主动出击力度。全年共引进工商注册企业1005个,办理税务登记证的企业764个;引进外资企业21个;引进企业注册资金31﹒3亿元,其中上亿元的项目17个、5000万元至1亿元的项目27个。
园区建设截至2004年底,高新区共有9个专业园区。创业中心新增孵化企业131个,成功举办了中南六省区孵化器网络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年会。海外创业园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中澳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已经列入国家科技部海外科技创业园试点工作范围。大学科技园通过国家科技部、教育部验收,省教育厅、科技厅、郑州市政府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的若干意见》,争取省财政支持资金2400万元,已落实1400万元。
认真落实大学生创业园建设计划,指导有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硕士、博士生入园创业,枫华、地学园林、海尔思等20个留学人员企业相继入驻。中部软件园组织企业进行“双高”、“双软”认定,申报各级各类项目计划,金惠计算机公司获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大软件专项资助,11个企业获得省级软件专项支持,12个企业获得省级计划项目支持,郑州信源公司等单位合作开发的电力客户服务技术支持系统获省信息产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新材料产业园大力培植骨干企业,积极引导企业对外合作,新引进国内最大的金属结合剂专业生产企业,极大地丰富了超硬材料产业基地产业链条,基地已形成原辅材料、制品、设备等较为完善的产品体系。光机电产业园加紧基地硬件建设的同时,结合高新区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积极筹划建设制造业工业园,并有步骤地开始实施建设。郑州印刷包装工业园已初步完成选址,招商工作正在进行,部分企业开始申请立项,征地建设前的准备工作已经开始。
生物医药园积极引进代理公司,建设技术支撑服务平台,不断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通过国家GMP认证的生物医药企业已达到18个,占郑州市的80%以上。河南省种子产业发展基地已入驻种子企业50多个,集聚了省内30%左右的重点种子企业。
高科技产业发展截至本2004年底,经河南省科技厅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412个,占全省认定总数30%,占郑州市总数的72%。
高新技术产品663种,占全省认定总数21%,占郑州市总数的61%;累计实施“火炬”计划项目191个,其中国家级“火炬”项目91个。初步形成了软件和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产业,四大支柱产业形成的年产值占全区总量的80%。高科技创新全年共有213个项目列入国家、省、市科技和产业发展计划,其中113个项目获得资金支持,资金总额达到4669万元。全年落实市科技三项费用900万元,引进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中心7个,其中国家级工程中心2个。全年共有84个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122个产品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共有19个项目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其中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产业培植威科姆公司、思达软件公司、信源公司、雪城软件公司等4个企业通过2003年度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骨干企业审核。河南方正信德软件有限公司等30个企业及40个产品通过“双软”认定。区内规模以上企业运行质量良好,对全区经济总量起到了引领作用。本年有8个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总数达到40个;有1个企业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1个企业获得“河南省名牌产品”称号,总数达到6个;全年共批准、登记自营进出口企业15个,总数达到80个。
人才队伍建设干部人事、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在事业单位中推行聘用制工作完成。加大引进人才力度,全年共引进人才521名,其中硕士61名、高级职称人员52名。建立了高新区人才库,全年有521人入库。加强人才培训和干部培训工作,全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7次,培训2000余人次。截至本年底,高新区共有从业人员53249人,其中博士100人、硕士500人,拥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2208人、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5650人。
教育科技高新区成立20年来,汇集了郑州一流的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具有强大的工科、医科、IT产业等研发力量;汇聚了郑州机械研究所、中国郑州烟草研究院等6个部属研究院所,引进培育市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各类检测中心100余家,构筑了高新区密集的研发优势。
4万高科技工作者垒叠出人才高地
全区现有各类科技人才近4万人,其中博士1700多人,高级技术职称人员6500余人,硕士3500多人;理工科本科人才位居全国高新区之首,科技人才密集度居河南省之冠。这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创新体系逐步完善
围绕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建立完善了从研究开发---到成果转化---再到产业化的完善政策体系。目前,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初步形成,区内90%的工业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技术研发机构,8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同科研院所、高校建立了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全区有创业中心、国家863中部软件孵化器、河南省专利孵化转移中心等3个国家级综合孵化器,超硬材料等5个专业孵化器。孵化面积36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150家。每年,国家、省市和高新区管委会投入的创新资金不低于2个亿。
自主创新成果丰硕
凭借强大的创新优势,高新区20年来累计转化科技成果3000余项,列入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1600余项,150余项成果获得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申请专利3400余件,全区拥有在全国领先水平的自主创新产品100余种。全区经认定的高新企业占河南省的31%。郑州航天电子有限公司的电连接器成为连通神六、神七全身的血脉通道;辉煌科技公司的铁路信号微机监测系统为全国铁路八次大提速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撑……
郑州高新区坚定不移地实施“一区多园”战略,以园区为载体,培植产业优势,引导产业集聚,打造产业集群。现已建成的园区有: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西区、国家863中部软件园、新材料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光机电产业园;正在建设的园区有: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东区、威科姆国际生态软件园、生态创意园、固态照明产业园、光伏产业园等。
发展和产业迅速集聚的重要平台
园区坚持以高端项目、大项目的引进和培育为重点,初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五大主导产业: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产业,形成了电子信息、软件服务外包、网络安全、新能源、仪器仪表、生物制药、超硬材料等七大特色产业集群。2008年,五大主导产业销售收入326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的81%。
其中软件产业集中了河南省70%以上的骨干软件企业;新材料产业集中了郑州市80%以上的同类骨干企业,金惠公司开发的“绿坝”已经风靡全国,为青少年花季护航;生物医药产业被确定为国家级生物高技术产业基地核心区,诊断试剂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产业经受金融风暴检验
当今,世界金融危机局势未明,全球企业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而这里再一次展现了创新优势,产值仍然得到较快增长。像汉威电子、四维机电、郑州华晶等企业同比增长都高于100%。今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仍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长。
为了让企业能在这里孵化—快速成长--实现几何式裂变,郑州高新区不遗余力,坚持以人为本,搭建最适宜企业成长的平台,形成了独特的人文环境。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2000年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目前,区内四季天蓝树碧、草绿花红,绿化率超过35%,街头游园、雕塑艺术、建筑精品相映生辉,休闲的人们、玩乐的儿童与优美的环境构成了一幅幅和谐画图。
实行“小政府、大服务”的行政体制,坚持“企业优先、服务优先、效率优先”的理念,建立投资办事大厅,设立园区服务办公室,简化工作程序,为企业提供保姆式、一站式服务。
搭建企业上市通道,提供企业上市服务,引进风险投资、贷款担保公司,为企业发展提供高效的投融资服务平台。在建的高新信息港将为企业提供了全新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郑州高新区集动力十足的企业文化和生机勃发的校园文化为一体,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形成了“鼓励创新、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氛围。2006年以来,200余名海内外艺术家渐渐在辖区内的石佛村聚集,“石佛艺术公社”因而成立并成为中部地区独特的文化现象。
现状郑州高新区努力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注重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主导产业。截至2005年底,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499家,占全省的30%;高新技术产品累计达到795种,占全省的21%;全区累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000多项,申报各类专利900多项,授权专利600多项,实施专利项目500多项,获得国家、省、市级科技奖励100多项,是全省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基地。
2005年本年度实现工业总产值266亿元,财税收入13亿元;全年引进企业950家,完成注册资金43.81亿元,同比增长39.5%,合同利用外资6219.83万美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幅度超过35%;有154个项目列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共争取各级科技资金支持3124.5万元。宇通集团、明泰实业、水利十一局等大项目入驻高新区,郑州三磨所即将进驻,“高、大、外”的方向得到初步体现。
高新区内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占全省的30%。软件产业,集中了全省70%以上的骨干软件企业,经认定的软件企业占全省的60%,占全省软件销售收入的50%;新材料产业,集中了郑州市80%以上的超硬材料骨干企业;生物医药产业,集中了郑州市80%以上的通过GMP认证的制药企业。高新区还聚集了25个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中,国家级工程中心4个,省级工程中心12个,市级工程中心9个。
高新区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四大支柱产业,2005年四大支柱产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93.6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8%。区内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和众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广泛合作,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际国内知名的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在全国具有领先水平的高新技术产品达40多种。室外彩色大屏幕、智能公话系统、显像管玻壳模具、卫星接收机、工具酶、肝炎诊断试剂、艾滋病诊断试剂、密褶型空气粒子过滤器、亲水性单甘脂系列产品、AV95杀病毒软件等产品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发展方向大目标高新区人,正以现代、人文、生态理念,吸引各方目光,凝聚发展动力,打造一座科技新城区。
小目标2009--2015年,郑州高新区将以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为统领:
经济规模大幅增长。到2015年,十大专业园区总销售收入力争达到2000亿元,2--3个产业集群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并对区域产业发展起到强大示范带动作用;
新引进、建设市级以上工程中心等研发机构200个以上,引进培养100名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军人才,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每年解决50个以上高端项目的融资需求,建成科技创业金融服务区;
按照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标准,建设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科技城,从城区规模上再造一个高新区。
参考资料1.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多园”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