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壮博客阿壮博客阿壮博客

大和级战列舰<span> 大和级战列舰

大和级战列舰(英文:Yamato Class Battleship),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帝国海军建造的最大战列舰,是人类海军史上最大一级战列舰。1934年日本以太平洋彼岸的美国为假想敌制定了新的国防方针。1936年日本退出伦敦海军限制军备的谈判,日本海军明确提出在西太平洋海上截击假想敌美国海军舰艇编队的战略。日本海军在主力舰的数量方面无法同美国海军抗衡,决心以单舰的威力来抵消对方在数量上的优势。新型战列舰的设计任务开始于1934年。

名称:大和级战列舰

国家:日本

完工时间:1937年

类型:战列舰

建造背景

1937年日本海军制定了"03舰艇补充计划",确定建造4艘大和级战列舰。一号舰“大和”号(Yamato)1937年11月4日开工,二号舰“武藏”号(Musashi)1938年3月29日开工。在建造过程中日本采取了极为严格的保密措施,使得各国海军很长时间里无法掌握到大和级战列舰的正确情报(美国于1938年就隐约知道了日本新建战列舰的企图,但直到1942年才首次拍摄到大和舰的真面目,据当时测算,大和舰排水量约6万吨,远远超过此前估计)。

当时一般日本国民几乎不知道日本建造了如此强大的战舰。另外,根据"04舰艇补充计划"开工的大和级战列舰三号舰(110号舰)“信浓”号由横须贺海军船厂建造,1940年5月4日开工,1941年12月暂停,于1942年在建造中建成50%时改建为信浓号航空母舰(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厚装甲的航空母舰)。四号舰(111号舰)在1940年11月动工,于1942年3月停工。大和级战舰的命名有一种说法,即以日本首都所在地的古国名命名,日本旧时首都为奈良,属于大和国;当时首都为东京,属于武藏国,预备首都松代,属于信浓国。

性能数据概貌系统大和级战列舰

大和级全舰重量分配如下:船壳20,212吨,装甲21,266吨,防御板1,629吨,武器系统11,611吨,主机设备5,300吨,舾装1,756吨,固定设备417吨,非固定设备641吨,鱼雷75吨(据认为大和携带6-10条610毫米直径鱼雷,但该舰没有鱼雷发射管,6-10条鱼雷也没有75吨重),导航,光学设备95吨,电力设备1,108吨,飞机111吨,锅炉水297吨,预备食用水212吨,重油4,210吨,润滑油61吨,轻质油48吨,合计重量69,100吨(正常排水量)。

排水量近73,000吨的大和舰舰体长宽比设计成6.76:1,为主炮射击提供了稳定的平台并尽可能缩短了重装甲覆盖的面积; 由于主机功率并不高,所以日本专家当年为了提高动力的利用效率,设计了40种船模进行论证,最终确定的是球鼻型船艏。大和号舰艏水线以上部分明显向外前倾,舰艏前端成半圆形,其两舷大幅度外张,借以减少舰艏上浪。舰艏水线以下部分采用球鼻艏,其位置在水线下约3米处,和尖削型舰艏相比,这种新构型可以减少8%的兴波阻力,同时还减少了约3米的水线,从而节省了30吨左右的排水量。在球鼻艏内装有零式水下听音器,可以探测敌方潜艇的活动。

这种舰艏和美国“依阿华”级战列舰舰艏很相似,但大和的球鼻艏向前突出成一个球形,而“依阿华”的则与水线以下舰艏保持平齐,两相比较之下,大和舰的球鼻艏外观更接近于现代,效能更明显。大和舰舰艏内侧的细腰部却呈内凹的弧形,其减阻性能更为优良。这种外形和“依阿华”级同样非常相似,但“依阿华”级舰艏的内侧曲线延伸到舰体中部以后就变得平直了,而大和舰的内侧曲线则呈弧线一直延伸到了舰艉,实际效能也更为优越。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差异,原因是“依阿华”级由于巴拿马运河33米宽度的限制只好采用平直的舯部舷墙。

大和舰舰艉水线以上高6.4米,与高达8.6米的舯部舷墙相比(水线以上),其舰艉低陷下去一块。由这个地方可以通往大和舰的舰载机机库,舰载机在吊装之前就暂时停放在这里。另外在舰艉两舷侧还有安放舰载小艇的隧道状艇库。

在大和舰的舰艉处安装有前后配置的半平衡舵,其主舵面积为46平方米,副舵面积为16.5平方米,两舵之间距离15米,副舵对主舵起辅助作用。一般来说,两舵并列的平衡舵,一旦被鱼雷命中,容易同时损坏。大和舰的舵效非常明显,其战术回旋直径仅为640米(航速26节状态),而这一优势对在战列舰炮战中占领有利阵位有着很大的作用。

大和舰安装4座蒸汽轮机,蒸汽压力25千克/平方厘米,蒸汽温度325度,最高输出功率153,553轴马力,最高速27.46节(试航状态),最大续航力7,200海里/16节(最大重油装载量6300吨)。大和舰还装有8座发电机,总功率为4,800千瓦。大和舰动力系统的效率甚至都比不上日本翔鹤级航空母舰采用的主机。但是正如前所述,由于球鼻型舰首的缘故,该舰阻力小,因而达到了设计所要求的27节航速。

大和舰的舰桥高达45米(从龙骨处算起),宛如一座高塔,在其顶部装有主炮观测所(内置98式方位盘)和15米大型测距仪,向下依次为防空指挥所,昼战舰桥,作战室,舰长休息室,罗经舰桥(夜战舰桥),第二海图室,司令塔。在舰桥内部装有直通式电梯。大和舰舰桥侧面积310平方米,正面面积却只有159平方米,仅相当于侧面积的一半,其迎风阻力自然也就比较小。

“大和”号采用单烟囱,各锅炉的烟道均曲折向后,与烟囱的某一部分相接。烟囱也尽量向后倾斜,以避免排烟影响舰桥工作。为

保证舰体烟囱开口部的安全,在开口部装设一种蜂窝状板,厚380毫米,上面有直径180毫米的许多小孔。有孔面积是无孔面积的55%,另外在烟囱前面的倾斜部及侧面装有50毫米厚的防护甲板。这样,烟囱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大和”号烟囱之后是后舰桥,是预备战斗指挥所。火炮实施前后分火射击时,起后指挥所的作用。

主炮

大和级战列舰以其装备的9门460毫米口径巨型主炮闻名于世,是当时口径最大的战列舰主炮,为隐瞒其真实口径命名为“九四式四十厘米炮”。在舰桥之前的前甲板呈背负式布置两座主炮塔,舰体后部布置一座主炮塔。火炮炮身长21.3米,三联装炮塔总重1720吨,炮身重165吨,加上弹药和炮塔装甲的总重约2700吨,相当于当时大型驱逐舰的排水量。460炮俯仰角+45°—-5°,填弹角度固定为+3°。火炮俯仰和炮塔转动均由液压驱动,俯仰速率8°/秒,炮塔旋转一周需3分钟。炮弹装填为半自动机械化装弹机,扬弹速度10发/分钟,但是射速只有1.8发/分钟。单管火炮寿命200-250发。

主炮配用4种炮弹:91式被帽穿甲弹(APC),1式改进型被帽穿甲弹,3式对空弹和高爆弹。91式穿甲弹重1460千克,弹带直径18.07英寸(45.898cm),4.25倍径,195厘米长,炮口初速780米/秒。1式穿甲弹略有增加,分别为4.47倍径和206厘米,主要的差别来自风罩的长度,其锥角从23.5度变成了更长更尖的21度,改善了气动外形,减少了飞行过程中的风阻,提高了远距离射击的穿甲能力。1式由于增加了染色带,重量也相应略有增加。1式弹的初速和91式的相同,也是780米/秒。

94式巨大的口径和膛压为91式和1式穿甲弹提供了非常可怕的穿甲能力,尽管其弹重是战列舰主炮弹中最重的1460公斤,但是初速仍然高达780米/秒,高于美制406毫米MK5/6/7(初速762米/秒)和英制406、356(初速732米/秒)等主炮;德制380初速820米/秒,相对略快,但是穿甲弹重量只有800公斤,因此就动能看上述几种当时主流战列舰火炮在发射穿甲弹时威力均不如94式460。目前手头上的94式穿深说法不一,基于USN经验公式推算的数据为20000米处对垂直甲穿深494毫米,对水平装甲侵彻109毫米,30000米处的数据分别为360毫米和189毫米。

而从《Anatomy of the Ship: The Battleship Yamato》一书中摘抄的日本自测的数据(未注明使用何种钢材)为20000米处对垂直装甲侵彻566毫米,水平装甲侵彻167毫米,30000米处416毫米(垂直),230毫米(水平)。或许可能前者是91式APC的数据,而后者则是威力更强的1式APC(但有说法表明566毫米/20000米即91式APC的数据,1式则更高)。但无论如何,由于最大重量和高初速赋予的最强动能,再加之因为远射程导致的高弹道顶点,94式当之无愧于世界威力第一的舰炮。

附:94式发射91APC时的着速度、着角与射程

仰角

使用 3,219 lbs. (1,460 kg) APC 弹着速度

落下角

2.4 degrees

5,470 yards (5,000 m) 2,264 fps (690 mps)

3.3degrees

5.4 degrees

10,840 yards (10,000 m) 2,034 fps (620 mps)

7.2degrees

8.6 degrees

16,400 yards (15,000 m) 1,844 fps (562 mps)

11.5degrees

12.6 degrees

21,870 yards (20,000 m) 1,709 fps (521 mps)

16.5degrees

17.2 degrees

27,340 yards (25,000 m) 1,608 fps (490 mps)

23.0degrees

23.2 degrees

32,810 yards (30,000 m) 1,558 fps (475 mps)

31.4degrees

30.0 degrees

39,180 yards (35,830 m)

--- ---

40.0 degrees

44,510 yards (40,700 m)

--- ---

45.0 degrees

(炮塔最大仰角)

45,960 yards (42,030 m)

--- ---

48.0 degrees

46,050 yards (42,110 m)

--- ---

50.0 degrees

45,790 yards (41,870 m)

--- ---

可见大和在发射穿甲弹时的最大射程为45公里。

美衣阿华用MK7型406穿深:509毫米/18288米,381毫米/27432米。

美南达科他用MK6型406: 448毫米/18000米,266毫米/32000米。

德俾斯麦用380:393毫米/22000米。

意大利维内托用381:510毫米/18000米,380毫米/28000米。

(注:全部是垂直穿深。可见,大和号的94式主炮在初速度上比美制各型406、英制406和356都要快,虽稍慢于德制和意大利381,但是APC重量上占据着绝对优势,由此存动能最佳,因此在各距离着速上更快,在决定穿深的最基本要素上取得了优胜。)

为了增加对空防护,94式也配备了对空用3式弹,所谓3式弹就是在内部填有900根装燃烧剂的管子。一个定时引信用来设置爆炸距离,通常是离开炮口1000米(1100码)之后.这些弹头被设计成能朝着接近的敌机以20度角圆锥发射其中的燃烧管,同时弹头本身被爆炸装药摧毁,以此增加钢碎片数量.燃烧管在1.5秒后点燃,以3000摄氏度的温度燃烧5秒,造成约5米长的火焰。目的是在敌机的必经之路上构筑起一道火障。94式用的3式弹重1360公斤,初速比穿甲弹稍快,为805米/秒,估计也是日本海军威力最大的三式弹。

94式用高爆弹的重量也为1360公斤,初速805米/秒,射程比APC要近,为32公里。

副炮与高炮大和级战列舰

大和级在初建时,配备了4座12门3年式60倍径三联装155毫米舰炮作为其副炮,2座分别位于中心线上层建筑两侧,另外两座则呈背负式分别位于2号主炮塔和后部3号主炮塔之后。这样就可以保证有3座9门副炮瞄准同一舷方向。155三联装炮实际上是当年“最上”级重巡换装203毫米主炮时替换下来的产品。炮身长9.6米,单炮重12.7吨,炮塔重150吨,炮塔厚度25毫米。所使用的弹药也包括被帽穿甲弹APC、高爆弹和三式弹,炮弹重量统一为55.87公斤。

火炮初速高达980米/秒,俯仰角为+55°至-10°。45°仰角时最大射程27公里,最大射高12000米,既可以对舰也可以对空,射速5-7发/分钟。该副炮整体性能优秀,但是副炮塔的装甲厚度略显薄弱,容易遭摧毁并起火。后期为了增强防空火力,拆除了侧舷的两座155副炮,其空间用于增设高炮位。

大和级建成时的中口径高炮是6座89式40倍径双联装127毫米高炮(全部带防盾),共12门。该炮是日海军在二战中的主力舰载高炮,火炮俯仰角+90°至-8°,水平回旋速度7°/秒,俯仰速度12°/秒,所用高炮弹药重23.5公斤。火炮初速725米/秒,最大射程14800米,最大射高9400米,射速14发/分钟,身管寿命800-1500发。后期为增强防空能力,改装时又增设了6座89式双联装127(其中半数带防盾),这样127高炮的总数上升至12座24门。

89式高炮的性能在太平洋战争早期尚差强人意,到中后期就越显不堪。其初速过慢,射程和射高也不突出,炮弹采用机械式定时引信,而且反应效率不高,对机动目标杀伤效能低下。大和和武藏的乘员曾反映其过于笨重,要求换装更新式的98式100毫米高炮。

98式65倍径100毫米高炮是旧日本海军在1938年时定型的一种新式兵器。该炮初速达到了惊人的1000米/秒,最大射程与89式相仿,但是射高增至11000米,而且射速高达15-20发/分钟,水平旋转速度和俯仰速度也分别达到了10°/秒和16°/秒。除去身管寿命较短并且没有VT引信的缺陷外,98式是一种非常优秀的高炮,在战争中的效果也非常显著。大和级在战争中后期曾经要求换装,但是直到战沉也未能实现。

大和级的小口径高炮是著名的96式60倍径25毫米高炮,初期的大和级上配备有8座三联装24门96式,后来为了增加防空火力陆续加装,最终大和号在冲绳战沉前的数量高达162门(三联装52座,单联装6座,部分不带防盾),武藏至战沉前为130门(35座三联装炮塔和25座单装单装炮座)。该炮俯仰角+90°至-10°。弹重250克,火炮初速900米/秒,最大射程6800米,最大射高5000米,射速220发/分钟。

战后的评价认为96式高炮射速和精度尚可,但是单发威力和火力密度欠佳。在大和战沉时,共有57架美机被击中,其中大部分是96式的战果,但是其中只有10架被击落。

火控系统

大和级主炮的火控系统包括93式15米基线倒分像立体测距仪、98式射击仪、98式方位瞄准仪和机械式弹道解算机等。其中93式15米基线倒分像立体测距仪是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炮光学测距仪,由日本光学会社(也就是尼康公司)于1935年开发。大和舰一共配备了4台这样的测距仪,舰桥最顶端的射击指挥所和主炮观察所里有一台,三个主炮塔上各有一台,均有防护钢板保护。93式测距仪的外筒外径600mm,防热、耐爆风,内有三组测距装置,基线长15720mm,测距范围5000~5万米,配有3名测距手和回旋操作员、俯仰操作员。

九八式方位盘安装于射击指挥所内,为高约2.4米、直径为0.6米的圆筒形光学设备,工作原理类似潜望镜,但结构复杂的多。

大和级的副炮配备有8米基线测距仪等光学瞄准设备,89式127毫米和96式25毫米高炮则有4.5米测距仪、2.5米测距仪和94式高射指挥仪等火控设备。

光学测距机的精度和基线长度直接相关,一般说来基线越长精度越高。由于有着15米的世界最长基线,因此就光学火控指挥系统看,大和级是世界战列舰中最佳的。

大和号在初建时没有安装雷达,后来建造武藏和大和改造时安装了22号对海电探、13型对空电探、21型电探和E-27逆向电探等雷达设备。

其中22号对海电探是日本第一型使用磁控管技术的雷达,最大作用距离:32.354海里,最小作用距离:2997米;13型电探是小型可搬式対空搜索雷达,据说可以在100公里发现机群、50公里发现单机;21型电探是一款1943年8月投入使用的长波对空搜索雷达,主要装备于大型舰艇上,为舰队防空提供保证,但由于其机械性能不可靠,故障率一直居高不下,故并不被日本雷达操作员所欣赏,大约可以在100公里处发现大机群,70公里处发现单机。

纵观这些日舰雷达,普遍存在着功率低、可靠性差的弱点(22号除外,因其可靠性获得了日本雷达兵的好评),虽然在探测距离上并不逊于同级别美制雷达,但是在探测精度上远远不如。此外,13号电探和22号电探均使用A型示波器,因此它不可能提供出准确的目标的方位角资料,而且完全无法提供仰角资料,而只能通过反射波尖的大小猜测目标的情况。即便如此,和战争初期根本没有雷达预警的情况比起来,在有多种对空对海雷达后,日舰的预警能力还是多少得到了改善。

大和号在球鼻型舰首内还装有零号水下听音器,作为对潜艇威胁的警戒,和今天的舰首声纳颇有些相似之处。

作战效能

一直有人认为,尽管94式舰炮的威力大于MK7型406,但94式的射击精度和火控均下之,所以大和作战效能不如衣阿华。但是从膛压上看,94式在膛压更大的情况下寿命依然有200-250发,其身管强度不比MK7差很多。

就实际打靶成绩看,94式的精度优于MK7。大和号曾经在42年8月的集训上,在25公里上首轮齐射就跨射命中,在44年9月2艘大和级都达到了日本海军要求的35公里处全炮齐射散布300米的极好成绩。而MK7目前可查成绩则是在40年代一次发射高爆弹的测试全部齐射27000码散布600米,38000码散布750米,比大和号差得远。美军战后对大和级三号舰“信浓”的94式(准确地说应该是准备用在“信浓”号上的,因为后来此舰改为航母)进行测试后也提到了其小散布的优点。

除了火炮本身外,大和级还在另外两个因素上占上风,一个是大和号的舰身较宽,风浪条件下主炮射击时更加稳定;另一个因素是,15米基线测距机的长基线和3位立体效果带来的在光学瞄准镜中的最佳观测精度。在白昼条件下作战,大和号能够在更远距离上获得更好的命中效果。

衣阿华等美制战列舰相对日舰的最大优势就是火控雷达。但是火控雷达在白昼情况下的对海作用距离还不如光学测距仪,所以只有在夜战条件下才有可能占到先机。而大和在夜战中也不是完全摸黑作战,一方面有22号对海电探在15公里仍然有较好的探测精度,另一方面日军对在夜战条件下光学观瞄的训练水平较高,日舰曾经多次在夜间天气良好的前提下于15-18公里就发现拥有雷达的美军舰队。因此就雷达落后一条就认为大和舰的对海作战效能不如美军战列舰是有问题的。

实战中看,44年莱特湾海战时大和号在32公里处对美“白平原号”进行齐射,第二波就造成了近失弹损伤。只是后来遭到美机和驱逐舰干扰,再加上美舰释放烟幕掩护,没能够继续获得命中。

相对于海战能力,大和级的对空防护能力才是真正无可争议的软肋。其高炮性能是落后的,无论反应能力还是毁伤能力都有限,而且高射指挥火控也不先进,没有美制高炮那样的雷达引导。从技术条件上讲,大和级的确落后。不过,这并不能解释大和号在最后被击沉时对空战果寥寥的现象。同为装备着落后的对空武器,伊势和日向号战列舰在“捷一号作战”中,由于合理分配防空火力,不但两舰分别获得了9架和7架的击坠战果,而且未受大创伤便安然撤离战区。

大和最终拥有更强大的防空火力(大和为24门127+162门25,武藏为24门127和130门25;伊势级直到最后也不过16门127和108门25)。因此,大和号在防空方面的差劲表现与其说是因为高炮性能落后,还不如说是在最后防空作战中火力分配指挥不当(相对应的,武藏战沉时和大和在莱特湾中取得的战果都比大和特攻时要多,显然不是武器性能的问题)。

防护功能

大和级重视防护,是当时防御装甲最厚重的战列舰,按照设计要求,舰体防御装甲能承受自身460毫米口径火炮在2万-3万米距离上的打击(着弹速度500米/秒左右),中甲板能够抵御从3900米高度扔下的800公斤重型航空炸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负责建造大和级的日本设计师们费尽苦心,从装甲材质、厚度和安放角度都做了最大限度的优化。

在大和级之前的日本战列舰,主装甲带都采用了传统的VC维氏渗碳钢,也就是表面硬化的镍铬合金钢。这种钢材由于表面硬化后韧性下降,因此易碎,而且制作费时费力。为了给大和级用上最优秀的装甲钢,日本开发出了一种新的加工技术,即VH维氏硬化钢,其不再经过表面硬化处理,而是直接运用锻烧和热处理办法对钢材进行硬化,在获得高硬度的同时仍然能够保持韧性。与VC钢相比,VH钢的抗冲击值大有提高,其他性能则基本一致。而且VH钢的制作时间只需要VC钢的1/3,是制造战列舰装甲钢的理想材料。为了能够制作出相应的大厚度锻压件,日本还耗费巨资从德国引进了15000吨水压机。

在大和级上VH钢被用于制造主装甲带和炮塔正面等大厚度装甲。大和级的主装甲带由1320块VH钢组成,从1号前主炮塔前端一直延伸到3号后主炮塔后端,弹药舱、轮机舱和主机等关键部位被集中布置在主装甲带的保护内。装甲带的纵向则从船舯水线部位一直延伸到底部。水线以上的主装甲带厚达410毫米,并内倾20°,相当于560毫米厚的垂直装甲(我们可以根据这个防护值推之94式460炮在2万米的大致穿深,因为主装甲带被要求在此距离上挡住本舰主炮攻击)。

主装甲带以下的侧舷列板厚度自上而下递减为200-75毫米。主装甲带的顶部装甲敷设在战舰的中甲板处,为厚度200-230毫米的含钼均质镍铬合金钢(中甲板装甲的边缘处厚230毫米并带有7°的倾角,当时世界上只有大和号采用了这种先进的倾角甲板设计)。装甲带的前后两端则由270-350毫米的装甲隔壁防护。主装甲带以外的舵机舱也被重甲覆盖,主副舵机舱的顶部装甲厚200毫米,主舵机舱的舱壁装甲厚360毫米,副舵机舱舱壁厚250-300毫米。

主炮塔是战列舰上与主装甲带并重的一个防护区域。大和级的主炮塔是全舰防护最为坚固的地方,主炮塔的正面装甲厚650毫米,并有45°倾角,防护水平在世界战列舰建造史上首屈一指。主炮塔侧面厚度250毫米,后部190毫米,顶部270毫米。主炮炮座的前部和侧部厚度也有560毫米,后部装甲厚380-440毫米。主炮前的主甲板处还敷设了35-50毫米的合金铜护板以增加对主炮弹药库的保护(可抵挡250公斤航弹攻击)。

另一个重点防护部位则是司令塔,大和级的司令塔顶部和侧壁的厚度达500毫米,从司令塔向下延伸至主装甲带的通信线路也由300毫米的装甲保护了起来。

大和级在其他区域的防护也尽力做到尽善尽美。如在位于中甲板的烟囱开口处安装了一块独特的“蜂窝状”装甲块,厚度达380毫米,板面上布满了180毫米直径的小孔,这样既可以排烟顺畅,又可以是这一块区域得到非常有效的保护。烟囱的下部也有50毫米装甲保护。

大和的副炮塔防护长久以来一直为人所诟病,其厚度只有25毫米,只能抵挡近失弹和破片。其实日本的设计师们并非不想增强对副炮塔的防护,而是发现副炮塔如果也披挂重甲,会影响炮塔的重量和回旋转动速度。作为补偿方案,副炮的炮座采用了75毫米厚的CNC含铬合金钢来保护弹药库的通道(实际上是在25毫米的NVNC非渗碳含铬钒合金钢基础上再加50毫米的CNC)。这一处的防护也就成了大和级的一个不起眼的软肋,后来大和号被击沉时2号副炮塔被命中后引起了大火。

对于大和级装甲的质量,长久以来一直有不实的偏见存在,比如曾经有资料宣称,战后美国拿三号“信浓”舰的装甲做测试认为其质量只有同厚度美国装甲的83%。实际上,战后美国的确曾经使用过12块日本海军装甲进行测试,其中就有4块大和型特有的VH型装甲。厚度分别为183毫米,336毫米,380毫米,以及一块660毫米主炮前盾(以上12块装甲据说属于信浓舰,因为其建造中途改装为航母,因此留下了一些重型装甲块),但是410毫米侧舷主装甲带装甲没有出现。

美军使用8英寸、14英寸火炮对以上装甲进行了射击测试,结果如下:

1.183毫米VH钢,测试用火炮:8英寸火炮,测试结果:装甲质量118±1,略高于美军等厚度最高质量装甲。

2.336毫米VH钢,测试用火炮:14英寸火炮,测试结果:装甲质量87±1,为美国等厚度装甲的97%。

3.380毫米VH钢,测试用火炮:14英寸火炮,测试结果:装甲质量82±1,为美国等厚度装甲的92%。

4.660毫米VH钢,测试用火炮:16英寸50倍径火炮,测试结果:装甲质量90±3,美国海军没有等厚度装甲可以与之比较,而且我们也可以看到其质量甚至高于300毫米美日装甲。

除了大和特有的VH钢外,被用于大和中甲板的MNC装甲和次要部位的NVNC装甲也经受了测试,大致结果是178毫米的MNC装甲只相当于美国装甲的90%,但248毫米级别的MNC上升至98%,而307毫米NVNC装甲虽然没有美国装甲可以比较但是至少好于等厚度德国装甲(日本装甲为91±1,德国为90±1),虽然380毫米等级美国测试弹道极限德国KC钢好于VH钢(97-98 vs 82±1),但相对于日本NVNC装甲的弹道极限91±1vs德国装甲的90±1相差1的巨大优势,显然并不能说明什么。

上面的实验数据表面,183毫米级VH甚至是美军等厚度最高级别装甲都处于相差达1的极大劣势(日本#3113的118±1vs美国RR324的117±1),但是336和380毫米VH钢弹道极限则分别略微下降到相当于97%和92%的美国等厚度装甲,也就是说随着装甲加厚,日本VH钢的防护效能并不能达到和厚度同步增长。因而可以推断出,660毫米VH钢的等效防护系数必然更低,从183毫米到380毫米的下降幅度来看,660毫米VH钢防护效能相当于美国等厚度装甲的83%是合理的推断。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用于测试的是战争中开工的“信浓”号的装甲,(上述测试装甲没有一块来自信浓,且上文提到的日本装甲钢最晚都是1941年生产),由于缺少熟练工和稀有资源缺乏,其装甲工艺水平与开战前开工的“大和”、“武藏”相比或许略差。比如VH的镍含量,“大和”为3.7-4.2,而美国人测试的4块VH只有3.65-3.82。

那么大和主要部位的防护究竟如何呢?理论上衣阿华战列舰的MK7型50倍径406舰炮只有在短于16公里的近距离上击穿其410毫米20°倾角主装甲带,而面对650毫米45°倾角主炮塔炮盾,MK7只有靠近到0距离才有可能击穿(远距离下落角够速度不够,近距离速度够下落角无法应付大倾角)。反过来,大和级在27公里的距离上可以击穿衣阿华的任意部位,包括主装甲带、司令塔和主炮塔炮盾。也就是说,大和级由于最强的主要部位防护,再搭配上最强的反舰火力,使其在传统的战列舰炮战中具备了凌驾于其他任何一款战列舰的优势。

大和级的水下防护设计被要求能够抵御400公斤TNT当量的爆炸,被命中2-3条鱼雷不影响作战,这一指标在诸多战列舰中非常罕见。为了达到这个设计要求,大和级采用了三重船底来应对水下爆炸,并且设计了1147个水密舱来增加抗沉性。但由于大和舰设计时强调集中防御思想,因此水下防护系统的长度只占全舰长度的40%,对于抗击舰艏和舰艉的水下爆炸是十分不利的,但对舰首鱼雷攻击完全无关紧要,即使全部炸烂也完全不影响航行。

大和级战列舰

注解:

注1:真正位居二战战列舰性能王座之上的是大和级战列舰,它拥有最强的火炮,最强的炮塔、炮座、指挥塔装甲防护,最强的舰体水平防护,最厚的舷侧装甲,最厚的弹药库舰底装甲,双层防雷过滤舱,比俾斯麦还多的水密隔舱,这一切都来源于它高达6.4万吨的标准排水量和日本设计师的不懈努力。唯一的遗憾是它诞生在一个二流的工业国家——日本,工业基础上的劣势消耗了大和级很多排水量。

例如沉重的460mm主炮系统,西方列强国家可以用口径更小重量更轻的火炮达到相近的性能;MNC匀质装甲的性能如果能够达到德国Wh的水平,也就不用铺设厚达200-230mm的主水平装甲板;VH装甲如果拥有英国P1935CA的性能,舰体侧面防弹能力还将大幅度提升。

而缺乏尾部主水平装甲和首尾水线装甲带等设计缺陷,归根结底也是由于工业基础的劣势造成的,安装9门460mm大炮的日本战列舰即使拥有高达6.4万吨的标排,重量分配依然捉襟见肘。但需要明确的是,种种缺憾也许让它的性能降低到西方列强国家5万吨级战列舰的水平,却没有降低到4万吨级战列舰的水平,蒙大拿和兴登堡级并没有完成,所以大和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战列舰。

注2:因为技术限制,各国装甲钢板保持最佳抗弹性能的厚度都有一定限额,超过限额增大装甲厚度并不能等比例的提高抗弹能力。所以除了在300mm以上厚度装甲性能优势明显的英德外,各国都采用了倾斜布置装甲的方式来提高弹道厚度以增加防御力,同时也常采用各具特性的多层装甲重叠布置的方式来力求保证每层钢板的质量和整体抗弹性能,而不是单纯的增加单层钢板厚度,例如美国衣阿华级战列舰的495mm炮塔正面装甲为63+432mm构成,意大利维内托级战列舰的350mm主舷侧装甲为70+280mm构成。

此外,表面热处理硬化装甲的厚度限制没有表面渗碳硬化装甲严格,这就是日本人何以能将大和的炮塔正面装甲做到650mm的原因,如果是渗碳装甲,则无法在基本保持性能的前提下达到这样的厚度。

注3:所谓改进自英国VC钢的日本NVNC钢,其实是把维克斯渗碳装甲改为维克斯非渗碳装甲,用简单的表面热处理硬化工艺代替英国人复杂的表面渗碳硬化工艺,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也舍弃了一些性能。日本除了大和级战列舰使用VH钢以外,大部分的其它新式军舰,如高雄、妙高、最上级重巡洋舰使用的也都是简化了工艺的NVNC钢。

但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美国的战后测评结果,与信浓仅相当于同时期ClassA钢抗弹性能83.9%的VH钢不同,日本用于大和和武藏号战列舰建造的VH钢质量和同时期美国的ClassA钢相当,而一块183mmVH装甲钢,性能超过了这个厚度上所有的ClassA钢,甚至超过了同厚度的KCn/A钢,性能位列世界第一。

(美国测试中一句话特别有意思:It is the only one of the 12 plates test to have limit above the U.S. average,这是12块测试钢中唯一一块有限强于美国装甲平均水准的)。尽管日本军舰装甲质量整体低下,但倾尽全日该国力建造的大和和武藏号战列舰的装甲质量并不差,造成日本大部分军舰装甲质量处于劣势的真正原因在经济上而不是技术上。

生活设施

大和级战列舰还是当时日本帝国海军中条件最好,设施最全的舰艇。单食堂就分成长官及舰长烹饪室、第一士官烹饪室、第二士官烹饪室、准士官烹饪室、兵员烹饪室等五类。其菜色之好,较当时日该国内一般家庭的伙食标准高出许多,在日本联合舰队中也是首屈一指。大和级还是日本海军中唯一一级全舰装有中央空调的战斗舰艇。全舰成员约2500-3000人,1/3士兵可以享受专用卧铺,军官全部是双层卧铺(2人或4人/间),人均居住面积3.32平方米(长门号战列舰上大概是2.6平方米,一般驱逐舰上只有1平方米)。

舰员编制

大和级舰员按当时日本海军编制,分为炮术、航海、通信、内务、机关、飞行、医务、主计(财务)等八个科,各科主官分别是炮术长,航海长,通信长,内务长,飞行长,机关长,军医长,主计长;每个科下属若干个分队,每个分队设大尉分队长1名,少尉分队士数名;分队下设班,每个班约15人,班长为上等兵曹。舰员编组为20个分队。大和号最终时设有22个分队,武藏号设有21个分队(相差者为莱特湾海战后新增的高炮分队)。舰上最高长官为大佐舰长,战斗时在昼战或者夜战舰桥上负责指挥战斗,副舰长则在司令塔内负责损管防御。

服役经历

1941年12月16日大和号战列舰竣工并被编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1942年2月接替长门号战列舰作为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1942年6月参加了中途岛海战。

1942年8月5日武藏号战列舰编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大和级战列舰虽然威力巨大但生不逢时,恰逢战列舰的主力舰地位开始被航空母舰所取代的时代,并且日本海军将其当作最后决战的王牌未经许可联合舰队不得轻易动用而很少出战。1944年6月马里亚纳海战中,“大和”与“武藏”编入机动部队掩护航空母舰,但是面对美国海空军的优势无所作为。

1944年10月莱特湾海战中,武藏号在菲律宾锡布延海域遭到美军飞机攻击,被19枚鱼雷和17枚炸弹击中后沉没,“大和”号被多枚炸弹击中受伤。1945年4月7日“大和”号作为第二舰队旗舰开赴冲绳群岛海区,企图对登陆盟军进行自杀性特攻,途中在日本九州岛鹿儿岛西南海域遭到美军航空母舰舰载机群集中攻击,被10枚鱼雷以及24枚炸弹命中,倾覆过程中发生爆炸沉没。

具体情况大和级战列舰

大和号具体情况

大和号(やまと)以古国名,即日本畿内五国的大和国命名,并且有象征「日本民族」的意义。大和号是大和级战列舰?的一号舰。"大和(计划名A140F6)"在1937年11月4日,于广岛县吴市的吴海军工厂开工。为建造大和扩建了干船坞。建造中的大和为了保密,在能俯视造船厂的地方都加上围板,造船厂本身亦执行着严谨的机密管制。1940年8月8日大和号下水,仅是在大和所在的船坞注水而已。由于保持机密,下水典礼并没有向外公布。1941年12月7日完成海试,同年12月16日服役。

大和号服役情况

1942年2月12日大和成为联合舰队旗舰。一部分的航空母舰战队官佐在开战后5个月因大和仍然没有出击而说「不是联合舰队,是大和旅馆」。6月中途岛海战,大和在远离航空母舰部队的后方跟进,而没有直接参与海战。

1942年8月17日大和出航特鲁克岛支援所罗门群岛方面的战事。1943年2月11日旗舰的任务被改良了司令部设施的大和级?二号舰"武藏"取代。1943年5月8日返回日本本土,在吴增强了防空火力后,8月16日返回特鲁克岛。虽然所罗门群岛的战事不利,但是武藏、大和依然没有直接参与战事,只是不断往返日本与特鲁克,批评「大和旅馆」的声音不断加强。

1943年12月25日大和在特鲁克岛以西180海里被美军潜艇魟鱼号发射的鱼雷击中3号炮塔下的右舷。尽管只是令舰身小部分受损,但由于爆炸的冲击将船舷下端部分钢板推入舰体内,而支持装甲板的支撑构造则插穿防御弹片的水密舱纵向隔墙,机械室及火药库进水。如此只是敌弹命中的冲击就能令舰体水密舱进水是危险且致命的缺陷,大和在修理时进行修补,增设了一层呈45度倾角的纵壁。大和在修理时拆除两舷的副炮炮塔,强化了对空火力。

1944年6月15日,大和参与菲律宾海海战(马里亚纳海战),日本海军首次将战列舰?编入机动部队掩护航空母舰作战,但在整个战役过程中并没有特别活跃的表现。

1944年10月22日,大和编入第二舰队参加莱特湾海战。25日萨马岛海战中使用主炮共发射了104发炮弹。在回程前前甲板共被美军轰炸机命中了4颗炸弹,但对后续的战斗没有特别影响。直接击中炮塔的炸弹,只令炮塔上的涂漆剥落(根据第二炮塔长奥田特务少佐的手记中记述,炸弹命中后的冲击令第二炮塔的人员大半因脑震荡而倒下)。入坞修理损伤时再次强化了防空火力。

大和号的倾覆

1945年4月6日,大和作为第二舰队旗舰,从山口县德山湾海向冲绳方向出击。执行自杀式特攻的命令。12时30分在鹿儿岛县坊之岬海90海里遭到美军舰载机轰炸,到14时17分,共受到美军386架飞机多波次的攻击。

主要的损害情况如下:12时38分被2枚中型炸弹击中,后部射撃指挥所、2号副炮、对空雷达损坏。12时45分左舷前部被1枚鱼雷命中。13时37分左舷中央部被3枚鱼雷命中。13时44分左舷中部被2枚鱼雷命中。14时被3枚中型炸弹命中。14时07分右舷中央部被1枚鱼雷命中。14时12分左舷中部、后部各命中1枚鱼雷。右舷主机只能提供12节的速度。这时左舷倾斜6度。14时17分左舷中部被鱼雷1命中。

14时20分,左舷倾斜已增至20度,复原倾斜已经不可能。全员上甲板命令发出。美军采用摧毁一侧舷的对空装备后,再使用鱼雷集中攻击该舷的方法,射向大和的鱼雷除一枚外,全都集中左舷,令其丧失复原性及操控性。后部注排水控制室被破坏,令注排水十分困难。由于舰只已不能操控,美军的鱼雷更容易击中大和。「全员上甲板」弃舰的命令下达3分钟后舰身已大倾斜且露出红色的舰腹,14时23分横转并沉没,第3主炮塔的弹药库发生大爆炸。2767名舰员中仅276名生还。当时爆炸引起的火柱及蘑菇云,远至鹿儿岛亦能看到。1945年8月31日除籍。

目前大和位于北纬30度42分、东经128度08分,即长崎县男女群岛女岛南方176公里,水深345米的地方。

大和号历代舰长

宫里秀德(大佐):1941年9月5日~(舣装委员长)

高柳仪八(大佐):1941年11月1日~

松田千秋(大佐):1942年12月17日~

大野竹二(大佐):1943年9月7日~

森下信卫(大佐):1944年1月25日~

有贺幸作(大佐):1944年11月25日~1945年4月7日

武藏号具体情况

武藏号(むさし)以日本古国名,即日本东海道的武藏国命名。武藏号是大和级战列舰的二号舰。武藏于1938年3月29日开工,建造地在三菱长崎船厂,1940年11月1日下水,武藏建造过程中对司令部、舰桥设施实施了改进,1942年8月5日竣工。性能数据与“大和”号相同。

1943年2月11日,武藏曾一度接替入坞修理的姊妹舰大和成为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旗舰。

1943年5月17日,运载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的遗体返回日本。

1944年3月29日,武藏由帕劳出港时遭到美国潜艇的伏击,一枚鱼雷击中水线以下舰艏,造成大量进水(3000吨)。4月3日返回吴港修复损伤。在修理时拆除两舷的副炮炮塔,强化了对空火力。

1944年6月,大和、武藏所在的第2舰队编入第1机动舰队,为航空母舰提供掩护,参加马里亚纳海战。

1944年8月,猪口敏平成为了“武藏”号舰长,由于他对战列舰炮术的精通在日本海军内部被誉为“炮术之神”。

武藏号的倾覆

1944年10月,由栗田健男海军中将率领包括大和、武藏在内的第2舰队从婆罗洲北部的斯里巴加湾出发,企图攻击位于莱特湾的盟军登陆舰队。1944年10月24日进入菲律宾锡布延海,10时30分遭到美军航空母舰飞机攻击。武藏成为美军飞机主要攻击目标之一。武藏被第一枚鱼雷命中时,相当于400公斤TNT的爆炸虽然对可承受500公斤TNT打击的舰体所造成的损害微不足道,但爆炸产生的震动却造成主炮方位盘出现故障(瞄准装置的失灵使武藏主炮无法齐射,其舰长猪口敏平与舰同沉前留下遗书中都不忘要求改进主炮方位盘)。

第二轮空袭时武藏的炮术长请求舰长猪口敏平允许主炮发射对空的三式弹,但是舰长因担心三式弹对炮膛磨损大予以拒绝,一旦使用后续作战时很难保证射击精度。

12时左右第二轮空袭中武藏被3枚鱼雷命中左舷,造成舰体左倾,舰首下沉,为保持舰体平衡向另侧舷部分舱室注水,2枚炸弹命中左舷,大火蔓延机舱受损只能以三轴推进,航速尚能保持22节,由于舰体破损增大了阻力,武藏还是渐渐脱离了编队。13时19分,第三轮空袭中,武藏左、右舷分别被2枚、3枚鱼雷击中,造成防御隔壁破坏,大量进水。另有4枚炸弹命中。三轮空袭之后,武藏向左倾斜10度,脱离编队落后了很远。

15时孤立的武藏成为空袭的重点,接二连三地被11枚鱼雷、10颗炸弹命中。15时30分武藏已经丧失了机动能力。武藏总共被19条鱼雷和17颗航空炸弹击中。19时15分,由于倾斜增大且无法控制,下达弃舰的命令。武藏于19时35分倾覆沉没。1021名舰员丧生,1376名舰员生还。1945年8月31日除籍。

武藏沉没水域位于北纬13度7分,东经122度32分。

历代舰长:

有马馨(大佐):1942年8月5日~

古村启藏(大佐):1943年6月21日~

朝仓丰次(大佐):1943年11月6日~

猪口敏平(少将):1944年8月15日~1944年10月24日

数据汇总

标准排水量:64000吨, 常备排水量:67123吨,公试排水量:69100吨,满载排水量:71659吨

尺寸:全舰长263米/水线长256米/舰宽38.9米/吃水10.4米/水线宽36.90米/垂直线间距243.96米

动力:ロ号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8台舰本式蒸汽轮机,4轴,主机输出功率153553马力

航速:27节,储油量6400吨,续航力:7200海里/16节。

武备:三联装460毫米/45倍口径九四式主炮3座(前2后1),三联装三年式155毫米/60倍口径副炮4座(改装拆除2座),双联装八九式127毫米口径高射炮6座(大和号改装增加6座),三联装九六式25毫米口径高射炮8座(武藏号改装时增加到130门、大和号改装增加到162门),联装九三式13mm机枪2座

装甲:侧舷装甲带(最大)410毫米,炮塔(正面)650毫米,(顶板)270毫米,炮座560毫米,弹药舱顶板270毫米,上层甲板55毫米,主甲板200-230毫米,指挥塔(最大)500毫米。装甲重量21266吨

弹射器:两座一式二号11型弹射器

舰载飞机:7架水上飞机(用于侦察、校射与联络)

舰员:2415人

建造船厂:吴海军工厂 大和

三菱重工长崎造船厂 武藏

川崎重工神户造船厂 信浓(后改为航空母舰)

吴海军工厂 第111号舰(未建成)

(第797号舰未建造)

参考资料

1.大和级战列舰详细资料大全·新知网

1.文章《大和级战列舰<span> 大和级战列舰》援引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举报等反馈请点击此处

2.文章《大和级战列舰<span> 大和级战列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100248.com/wen/512433.html

相关推荐

奋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作文 启航新征程,奋进新时代作文

2022年奋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作文9篇从作文的写作命题来分,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命题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

有趣的万圣节活动作文 有趣的活动作文500字以上

有趣的万圣节活动作文5篇作为一名合格的学生,对于自己的万圣节活动内容,可以书写作文进行描写记录。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

万圣节快乐优质作文 快乐的万圣节作文

万圣节快乐优质作文7篇关于万圣节的到来,对于这一天的节日文化,可以书写作文记录自己的个人感想。那么,写作文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由小编

万圣节活动推文怎么写 校园活动推文怎么写

万圣节活动推文怎么写5篇作为一名学生,对于自己的万圣节活动,应该书写作文记录下来。作文的事项有许多,那么,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

万圣节的节日作文 万圣节是什么节日?

万圣节的节日作文7篇对于万圣节的节日文化,为了进一步进行了解,可以结合实际书写一篇作文。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由小编

有趣的万圣节作文评析 有趣的万圣节作文400字

有趣的万圣节作文评析5篇对于万圣节活动的开展,为了能够深入了解万圣节文化,因此需要书写一篇万圣节话题作文。那么,写作文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感恩节的来历和意义简短 感恩节的来历和意义英文

感恩节的来历和意义简短7篇为了记录感恩节的活动经历,可以选择书写作文的方式,以此进行认识。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感

万圣节主题文章内容 文章内容切合主题

万圣节主题文章内容7篇对于万圣节的到来,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庆祝方式,为了了解这个节日的关联,可以书写作文进行探索。那么,写作文时还应注意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