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津生(1932年10月22日-2020年3月15日),出生于天津,籍贯安徽桐城,大地测量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宁津生195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测量系工程测量专业,获得学士学位,之后进入武汉测绘学院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84年至1988年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副校长;1988年至1997年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担任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20年3月15日于武汉逝世。宁津生长期从事大地测量学科领域的教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工作。
中文名:宁津生
出生地:天津
出生日期:
1932年10月22日
逝世日期:
毕业院校:同济大学
主要成就: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职 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人物生平1932年10月,宁津生出生于天津。
1951年9月,进入同济大学测量系工程测量专业学习。
1953年9月,进入北京俄语专科学校学习(至1954年9月)。
1956年7月,从同济大学本科毕业。同年9月进入武汉测绘学院工作,先后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至1984年8月)。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宁津生成了白专典型,被剥夺了工作的权利,发配到食堂进行劳动改造。后来因为做实验时被发现,进了牛棚。
1984年8月,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副校长(至1988年1月),同年晋升为教授。
1988年1月,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至1997年2月)。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于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2000年8月,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并入武汉大学,宁津生担任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0年3月15日,宁津生于武汉逝世。
主要成就科研成就科研综述
宁津生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进行地球重力场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其研究和实践工作包括中国天文重力水准的布设、地心坐标的建立和参考椭球体的定位等。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首先利用近代数学物理方法推求相对大地水准面,致力于研制适合中国局部重力场结构的WDM地球重力场模型系列,获得当时中国阶次最高、精度最好的地球重力场模型WDM89和WDM94,广泛应用于测绘、空间技术、地质等领域的研究和生产。他主持和参加了中国全国和省市大地水准面的精化工程,所获得的高精度、高分辨率大地水准面数值模型可将GPS大地高转换成海拔高,直接用于1:5万及更大比例尺的地形测绘,代替繁重的几何水准测量,改变了传统的地形测绘技术方式。
学术论著
据2020年3月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官网显示,宁津生编著和翻译出版教材、专著和外文文献15部,发表论文200余篇。
专著、教材
1.《测绘学概论》,宁津生、李德仁、陈俊勇、张祖勋、刘经南、龚健雅、陶本藻、张正禄、何宜、赵建虎,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0第一版,2008.5第二版
2.《现代大地测量理论与技术》,宁津生、刘经南、陈俊勇、陶本藻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6
3.《地球重力场逼近理论与中国2000似大地水准面的确定》,李建成、陈俊勇、宁津生、晁定波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3
2.《数字地球与测绘》,宁津生、陈军、晁定波,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大地测量学——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宁津生,科学出版社,1994
4.《地球重力场模型理论》,宁津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
5.《地球重力场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管泽霖、宁津生,测绘出版社,1990
6.《重力学引论》,宁津生、管泽霖,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
7.《地球形状及外部重力场》,管泽霖、宁津生,测绘出版社,1981
代表性论文
1.应用小波变换确定琉球俯冲带的深部特征,宁津生、王伟、汪海洪、罗佳,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35(10):1135-1137,2010年第10期
2.面向信息化时代的测绘科学技术新进展,宁津生、王正涛,测绘科学,35(5):5-10,2010
3.基于卫星加速度恢复地球重力场的去相关滤波法,宁津生、钟波、罗志才、汪海洪,测绘学报,39(4):331-337,2010
4.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宁津生、翟翊、宋伟东等,测绘通报,No.10,1-4,2009.10
5.灾区测绘基础设施快速重建的对策,宁津生,测绘,Vol.31,No5,196-197,2008.10
6.基于能量守恒的星间距离变率与地球重力场频谱关系的建立与分析,宁津生、钟波、罗志才、罗佳,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Vol.33,No.3,221-225,2008.3
7.卫星重力与地球重力场,宁津生、罗佳、王正涛,地理空间信息,Vol.6,No.1,1-6,2008.2
8.地球重力场可视化数据挖掘平台WHU-3 Dgravity的设计与实现,宁津生、郭金来,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Vol.32,No.11,945-949,2007.11
9.从数字化测绘到信息化测绘的测绘学科新进展,宁津生、杨凯,测绘科学,Vol.32,No.2,5-11,2007.3
10.卫星跟踪卫星应用于月球重力场探测的模拟研究,宁津生、罗佳,航天器工程,Vol.16,No.1,18-22,2007.1
11.我国陆地垂线偏差精化计算,宁津生、郭春喜等,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Vol.31,No.12,1035-1038,2006.12
12.数字城市中大地水准面的功能与精化技术,宁津生、罗佳,地理空间信息,Vol.4,No.1,1-5,2006.2
13.测绘学科发展综述,宁津生、王正涛,测绘科学,Vol.31,No.1,9-16,2006.2
14.基于多尺度边缘约束的重力场信号的向下延拓,宁津生、汪海洪、罗志才,地球物理学报,Vol.48,No.1,74-80,2005.1
承担项目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整体大地测量
国家测绘局科技发展基金项目
卫星重力梯度边值问题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对外公开的30’×30’平均重力异常的研究
国家测绘局测绘基金项目
深圳高分辨率高精度大地水准面的研究
横向项目
科研成果奖励宁津生共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地球重力场精细结构及中国大地水准面精化的研究、地球重力场模型研究、整体大地测量、大地测量学科发展战略等四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得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85年
《重力与固体潮教程》
国家地震局优秀教材一等奖
1992年
地球重力场模型研究
国家测绘局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3年
整体大地测量研究
国家测绘局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4年
《地球重力场模型理论》
国家测绘局优秀测绘科技图书一等奖
1995年
《地球重力场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国家测绘局优秀教材二等奖
1995年
大地测量学科发展战略
国家测绘局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7年
《中国地球物理图集》
第三届国家图书奖
1997年
地球重力场精细结构及中国大地水准面精化的研究
国家测绘局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8年
地球形状及外部重力场
国家测绘局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9年
清江隔河岩大坝外观变形GPS自动化监测系统研究
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人才培养指导学生
宁津生对学生要求严格,写科研报告时都要求他们用外语。在他的严格指导下,他的很多学生都在遥感技术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就。学生陈军完成的《数字地球测绘》,为测绘技术的发展与数字地球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学生郝晓光编制的新世界地图打破了传统的以经线分割世界的制图定式,分别以经线和纬线来分割世界,有利于表达南极洲与世界的地理关系,已被用作第21次南极考察的航线示意图;2004年12月,他的学生王华获得了第三届夏坚白院士测绘事业优秀学生奖。
主讲课程
每年武汉大学新生入学时,宁津生都会给本科新生上专业课《测绘学概论》。虽然只讲其中的一个章节,但开学前他就已重新备了课,重新编写了讲义,上课的前一天晚上还会温习一遍。
宁津生《地球重力场》的专业课讲了30多年,可每次上课前,他仍要重写讲义。
荣誉表彰时间
荣誉表彰
湖北省师德标兵
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
湖北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
1995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社会任职《大辞海》
分科主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
测绘学学科主编
中国测绘学会测绘教育工作委员会
主任委员
国家测绘局科技委员会
副主任
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
总编委会委员
人物评价地球重力场,天地大舞台。满腹经纶,国之栋梁。一生相许,矢志不渝。(第二届“感动测绘人物”组委会颁奖词)宁津生是中国大地测量领域的顶级科学家之一,宁津生一直他长期从事大地测量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研究地球重力场理论、局部地球重力场逼近技术、卫星重力学和固体潮等方面有突出贡献,为中国的测绘领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名字被收入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编辑出版的《澳大利亚及远东名人录》。
参考资料1.已故院士·武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