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兰桂坊(Lan Kwai Fong),狭义而言指位于香港中环区的一条呈L型的上坡小径,名叫“兰桂坊”(取其兰桂腾芳之意)。广义而言是指与德己立街、威灵顿街、云咸街、和安里、仁寿里及荣华里构成的一个聚集大小酒吧与餐馆的中高档消费区,此处外籍人不少,以白领居多,是兰桂坊的最大特色。每天17:00-20:00是“欢乐时光”时间,酒吧里挤满了下班的白领一族。此时酒水也比晚上便宜。晚上9点开始,许多时尚新潮的年轻人及外国人则来酒吧饮酒娱乐,灯红酒绿,五光十色,愈夜愈精彩。
中文名:兰桂坊
外文名:Lan Kwai Fong
地址:中国香港
基本介绍香港兰桂坊兰桂坊位于港岛中环皇后大道中的南侧。从铜锣湾乘车过去,不过15分钟的车程。两条平行的步行街,外加一小段连接两条步行街的大道,实在不能和我想象中的浪漫情调相比。步行街不长,每条街步行不过七八分钟路程。街道两旁的酒吧门面狭小,灯光黯淡,布置也没什么特别。不过每走两三步,都能见到一两个“老外”端着酒杯当街而立,边饮边聊,确实在内地酒吧中难能见到。“外籍人不少,以白领居多,是兰桂坊的最大特色。”
至今,整个兰桂坊区域已开设了超过50间酒吧食肆类消费场所,店名和装饰十分西化,洋溢特有异国情调,被誉为香港特有的文化特区。每天下午5时到8时是“欢乐时光”时间,酒吧里挤满了下班的白领一族。“欢乐时光”(happyhour)意指白领下班到晚饭之间的一段时间。
特色香港兰桂坊兰桂坊己由一条小巷发展成一个富西方文化的地区。并开设了超过五十家餐厅和各样的消费场所,名字和装饰十分西化,洋溢特有的欧陆风味和异国情调,被誉为香港特有的文化特区。每逢节日,如圣诞节、万圣节、兰桂坊节、食品节等,兰桂坊都吸引大量中外人士参加狂欢活动。
L形曲折上下的狭窄街道上,满布着各式酒吧和餐馆,霓虹闪烁的夜晚来临,这里遍布了寻欢的中外男女,外国人的比例还高一些;在这里你有可能碰到香港的娱乐明星,当然还有狗仔队埋伏左右。逢兰桂坊的嘉年华会,更是人潮汹涌……上世纪80年代起,兰桂坊这片邻近中环商业中心的破落小巷,渐渐成为外地居港人士的聚集地,再加上当时大量回流的海外留学生与社会经济急速成长,更逐渐成长为香港时尚夜生活的据点。这个曾因花农兜售兰花而得名的地方,如今“香”飘内地,处处都有它的翻版。[2]
随着香港旅游发展局向外宣传,兰桂坊现在已成为香港的旅游热点,不仅爱喝啤酒的洋人趋之若鹜,许多内地旅客也把游览兰桂坊列入行程,一睹其魅力与风采。
兰桂坊嘉年华(兰桂坊啤酒节)
兰桂坊嘉年华因为受英国文化的影响,香港人通常下午3时左右会有喝下午茶的习惯,而晚饭时间则在8时左右。晚上9点开始,则有许多时尚新潮的年轻人及外国人来酒吧饮酒娱乐,灯红酒绿,五光十色,愈夜愈精彩。最热闹的是节日,如圣诞节、万圣节、兰桂坊节、食品节等等,兰桂坊都要举行街道嘉年华会。兰桂坊位于中环云咸街与德己立街之间的一条短小、狭窄、呈L形并用鹅卵石铺成的街巷,街巷满布西式餐馆和酒吧,但声名很大。兰桂坊酒吧街缘起于七十年代初期,港府在中西区开始进行市区重建。道路的开拓,吸引商业资金的流入,当时一位意大利籍商人在兰桂坊开设了一间意大利服装店及餐厅。部份在中环上班的“优皮士”,下班后想找一个地方谈天,这家餐厅便成为他们欢乐时光的聚脚处。其后,有些电影在这里取景,兰桂坊渐渐成为一处有品味的消闲之地,酒吧、食肆及娱乐场所越开越多。随着近年在兰桂坊附近酒吧及餐厅的发展,云咸街交界与荣华里一段的德己立街,也被纳入兰桂坊的范围。在兰桂坊消费丰俭由人。一杯加冰的伏特加约50元港币;一杯鸡尾酒也不过30港元;一瓶355毫升的啤酒最低时仅卖15港元。
历史时间回到1900年前,香港的花农们习惯在蒙蒙的清晨时,聚集在中环几条狭窄的石阶街道上兜售兰花,兰桂坊亦因此得名。百年之后的街道依旧狭窄,我们却只能从名字上嗅到当日的花香——但是这并没有妨碍它被想象的力量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对比香港兰桂坊在北京,兰桂坊是三里屯的一间酒吧;在广州,兰桂坊是沙面的一家标榜泰国风情的餐厅;而在上海,兰桂坊又是一家以黄鱼面为招牌的酒家。
至于在成都、武汉、南京这类二线城市,“兰桂坊”的大名亦是餐饮娱乐行业争抢的对象。内地城市翻版香港地名早已司空见惯。如果要给遭遇翻版的香港地名罗列一个排行榜,“兰桂坊”无疑位列这张榜单的前列。它早已不仅仅是香港人的生命之光、欲念之火,它所传达的言外之意远远超出了港人的想象。
内地商家借用兰桂坊的金字招牌,迎合的是内地客人对美好、时尚生活的向往。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活的城市物质繁荣、政治开明、法制健全,就像10年前回归祖国的香港一样。
“看起来不太香港,骨子里的香港”
兰桂坊之于在香港驻留的外国人,正如唐人街之于在异乡漂泊的中国人。
5月23日,香港公众假期的前一天,一家名叫“stormies”的酒吧已经被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填充得难以容身。提前进去的人不得不把餐桌搬到窗台上,一双男女挥舞刀叉聊得火热,半个身子探到窗户外面。迟到的人不畏人潮,他们靠墙站立,有的拥堵在酒吧门口,数十人端着酒杯,随着音乐的旋律舞动身姿。
兰桂坊的每一个酒吧餐厅都有一个主题。2001年开业的stormies,用罗盘、舷窗、望远镜、模型船进行点缀。一身红衣的“蜘蛛侠”从门口路过,一群姑娘截住如此有形的扮相一起拍照。
快门闪过之后,“蜘蛛侠”掏出一个罐头盒子示意收费,姑娘们一哄而散。“蜘蛛侠”并不介意,因为他很快又和要求合影的人左拥右抱起来。
“这就是外国人的玩法”,旁桌的香港客人向他对面的朋友介绍说,“蜘蛛侠之前,这里还有蝙蝠侠”。
香港兰桂坊兰桂坊也的确是给外国人准备的。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香港步入社会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1972年上任的港督麦理浩,以令人眼花缭乱的节奏推进各项重建计划。经过10年的努力,香港在社区面貌、交通设施等方面,已经足以让英美国家一些小城市羡慕。可是在香港工作的外国人仍然抱怨:在香港想要泡吧只能去酒店,来往很不方便。
兰桂坊地带第一批酒吧餐厅应市而生,客户群锁定这些离乡背井的外国人,主人为了招揽生意自然将酒吧洋化起来。兰桂坊协会董事陈蔼慈介绍说,兰桂坊协会1990年代成立时,也特别注重在外国人社会当中的推广,目前兰桂坊的消费主体除外国人外,还包括和外国人一起工作或者在国外出生长大的香港人。
时至今日,兰桂坊地区的“官方语言”仍然是英文。不少服务员听不懂粤语或者普通话,他们当中很多人来自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或者菲律宾。有的商户在这里已经经营了20多年,菜单依旧使用英文印刷。
评价兰桂坊原本没有外国文化的味道。
香港作家慕容羽军在其《浓浓淡淡港湾情》中追忆说:小时候跟母亲在内地看大戏,注意到戏台上的道具如桌布椅垫、彩色绣品,常有“香港兰桂坊某某号造”的字样。稍晚一些,根据另外一些港人的回忆,兰桂坊开设了多间小型印刷公司,间或有几家电器工厂和照相馆,道路竟无法通车。
英人治下百余年,兰桂坊从外貌到气质都已完全西化。
有人说兰桂坊是西方文化的特区,但在香港作家方华眼中,“兰桂坊看起来不太香港,可是骨子里十分香港”。他说,“香港本来就是华洋杂处,廿四味与啤酒共存”,难得的是洋人社会和华人社会彼此宽容相待,多年来和谐共处。
地图地图参考资料1.香港兰桂坊·马蜂窝
2.香港点解:廿四味与啤酒共存·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