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638年—713年)亦作惠能。唐范阳(今北京城西南)人,生于南海新兴(今属广东),俗姓卢。三岁丧父。既长,目不识丁,鬻薪供母。
年二十四,闻人诵《金刚经》,有所省悟,发愤学佛,投湖北黄梅弘忍门下为“行者”,充当杂役。因作“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偈语,深得弘忍赏识,得秘传法衣。因惧人争夺,隐遁岭南十六年。仪凤元年(676年),一说武周垂拱年间,显名复出。在南海法性寺削发为僧。宣传“顿悟自心,立地成佛”之教义,用简易的宗教践行,改造侧重烦琐经义的佛教旧传统。因常住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宝林寺,且传教范围限于南方,故被称为禅宗六祖和南宗的创始人。与神秀的“渐悟”主张有别,佛教史称为“南顿北渐”“南能北秀”。
713年去世,元和十年(815年),被追谥为“大鉴禅师”。王维、柳宗元、刘禹锡等人均曾为其撰写碑铭。其言论由弟子法海编为《六祖坛经》。
本名:慧能
别名:惠能
出生日期:
638年月日
逝世日期:
追谥:大鉴禅师
佛教地位:禅宗六祖
人物生平据《宋高僧传》等记载,俗姓卢。原籍范阳(郡治在今北京城西南),生于南海新兴(今属广东)。三岁丧父,稍长靠卖柴养母度日。因听人念《金刚经》,得知是黄梅弘忍处传授,于是在龙朔元年(661年,一说咸亨间)时,赴黄梅参见弘忍,作“行者”,在碓房舂米。后弘忍为选嗣法弟子,命寺僧各作一偈。上座神秀主张渐悟,作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慧能主张顿悟,让人代书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此句按敦煌本《坛经》作‘佛性本清净’),何处惹尘埃。”得到弘忍赞许,密授法衣。因惧人争夺法衣,回到岭南,混迹市间十六年。
仪凤元年(676年,一说垂拱年间),在南海法性寺遇印宗法师,得以落发,智光律师临坛为授满分戒。第二年回到韶州曹溪宝林寺,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与神秀在北方倡行的“渐悟”相对,史称“南顿北渐”、“南能北秀”。武则天和唐中宗曾召慧能入京,均辞。圆寂后,受唐宪宗追谥为“大鉴禅师”。
个人作品出版《坛经》
禅学特点慧能的禅学思想,见于其弟子法海集记的《六祖法宝坛经》(简称《坛经》)。此经后来曾被神会系一度改编作为传宗的典据,故其中夹杂后起之说,但大体上还可见到慧能主张是舍离文字义解,而直澈心源。
他说这种境界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又说:心量广大,遍周法界,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若识自性,一悟即能超脱三界。慧能的禅法以定慧为本,认为觉性本有,烦恼本无。直接契证觉性,便是顿悟。他说自心既不攀缘善恶,也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因此,他并不以静坐敛心才算是禅,就是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动作里,也可体会禅的境界。这就不同于北宗的教人静坐看心,认为那样将心境分为两截,不能契自心性而生智慧。他教人只从无念著手,并不限于静坐一途。
强调“见自性清净,自修自作法身,自行佛行,自成佛道”。
主要影响慧能
因常住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宝林寺,且传教范围限于南方,故被称为禅宗六祖和南宗的创始人。与神秀的“渐悟”主张有别,佛教史称为“南顿北渐”“南能北秀”。
著名谚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2]
人际关系慧能的弟子很多,《景德传灯录》及《传法正宗记》皆载有嗣法四十三人。《法宝坛经》说有门人十人,《祖堂集》列举八人。但是最著名于后世的,即青原行思、南岳怀让、荷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五人。他们得法后,都各成一家。其中以青原、南岳二家弘传最盛;南岳下数传衍为临济、沩仰二派;青原下数传分为曹洞、云门、法眼三派,形成了禅宗五派法流。
历史评价钱穆:“唐代之禅宗,从上是佛学之革新,向后则成为宋代理学之开先,而慧能则为此一大转捩中之关键人物。”[3]
参考资料1.慧能·学习强国
2.毛泽东谈禅宗六祖慧能·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3.慧能·保定地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