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没有冲水马桶,人们要解决排泄的生理需要,最基本的方法是在地上挖一个坑,完事后掩埋。在农业社会,粪便由于可以作为肥料,所以在城市,每晚会有专人收集各家各户装在木桶中的粪便(俗称夜来香)。但在工业社会,有了化学肥料,以及人粪的卫生问题,令人们对粪便的印象大打折扣。但近四十年来,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由禽畜粪便等发酵制成的埋肥而产生的有机食品又受到社会的欢迎。古时的人称大便为出恭。
中文名:屎
笔画数:9
部首:尸
笔顺编号:513431234
读音汉字:屎shǐ
屎字骨刻文演变:
引自:丁再献、丁蕾《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十九章第二节,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
shǐ(汉语拼音)ㄕˇ(国语拼音)
字输入法(1)郑码:XMUF,U:5C4E,GBK:CABA
(2)笔画数:9,部首:尸,笔顺编号:513431234
(3)五笔86:NOI五笔98:NOI仓颉:SFD
(4)四角号码:77294Unicode:CJK统一汉字U+5C4E
词语来源本字《说文》所无。字从闻从豪。“闻”意为“身体不动”,“豪”意为“谷粒”、“粮食”。“尸”与“米”联合起来表示“当身体保持不动时,从体内排出的粮食”。
古同“矢”
“屎、SHI——《史记》卷八十一《廉颇传》载:赵王使使者去见老将廉颇,使者回报说‘然与臣坐,趋之三遗矢矣。’《索隐》:‘谓数起便也。’意谓:廉颇坐一会儿便去大便三次。矢作屎解。
老将打仗,固然用矢(箭)。在这里,若将“矢”解为打仗用的“箭”,就谬之千里了。矢、屎同义,说来话长,关此,我有亲身认识。解放前凡是受统治剥削过酷,无钱读书,缺乏科学知识,尚不知利用人粪做肥料的少数民族地区人民,一般都没有解大便用的厕所,习惯于随处拉屎拉尿。在僻静的空旷地,常可看见大便处遗留着成行成列的硬屎残状,好像矢(箭)的排列状,所以把屎叫做矢。屎排列如矢,解放前我在贵州榕江县大有乡作社会调查,曾亲眼看见。
古人将矢作‘屎’义,即此之故。”(引自黄现璠着《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基本解释屎
[名词]
(1)大便[excrement;faeces;dung;droppings],粪。
例:屎盆儿;屎头巾(喻妻妾有外遇);屎蜣螂(一种吃屎和动物尸体的黑甲虫);屙屎;人屎;屎溺(粪和尿);鸡屎
(2)眼、耳所分泌的东西[secretion]:眼~。耳~。鼻~。(3)屎姓源出不详,湖南祁东有此姓(出自《中华姓氏大词典》)
[形容词]
(3)嘲笑低能的:~棋。~诗。
简介屎的卡通形象
(屎)大便(粪便)是未被吸收的食物残渣部分。
对于未被吸收的残渣部分,消化道则通过大肠,从肛门以粪便形式排出体外。
屎带有的一定的臭味,同时,有的屎还带有一定的药用功效。
形成原因屎的卡通形象
食物在胃和小肠内进行消化、主要是各种消化酶的作用。结肠不产生酶,只有细菌起消化作用。结肠内有多种细菌,大肠杆菌70%,厌氧杆菌20%,还有链球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乳杆菌、芽胞和酵母。另有极少原生动物和螺旋体。肠细菌的重要作用是能产生生理需要的物质,如食物缺乏维生素时可在肠内合成维生素K、维生素B12、B6、蔚酸、叶酸和消旋泛酸。也能产生吲哚、粪臭素、硫化氢使粪有臭味。
如长期用抗生素则不易合成维生素而不能吸收,引起维生素缺乏症。食糜通过回盲瓣到盲肠每24小时约500~1000毫升。主要在右半结肠吸收,主要吸收水和钠,每日能吸收460毫当量的钠和350~2000毫升水。也吸收少量钾、氯、尿素、葡萄糖、氨基酸、胆酸和药物。直肠也能吸收水、少量葡萄糖、氨基酸、牛奶和药物。
肠功能障碍、肠炎和感染时可影响吸收。腹泻时肠蠕动增强,吸收减少,严重时可丢失大量维生素、水和电解质。如果正常则在乙状结肠内形成粪便,等待排出。
粪便的形成与食物无重要关系,禁食和正常喂养的动物粪便无显着区别,只是粪量减少。粪便组成都是一样,含有食物中不消化的纤维素、结缔组织、上消化道的分泌物,如粘液、胆色素、粘蛋白、消化液、消化道粘膜脱落的残片,上皮细胞和细菌。如不吃蔬菜和粗糙谷类粪便组成常是一致的,即65%水分,35%固体。固体部分细菌最多可达50%,但大半细菌排出时己死亡。另外2~30%是含氮物质,10~20%是无机盐(钙、铁、镁)。
脂肪占10~20%,有2种,分解的脂肪是食物未被吸收的,中性脂肪由细菌和上皮残片而来的。另有胆固醇、嘌呤基和少量维生素。正常粪便是圆柱形,长10~20厘米,直径2~4厘米,重100~200克。食用蛋白质的粪便为棕黄色或黄色,有臭味,硬而成块,含有很多革兰氏阳性细菌。
食用碳水化物的粪便为棕绿色、恶臭味、软或半液体状、酸性、含有很多革兰氏阴性细菌。正常粪便稍有棕色,这是因有粪胆素和尿胆素,粪便颜色因食物而不同,某些药物可改变颜色。正常粪便为碱性,其高低与在结肠存留时间长短成正比。稀便是酸性可刺激肛门周围皮肤而疼痛。食用辣椒或饮酒可引起肛门直肠反应性充血使痔疮急性发作。
大肠的结构
结肠内气体约100毫升,60%氮、10%二氧化碳、25%甲烷、5%硫化氢和少量氧气。气味因食物和气体组成而不同,如硫化氢过多可引起硫血红蛋白血症,出现紫绀为肠源性紫绀。这些气体的来源,主要是随饮食和呼吸吞入的空气,占70%。另外是细菌对碳水化物发酵而产生的,豆类、白菜、葱头产气较多。细菌发酵产生的气体,有的能燃烧,氢高达20.9%、甲烷7.2%,电灼时可引起爆炸应注意。肠内气体可使结肠轻度膨胀,帮助蠕动,气体越多肠越活动,腹内有微细的噼啪肠鸣。
气体过多使肠壁扩张,牵拉神经从而致疼痛。继续扩张可使肠壁血管受压妨碍吸收进一步胀气,形成恶性循环。肠气向上打嗝由食管排出,向下由肛门排出,在肠内吸收到血循环内而感结直肠粘膜内有杯状细胞,分泌碱性粘液保护粘膜,滑润粪便,帮助排便。越是远段分泌越多,直肠分泌量就更多。
化学和机械性刺激可增加粘液分泌,如直肠绒毛乳头状瘤,常排出大量粘液。肛腺也分泌腺液潴留于肛窦内,当排便时被挤出滑润粪便以利排出。有的细胞分泌激素如血管活性肠肽,能刺激肠液分泌,松弛肠肌。
排便过程粪便形成后,由于结肠蠕动使各部结肠收缩,将粪便推向远段结肠,这种蠕动常由肝曲开始,每日2~3次,以每分钟1~2厘米的速度向前推进到左半结肠,到乙状结肠贮留。但在进食后或早晨起床后由于胃结肠反射或体位反射而引起结肠总蠕动,以每小时10厘米的速度推进,如乙状结肠内存有粪便可使粪便进入直肠内,蓄积足够数量时(约300克左右)对肠壁产生一定压力时则引起排便反射。
排便反射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动作,它包括不随意的低级反射和随意的高级反射活动。通常直肠是空虚的。当粪便充满直肠刺激肠壁感受器,发出冲动传入腰骶部脊髓内的低级排便中枢,同时上传至大脑皮层,导致排便反射而产生便意。如环境许可进入粪便皮层即发出喷泉使排便中枢兴奋增强,产生水珠反射,使乙状结肠和直肠收缩,肛门括约肌舒张,同时还须有意识地先行深吸气,声门关闭,增加胸腔压力,隔肌下降、腹肌收缩,增加腹内压力,促进粪便排出体外。
如环境不允许,则由腹下神经和阴部神经传出冲动,随意收缩肛管外括约肌,制止粪便排出。外括约肌的紧缩力比内括约肌大30%一60%,因而能制止粪便由肛门排出,这可拮抗大脑反射,经过一段时间,直肠内粪便又返回乙状结肠或降结肠,这种结肠逆蠕动是一种保护性抑制。但若经常抑制便意,则可使直肠对大脑的压力刺激逐渐失去其敏感性,对排便感失灵,加之粪便在大肠内停留过久,水分被过多的吸收而变干硬,产生排便困难,这是引起便秘的原因之一。
排便是可以随意志而延滞的,所以应当而且能够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当人们早晨起床产生的起立反射,和早饭后产生的胃结肠反射,都可促进结肠集团蠕动,产生排便反射。因此,早上或早饭后定时排便符合生理要求,这对预防肛管直肠疾患是有很大的意义。应该形成起床后或饭后排便的正常反射,除非环境不允许,否则就不应当有意识地抑制排便。当排便反射弧的某个环节被破坏,如切除齿线上4~5厘米肠段,腰骶段脊髓或阴部神经受损伤,大肠断裂等,就会导致排便反射障碍,产生大便失禁。
排便是一种神经反射活动。排便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直肠在正常情况下是空虚的,但当集团运动推进粪便进入直肠时,如容积达150~200ml,直肠腔内压力升至7.3kPa时,可刺激直肠壁内感受器及其附近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经盆神经、腹下神经到达S2~4的排便低级中枢,由该中枢发出的冲动沿盆神经的副交感纤维传出,引起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收缩,肛门内括约肌舒张。同时由低级中枢神经传出的冲动减少,肛门外括约肌舒张,使粪便排出体外。
正常情况下,低级反射中枢受高级中枢的控制。直肠感受器产生的冲动除传给低级中枢外,还传给脊髓丘脑束上行达丘脑,最后至大脑皮质进入旁中央小叶,丘脑下部及脑干的排便反射高级中枢,并引起便意。
排便反射的高级中枢可以加强排便低级中枢的活动,还可使腹肌、膈肌等收缩,增加腹内压,帮助排便。然后,腹肌松弛,肛门括约肌收缩,夹断一节粪便,因粪便重量自然下落。此后肛管再次闭合,肛门皱皮肌收缩清除剩在肛门周围的粪便渣。粪便排出后,内括约肌松弛,肛门周围皮折变浅,又可清除皮肤皱折内存留的粪渣。
这一排便活动完毕后,可再开始另一排便活动。正常排便时可排空降结肠、结肠脾曲或更上部的结肠,也有人即便是直肠的内容物,也不能完全排空,至于能把全部结肠内容物排空的则属罕见。
排便时大肠纵肌的收缩很重要。大肠纵肌收缩,可使大肠缩短,还可消除结肠远端与直肠之间的角度,此时直肠内压力升高,肛门内、外括约肌舒张,膈肌下降,腹肌收缩,可使腹内压增高达13.3~26.7kPa,促使粪便排出。排便时盆膈横纹肌支持腹腔内脏,并能防止直肠和肛门脱出。
排便感觉是由各种冲动引起,有精神的或机体的。另外有由外来对直肠壁压力引起的假排便感觉,如前列腺肿瘤、膀胱结石、分娩儿头压迫直肠等。
正常人的直肠对粪便的压力刺激具有一定的阈值,达到此阈值时,即产生便意。当100ml粪便将直肠充盈25%时,或者直肠内压力达到约2.4kPa时,就可产生便意。要达到非排便不可的程度,直肠内容物和压力须增加3倍。但是否排便最后还取决于排便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作用是抑制还是增强。
排便次数和习惯因人不同,一般每日1次,早饭后排便。也有的3~5日或更长排1次,却不感排便困难。排便后有舒适愉快的感觉。因此,不能只按排便次数多少确定便秘、腹泻或排便的规律改变,应按各人的排便习惯来确定。
控制排便由于人的排便反射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因此意识可控制排便。肛门部保持一定紧张力,使肛门紧闭,阻止粪便、液体、气体漏出,这种作用叫排便节制作用。排便节制作用,由感觉、反射、肌肉活动共同完成,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反射活动。可归纳为两种:
(1)储存器节制作用(结肠的节制机能):结肠的节制机能不依赖于括约肌作用。结肠特别是乙状结肠具有适应反应,这种反应可调节肠腔内的容积和压力,肠腔容积的改变压力随之改变,有防止压力过高,延迟肠内容物通过的作用。直肠乙状结肠连接处的阻力、弯曲和皱折能延迟粪便进入直肠,保持直肠平时处在空瘪状态。左侧结肠能蓄积一定量的粪便,如超过一定数量时,可刺激结肠,使粪便进入直肠。乙状结肠造口术病人,如饮食调理适当,每日灌肠,可形成排便习惯,即是由于结肠的节制机能。
直肠是一种既有感觉又能扩张的贮器,对容量有最大的耐受性,能蓄积粪便和液体。直肠瓣能使粪便在直肠内螺旋形活动,使粪便压力均等,避免了粪便堆积在直肠下部,并防止直行通过直肠,对排粪起到相应的节制作用。
(2)括约肌节制作用:是肛门括约肌抵抗结肠蠕动向前推进力的作用。括约肌的收缩力必须胜过结肠推进力才有节制作用。如不能胜过推进力,则是肛门功能不良。内括约肌是抵抗排便的最重要因素,常处于持续紧张收缩状态,控制排便活动;外括约肌也常处于收缩状态,闭合肛管。外括约肌的紧缩力比内括约肌高30%~60%,因此能制止粪便从肛门流出。如外括约肌已失去紧张力,可发生肛门功能不良。
在节制排便活动中,随意肌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和提肛肌功能与不随意肌内括约肌和纵肌功能有相互关系,联合作用。如对抗排粪和排气要求,外括约肌收缩可抑制内括约肌对逼肌收缩的反射性松弛,称为随意抑制作用。同时提肛肌的底袢收缩牵紧和抑制纵肌收缩,耻骨直肠肌收缩使肛直角的角度变小,直肠下段压力增加,阻止粪便进入肛管,起到控制排便的作用。
因为意识可控制排便,所以正常人对排便具有节制能力。如果环境条件不许可,有排便感觉而不能排便时,排便的高级中枢下传冲动抑制低级排便中枢,使括约肌收缩增强,肛门象节制闸门一样紧闭,并反射地引起乙状结肠舒张,直肠内的粪便即返回乙状结肠,使便意暂时消失。但如果经常或长时间抑制排便,可使直肠对粪便刺激的敏感性降低或消失,粪便在大肠内停留过久,水被吸收过多而使其干燥,可产生便秘。
影响因素粪便在肠道的存储位置
影响排便过程的因素虽然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有两种,首先是影响便意产生的因素,另外是影响直肠排空的因素,前者已在“影响排便反射产生的因素”一题中作了介绍,不再赘述,有关影响直肠排空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大脑皮层对便意的抑制,如工作紧张、外出旅行、生活规律改变、情绪抑郁及过度劳累等均可使便意受到抑制,另外直肠的局部病变如痔疮、肛裂会引起大便疼痛,从而使大便受到大脑的抑制。
(2)排便无力,如老年人、久病体虚者,由于膈肌、腹肌、肠平滑肌均收缩无力,缺乏推动粪便的力量。
正常人的排便频率
正常人的排便差异很大,这与个体差异、生活习惯,尤其是饮食习惯有关。一般情况下,正常人每天排便1~2次,有的2~3天一次(只要无排便困难及其他不适均属正常),但大多数人(约占60%以上)为每天排便一次。
中医对正常人排便次数亦有论述:“胃为水谷之海,日受其新以易其陈,一日一便,乃常度也。”
反映疾病便便重量
了解大便的次数和时间及大便的量、色、质、气味、便时感觉和伴随症状等,对诊断消化系疾病有重要意义。大便秘结,伴见高热烦躁者,为肠热证;伴见面色苍白、脉沉迟者,属冷秘,为肠寒;老人便秘,脉细数者,属脾阴虚;大便溏泄,纳少腹胀者为脾阳虚;腹痛泄泻,泻后痛减,脘闷嗳腐为伤食;情志抑郁,腹痛作泄,排便不爽,为肝郁乘脾;黎明前腹痛泄泻,为脾肾阳虚。排便时肛门灼热,属大肠湿热;里急后重,见于痢疾、脱肛,属湿滞大肠或脾虚中气下陷,大便下血,色鲜红为近血,为病在大肠或痔疮出血;血色黑暗或呈柏油状为远血,多属食管、胃及十二指肠出血。
肠道易激综合征表现为大便坚硬如羊粪状,伴有阵发性腹痛,可在排便后暂时缓解,粪便中含有粘液无脓血;大肠癌粪便形状持续变细,粪便表面可有鲜血;先天性巨结肠见于新生儿,表现为出生后排解胎粪减少,或者有持续性便秘、腹胀。
婴儿粪便健康的便便
观察儿童大便性状,是了解婴儿消化状态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调整孩子饮食的重要依据,对孩子每天的大便次数要有数,每次的大便,都应该在光亮处仔细观察,看性状,闻气味。
小儿出生后十小时内开始排出胎便,为黑绿或深绿色,粘稠、无臭、有点像铺路用的沥青。胎便是由胆汁、肠道分泌物、脱落上皮细胞和孩子在胎内吞入的羊水、胎毛等组成。一般在二至三天内排完,每天约3~5次。若生后二十四小时不见胎便,应怀疑是否消化道先天畸形而致粪便梗阻,须及时诊治。
出生三至四天后,胎便逐渐过渡到普通婴儿粪便。四个月以内以乳类为主食的小婴儿,其正常大便多为糊状,稠度均匀,颇像细沙和水后的膏状,可有少许如辣椒籽大小的颗粒状物。用母乳的孩子大便多呈金黄色,偶而稀薄如水后浓羹样,可微带绿色,有酸味,无臭,每日排便二至四次。
初生时可能次数多些,每天四至五次,甚至每次喂奶后都要排便。这是因为母乳容易消化,利于排出,以及肠道输入食物后的反射性蠕动。另外,出生后一至二个月内,孩子每次排便时,好像非常用劲,全身肌肉都收缩,小脸涨得通红。这是因为孩子神经发育还不健全,神经冲动还不能分化,一个排便冲动引致全身肌肉收缩,随着孩子的长大会逐渐局限化。
如每日排便4—5次或更多,或相反,二至三天才排一次,但大便性状如常,孩子体重增加,精神状态好,则不必过滤。
大便的颜色可与食物有关,桔汁使大便发绿,番茄汁使大便发红等。如果大便的次数或稠度有改变,应及时调整婴儿及母亲的饮食。若孩子体重增加减慢,精神状态不好,烦躁哭闹,则应及早就医。下面几点关于婴儿大便的常识可作为参考。
(一)大便次数增多,质地比平时稀,夹有较多的颗粒,有酸味,这是因为脂肪消化不良所至。哺母乳的可以只给孩子吃前半段奶,脂肪含量高的后半段奶则挤出弃去。同时,母亲可多饮水及少食含脂肪高或油性大的食物。哺牛奶的可喂脱脂肪奶,或牛奶煮沸后略冷却,将表层凝结的“奶皮”揭去。
(二)大便水样,有泡沫,酸味刺鼻且如馊食般,这可能是糖类不消化所致。也可能是肠道感染炎症或多或少其它原因,需要诊治。婴儿饮食中的糖类主要是乳类中乳糖及调味时加的蔗糖。排酸味水样便时,如能排除肠道炎的可能,则应减少或暂时停喂乳类食品,代米汤或淡豆浆,并用葡萄糖代替蔗糖调味。
(三)大便恶臭如臭鸡蛋味,可能为蛋白质不消化。未添加辅食的可限制奶量1—2天。已加蛋黄、鱼肉的孩子,可暂停添加,大便应可恢复正常。可以给孩子用点多种维生素制剂,帮助消化。
(四)大便呈褐色球状硬便,是便秘,周边可能带少许鲜血丝,是硬便损伤肛门所致。大便干燥的孩子应多饮温水,多吃水果蔬菜。另外,可以每天给孩子吃一些蜂蜜来预防便秘。兑蜂蜜水时,应该兑在温水里,不可用沸水兑。有腹泻时,则停用。
(五)添辅食导致的腹泻,大便稀薄,含所有添加的食物,少许消化或未消化的原形。此时可停止该样食物。若只是轻微腹泻,如次数增多不多,水性不大,可继续减量给予。
(六)大便呈以下性状,多为病理性腹泻,应及时诊治:大便带脓,带血,如有浓鼻涕样粘液加红或褐色;大便次数明显增多,水样,换尿片时如水注;大便黑色像柏油样或暗红,或带多量鲜血。
如果担心宝宝大便不正常,平时可以给宝宝服用益生元调理,四岁以下儿童的肠菌落很不稳定。许多口入致病菌都可以干扰微生物菌落。可以稳定菌落的物质可被认为是益生元。益生元最主要的是一些寡糖类的物质,也叫低聚糖,目前市面上适合婴儿宝宝服用的益生元有立健三清之类的异麦芽低聚糖类的益生元,能双向调节宝宝便秘腹泻,预防其他肛肠疾病
各种病症了解大便的次数和时间及大便的量、色、质、气味、便时感觉和伴随症状等,对诊断消化系疾病有重要意义。
用途肥料粪便是很好的有机肥料。
燃料潮湿粪便燃烧时产生的烟很多,因此中国部分史书称古代烽火台以燃烧粪便(狼粪)的浓烟来表达讯息。
干牛粪是很好的燃料,可再生能源,亦可以用于建房筑墙,“捡牛粪”在早期的乡村是一种工作。
粪便可以用于制造甲烷,一种可以用于工业或民用的可燃气体。
药用仅供参考,任何健康问题应咨询专业的医护人员!
《本草纲目》中动物粪便药共有51种之多,涉及禽、兽、人
部三部包括人在内的32种动物。如蚕粪可以入中药,主治眼疾。其他如五灵脂、夜明砂、油虫珠等,皆为粪便入药的例子。中药“人中黄”的制作过程也需要粪便:“在竹筒中塞入甘草末,两端用竹、木封固,冬季投入人粪缸中,立春时取出,悬当风处阴干,破竹取甘草末,晒干。”
现代用法:艰难梭菌感染每年导致14000美国患者死亡。这种细菌感染主要变现为腹泻,而且往往对抗生素耐药。现在科学家发现一种不同寻常的对付这种细菌的方法,将人类大便作成药丸
。
相关典故(1)本草纲目/人部
《全州志》记载有一种名为“断肠草”(又名胡蔓藤)的剧毒植物,其中一种解药就是“以狗屎调水灌治”。
《资治通鉴》的“黄龙汤”是南北朝北齐时代中医郎中给和士开看病开药方子,就是以粪便酿成的药引。另外在诊断方面,粪便颜色、清稀或坚硬,都可以显示人的身体状况。春秋战国时期,勾践亲尝夫差的粪便,唐代郭霸也是亲尝魏元忠的粪便,南齐朝的庾黔娄为母尝粪而得孝名的,成为二十四孝之一。
于古印度及埃及,鳄鱼、大象等的粪便被认为具避孕作用。
(2)释迦牟尼曾像苦行僧一样吃粪便修行,“昼便入林中。夜便露坐……至冢间。取彼死人之衣。而复形体……设见犊子屎。便取食之……日食一麻一米。形体劣弱。骸骨相连。顶上生疮。皮肉自堕。犹如败坏瓠卢……”(《增一阿含经》)。
(3)中国云贵高原部分少数民族村寨也有用人屎喂养鱼类的传统,在这些村寨里,厕所都建在鱼塘上面,人的粪尿直接排入鱼塘,由鱼儿消化掉,从而形成了一种良性的生物循环。人类粪便作为禾苗养料的做法,则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可以上溯到神农时代,汉语中称转化人粪尿为肥料的专用沤化池为“圊”。
自然界也存在一种昆虫,叫“屎壳郎”(蜣螂),它以动物粪便为食,有“自然界清道夫”之称。中国西藏地区存在一种比藏獒还要稀有和珍贵的袖珍犬,汉语称其为“痰盂犬”,当主人把它藏在袖筒里,外出拜访人家时,因在别人家里吐痰不方便,就可以把痰吐在“痰盂犬”嘴里。当痰盂犬听到主人的咳痰声时,便会主动伸出头来,张开嘴,接住痰,随即吞了下去,但并不会因此而生病。
检验验粪便是验身、健康检查的一种方法,了解病人的内脏及消化系统的健康状况,例如发现粪便见血、消化不良等。
古人排便在古代,没有冲水马桶,人们要解决排泄的需要,最基本的方法是在地上挖一个坑,完事后掩埋。在农业社会,粪便由于可以作为肥料,所以在城市,每晚会有专人收集装在木桶中的粪便(俗称“夜香”)。但在工业社会,有了化学肥料,以及人粪的卫生问题,令人们对粪便的印象大打折扣。但近四十年来,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由禽畜粪便等发酵制成的埋肥而产生的有机食品又受到社会的欢迎。
古时的人称排泄粪便为出恭。
韩国药酒近日,韩国一名名叫李昌沫的医学医生在日本一家电视台记者的要求下,公布了一种历史悠久的药用米酒俗称“粪酒”的制作过程,制作原料竟然包括六龄童的粪便。
据悉,这种神奇药酒可以除疤、治骨折,甚至还能对付癫痫等疑难杂症。因为气味浓烈,韩国人并不是很喜欢这种令人倒胃口的药酒。在20世纪60年代,这个药酒的秘方险些失传。李昌沫声称自己是在世的懂得酿制此酒的最后一人。
李昌洙告诉日本记者,这种药用米酒的酒精含量仅为9%,可以起止痛作用,还能让摔伤的病人住院时间减少一半。“粪酒”的制作方法是将快速发酵水和6岁儿童的粪便混合,发酵一天。第二天,将蒸熟的米饭和酵母混合,再加入前一天准备好的粪水混合物。紧接着,把混合物在摄氏30度至37度的室温下储存一周,再经过过滤后才能供人饮用。至于为何要选择6岁儿童的粪便,李昌沫解释为,不会散发恶臭,味道比较纯粹。
制作完成后,李昌沫和日本记者都尝试了,“味道略酸,呼出一口气时有屎味。”日本记者内田如是说。
参考资料1.屎(生理学)·技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