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74年,甲戌年(狗年);吴越开宝七年;于阗天尊八年;辽保宁六年;南唐开宝七年;北汉广运元年;北宋开宝七年;大理明政六年;越南太平五年;日本天延二年。公元974年,北宋开宝七年九月,赵匡胤以李煜拒命来朝为辞,发兵10余万,三路并进,趋攻南唐:东路吴越王做为昪州东南面行营招抚制置使,率数万兵自杭州北上策应,并遣宋将丁德裕监其军;中路曹彬与都监潘美率水陆军10万由江陵(今湖北江陵)沿长江东进;西路王明为池、岳江路巡检、战棹都部署,牵制湖口南唐军,保障主力东进。
中文名:公元974年
外文名:974 AD
中国纪年:甲戌年
对应朝代:宋朝
大事年表公元974年,北宋开宝七年,李煜38岁,上表宋,求从善归国,宋不许。
公元974年9月,赵匡胤命令大将曹彬等攻南唐。十一月,宋军在采石矶以预制浮桥渡江。
公元974年,宋开宝七年,海陵监移如皋,设西溪盐仓。晏殊、吕夷简、范仲淹先后任过西溪盐仓监。
公元974年,北宋开宝七年九月,赵匡胤以李煜拒命来朝为辞,发兵10余万,三路并进,趋攻南唐:东路吴越王做为昪州东南面行营招抚制置使,率数万兵自杭州北上策应,并遣宋将丁德裕监其军。
中路曹彬与都监潘美率水陆军10万由江陵(今湖北江陵)沿长江东进;西路王明为池、岳江路巡检、战棹都部署,牵制湖口南唐军,保障主力东进。后主李煜过于依赖长江天险,坐失利用宋军渡江时反击的机会。十月,宋军顺利渡过长江。采石、秦淮河、皖口三战,南唐屡战屡败,在长江中游的精锐兵力全部丧失。
公元974年11月,宋灭南唐。天下统一大势初现。
公元974年11月,灭南唐(自易名江南国),青阳县(仍治今蓉城镇)改属江南道池州(治贵池,今贵池市区)。
“贵州”名称,始于宋朝(公元960—1127年)。公元974年,土著首领普贵以控制的矩州归顺,宋朝在敕书中有:“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一语,这是以贵州之名称此地区的最早记载。
公
元974年,宋干德六年,黄河发大水,浮桥被大水冲断,铁牛被断桥带入黄河中。
公元974年,改敬州为梅州。
公元974年,薛居正等修《五代史》(《旧五代史》)成。
公元974年,北宋开宝七年福州刺史钱昱在夹城之外增筑外城。
公元974年10月22日,他将都城迁到了京都,并把该城命名为平安京。时代祭于10月22日在京都东部平安神宫的周围地区举行。这一天是桓武天皇迁都的日子。
人物生卒1.杨亿出生
杨亿(974年-1020年),字大年,人称杨文公。建州浦城(今属福建浦城县)人。北宋文学家。卒谥文,故称杨文公。着作多佚,今存《武夷新集》20卷。《宋史》卷三○五有传。
2.李太祖李公蕴出生
李太祖(越南语:LýTháiTổ,974年-1028年)本名李公蕴(LýCôngUẩn),是越南李朝的开国君主。年号顺天,庙号太祖,谥号神武皇帝,葬于寿陵。共有六子和十三女。
3.徐锴卒
文字学家徐锴卒(920-927)。中国五代宋初时期文字训诂学家。扬州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徐铉之弟,世称“小徐”。字楚金,精通文字学,仕于南唐,秘书省校书郎起家,后主李煜时,迁集贤殿学士,终内史舍人。平生着述甚多,今仅存《说文解字系传》40卷,《说文解字韵谱》10卷。
4.姚内斌卒
姚内斌,平州卢龙(今河北卢龙)人。仕契丹为关西巡检、瓦桥关使。后周显德六年(959),世宗北征,姚内斌率众归服,授为汝州刺史。宋初,从征李筠,改虢州刺史。西夏部落数寇边塞,太祖召为庆州刺史兼青、白两池榷盐制置使。治边十余年,羌人畏服,不敢犯塞,号称”姚大虫”。开宝七年(974)卒,享年六十四岁。
5.教宗本笃六世卒
974年6月意大利罗马 教宗本笃六世(?—974年7月),在位期间:973年1月19日—974年6月。被绞死。
6.石重贵卒
后晋出帝石重贵(914年-974年),又称少帝,942年-946年在位。天福七年(942年),后晋高祖石敬瑭死,重贵继位,沿用高祖天福年号,天福九年(944年)七月改元开运。石重贵不肯向契丹称臣,契丹攻后晋,开运三年十二月(947年1月)占开封,石重贵投降,后晋亡。
公元974年历史纪事辽置归圣军辽统和六年(974),辽圣宗率大军围涿州,射帛书谕降,宋军拒绝。辽遂从四面攻城,城破后,宋军出降,辽遂以降军分置七指挥,号归圣军。
宋赵普第三次出任宰相,吕蒙正与普同相,蒙正,太平兴国二年进士。置秘阁于崇文院,分三馆书万余卷藏其中。宋以李继捧为定难节度使,改姓名为赵保忠,使图继迁。辽圣宗领兵破涿州。
辽军连破满城、祁州(今河北无极)、新乐(今新乐东北),宋定州守将李继隆等大破之于唐河(滱水,流经定州等地)。辽初置贡举,放高第一人。
宋太宗置秘阁端拱元年(974),置秘阁于崇文院,收藏三馆图书。设直阁、校理,分别由朝官、京官充任,并以诸司三品、两省五品以上非兼职者一人判秘阁事。元丰改制后,并归秘书省。
李继捧归镇夏州雍熙三年(986),李继迁采取联辽抗宋方针后,屡盗宋边。宋太宗因多次用兵失利,乃采用赵普所建议的“以夷制夷”的策略。端拱元年(974),起用感德节度李继捧为定难军节度使,节镇夏州,并赐名赵保忠,厚加赏赉。
李继捧主张笼络李继迁,授以官职。太宗遂任继迁为银州观察使,赐姓名赵保吉。然而继迁已接受契丹册封的夏国王封号,故不肯接受宋的招抚。
辽陷涿州端拱元年(974)九月,辽圣宗率师南下,包围涿州,涿州守将力战,城破投降。辽将萧勒德、萧达兰皆中流矢而负伤。萧勒德护辽圣宗北返,后闻宋军撤退,乃派耶律斜轸追击,大败宋军。
十月,辽军破沙堆驿,以降军分置七指挥,号归圣军。奚王筹宁在益津大败宋军,耶律休哥进军长城口,大败定州守将李兴。辽军乘胜连克满城、祁州、新乐至唐河北。
太宗置都转运使端拱元年(974),太宗以右谏议大夫樊知古为河北东、西路都转运使,宋始设都转运使职职掌经度一路财赋,审理帐目,检查储积,满足朝廷及地方需要,监察各州官吏,并以官吏违法、民生疾苦情况上报朝廷。
唐河之战端拱元年(974)九月,辽军攻陷涿州后,长驱直入,十一月至唐河北。太宗诏令守军坚壁清野,不得与战。定州监军袁继忠认为若不截击,辽军可长驱直入,令朝廷蒙侮,都部署李继隆认为将在外,君命可有所不受。于是,二人共同出兵拦敌,袁继忠优抚士兵,身先士卒,士气高昂,大败辽军,追击至曹河。
编辑本段公元974年-杂谭逸事耶律沙卒耶律沙,宇安隐。穆宗应历间,累迁至南府宰相。景宗即位,总领南面边事。保宁八年(976),率兵击宋军援北汉,以功加守太保。干亨元年(979),宋军北伐,在白马岭被宋军击败,因耶律斜轸扳兵至,才击退宋军。
与宋军战于高梁河,又失利,后遇耶律休哥及耶律斜轸,击退宋军。从韩匡嗣伐宋,大败,因皇后营救才免死罪。统和元年(983),睿智皇后称制,颇得宠幸,从伐宋,大败刘廷让、李敬源。六年(974),卒。
杨守一卒杨守一字象先,原名杨守素。祖籍河南洛阳人,唐末避难至宋,郑间。曾在太宗藩邸用事,太宗即位,补右班殿直。太平兴国年间,出护登州兵,后累迁西头供奉官,领三班院、翰林学士。
太平兴国七年(982),与柴禹锡等告发秦王廷美有功,攉东上阁门使兼枢密都承旨。次年,改判四方馆事。雍熙三年(986),连内客省使,仍兼都承旨。端拱元年(974),授宜徽北院使、签署枢密院事。同年卒,时年六十四岁,赠太尉。
李昉罢相端拱元年(974),布衣翟颖与知制诰胡旦狼狈为奸,胡旦令翟颖改名马周,隐以唐马周为比。又唆使其击登闻鼓,攻讦李昉:身任元宰,尸位素餐,不知备边,只知赋诗饮酒并置女乐,有惭鼎辅。
太宗乃召翰林学士贾黄中草制罢李昉相。诏以赵普为太保兼侍中,参知政事吕蒙正为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并同平章事。
太宗书戒诸王端拱元年(974),开封尹陈王元僖进封许王,韩王元侃进封襄王,冀王元份进封越王。太宗以书戒诸王:你们生长于深宫,不知耕织之艰难,必须克己精进,听卑纳谏;穿衣时,思蚕妇之勤,吃饭时,则思耕夫之苦。
不要以自己的喜怒行事,不要只看别人短处,只见自己长处,这样才可永保富贵。有道是: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先贤哲理不可不牢记。
赵昌言等获罪端拱元年(974),枢密副使赵昌言、盐铁副使陈象舆、度支副使董俨、知制诰胡旦、右正言梁颗日夜会聚赵昌言府,结党营私,表里为奸。尝令翟马周排毁时政,上书自荐,且历举知交数十人,推为公辅,赵昌言暗中相助。
开封尹许王元僖获知,遂揭发其阴谋。太宗令审讯翟马周,马周伏罪。太宗大怒,将马周流海岛,赵昌言罢为崇信节度行军司马,陈象舆为复州团练副使,董俨为海州团练副使,胡旦为坊州团练副使,梁颗为虢州司马参军。
陈利用伏罪陈利用原京城卖药艺人,以幻术得幸,累迁至陈州团练使,遂骄恣不法,居处服御,僭拟乘舆。端拱元年(974),赵普获知他杀人及其它不法事,力请皇帝将之正法,皇帝令近臣审理,陈利用具伏,太宗令发配商州。不久太宗又将其召还。赵普怕陈利用东山再起,乃上书请诛。
太宗道;朕为万乘之主,难道不能庇护一人么?赵普叩首道:陈利用罪大刑轻,陛下若不诛奸臣,则乱天下法;法可惜,一竖子何足惜。太宗不得已命诛于商州。不久,太宗又遣朝使,令缓刑。朝使至新安,马陷沼泽,耽误行程,使者驰至商州时。商州刺史已奉诏行刑,汴陕吏民,拍手称快。
钱俶卒钱俶宇文德,杭州临安(今浙江临安)人。本名弘俶。自钱镠以来,钱氏世守吴越。后晋开运年间为台州刺史。后汉干祐元年(948),授东南面兵马都元帅、镇海镇东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兼中书令、杭越等州大都督、吴越国王,赐号翊圣广运同德保定功臣。三年(950),加尚书令。后周广顺元年(951),授诸道兵马元帅。
次年,授天下兵马元帅。赐号推诚保德安邦政治忠正功臣。周世宗即位,授天下兵马都元帅。显德三年(956),从世宗征淮南。周恭帝即位,赐崇仁昭德宣忠保庆扶天翊亮功臣。
宋建隆元年(960),授天下兵马大元帅。干德元年(963),改赐承家保国宣德守道忠正恭顺功臣。开宝五年(972),改赐开吴镇越崇文耀武宜德守道功臣。
七年(974),召为升州东面招抚制置使讨南唐。次年,师还,加守太师。九年(976),亲自朝觐太祖。太平兴国三年(978),上版籍于宋,自请留居汴京,改授淮海国王,赐宁淮镇海崇文耀武宣德守道功臣。
四年,从太宗征北汉。雍熙元年(984),改封汉南国王。四年(987),出为武胜军节度,改封甫阳国王,后改封许王。端拱元年(974),徙封邓王。同年八月二十四日卒,时年六十岁。追封秦国王,谥忠懿。
庞籍(公元974~1063年),字醇之;单州成武人(今山东成武)。著名宋朝大臣。庞籍:(公元974~1063年),字醇之;单州成武人(今山东成武)。著名宋朝大臣。
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及进士第,是中国北宋时期一位贤臣,曾任黄州司理参军,执法如山,清正廉明,善于用人,颇有贤名,以边功官至宰相,以太子太保退休。他杰出的风范、传世的业绩,一直受到人们的祭奉和景仰。他逝世时,宋仁宗赠他大司空衔,谥号“庄敏”。
庞籍与北宋名将狄青是好友,两人一文一武,相得益彰。狄青(公元1008~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人(今山西汾阳)。
宋仁宗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广南西路的僮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攻城掠地,兵锋直指广西重镇邕州(今广西南宁)。
由于广南州县无备,官吏畏懦,守将多弃城而逃,致使侬智高沿郁江东下,攻破邕州的横山寨,进而攻陷邕州,杀知州陈琪及广西都监张立,建“大南国”,自称仁惠皇帝,并连克横、贵、龚、浔、藤、梧、封、康、端等州,官吏死伤甚众。宋王朝几次派兵征讨,均损兵折将,大败而归,引起朝廷极大震动。
满朝文武惶然无措之际,宰相庞籍向仁宗皇帝推荐曾为其部将的枢密副使狄青率兵平叛,仅作了不到三个月枢密副使的狄青也自请出战,上表仁宗:“臣起行伍,非战伐无以报国。愿得蕃落骑数百,益以禁兵,羁贼首致阙下。”宋仁宗即命狄青为宣徽使、荆湖南路宣抚使,率兵平叛。
谏官韩降等人此时上书宋仁宗:“按照祖制,不宜专任武人专制一方。”认为狄青是武官,不宜任这一职务。应派侍从文臣为之副,分掌兵权,以加强监督。
宋朝政权重文轻武,文臣除授节钺,成为习惯,此次独任武人,免不得廷议纷纷。宋仁宗遂欲命内都知任守忠为副使。知谏院李兑又上言:“宦官不应掌兵。”惹得宋仁宗疑惑不定。
宋仁宗皇帝只得征询宰相庞籍的意见,庞籍答曰:“青智足平贼,不妨专任,如号令不一,不如勿遣罢牎!”庞籍认为,历来朝廷选派大将出征,多失败而归,原因不是大将无才,而是将帅权轻,受那些不懂军事的人的制约而致。
大将不能尽用其智谋,号令没有威力,故不能胜敌。狄青起于行伍,素有威望,若以文臣分其权,必然号令不专,贻误大事。
庞籍向宋仁宗进一步阐述,广南平叛若万一失利,不但岭南疆土丢失,而且荆湖、江南都十分危险,祸难蔓延就难以平息了,皇上不可不谨慎啊。庞籍又向宋仁宗皇帝坚定建言:“青沉勇有策,请付重任。
”他说狄青是其部下,以前在西疆,表现的智勇双全,皇上将平南贼之事全权交给他,使他得以威严治军,发号施令,定能平叛,请皇上勿以其专权为忧,极力主张专任狄青。
宋仁宗遂下定决心诏曰:“岭南兵事一律听从宣抚使狄青一人节制调遣。”由狄青统一指挥岭南诸军,并在垂拱殿置酒,特地为狄青饯行。庞籍知人善任,果敢地向大宋推荐了其精心培养、有勇有谋的狄青率兵平叛。
在抵御西夏的战争中,庞籍以一个政治家的开阔胸怀,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在戍边御敌中培养、扶持并重用了司马光、狄青、种世衡、郭逵等一大批年轻将领,他们文武兼备、智勇双全,不少将领以杰出的才能、过人的智谋在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狄青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在战斗中,他冲锋陷阵、骁勇善战,立下了累累战功。
宋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农历1月,狄青抵达岭南,果然不辱君命,他召集诸将,惩治了以前临阵脱逃、战斗不力的将领,败将陈曙及军校数十人被施以军法,整顿了军纪,振奋了军威。然后,狄青指挥宋军自宾州(今广西宾阳)合兵出击,进军邕州,突过昆仑关山险,在归仁铺与侬军展开激战,大败敌军,擒获其首领五十余人,一举收复邕州,侬智高只身逃往大理国。平南大获全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宋王朝屈辱软弱的形象。
捷报传至京城,宋仁宗皇帝喜不自胜,对庞籍说:“岭南平敌,如果不是当初你坚持专任狄青,是不能取得这样胜利的。广南之捷都是你的功劳啊牎”凯旋后,宋军对有功将士六百九十余人,皆推恩加官。
当时朝廷上许多人认为爵赏太滥。尤其是对主帅狄青,宋仁宗欲升为枢密使。庞籍亦劝仁宗节制恩赏,他向宋仁宗谏说:“昔太祖之时,大将慕容延钊统军平定荆南、湖南之地,方圆数千里,不动刀枪完成统一之业,太祖对他也不过是升官、晋爵、赐金帛而已,并不用为枢密使。
大将曹彬平定江南后,也曾经求任使用,太祖不答应,结果只赐钱二十万贯。先朝祖宗视名器如山岳之重,视金钱如粪土之轻,这是陛下应效法的。狄青托圣上之威灵,消灭叛军,完成圣业,确应重加褒赏,但其功与慕容延钊、曹彬相比,还相差很远。任狄青为枢密使,名位达于顶点,若其再立功,陛下将用什么来赏赐他呢?况且现任枢密使高若讷并没有什么过错,也不能罢其职啊牎以臣之见,莫若加狄青节度使之号,赏赐金帛,也就足以酬赏其功劳了。”
单宋仁宗执意不从,参知政事梁适也附和宋仁宗说:“过去王则造反,只占据贝州城,文彦博率兵平定,回朝后升任宰相。今侬智高祸乱广西,狄青率兵讨平之,升任枢密使怎算过分呢?”
庞籍坚持说:“文彦博本官任参知政事,依律补任宰相是合理的,况且立有大功。即使如此,当时已有人议论封赏太重,我们为什么还要效仿呢?再说,本朝早有定制,文臣为相,任免无常,而武臣为枢密使,则非有大罪不可轻意罢免。臣不愿授狄青枢密使,不仅是为国家珍惜名位,而且也是为保全狄青的功名啊牎”他又进一步解释说:“狄青起于军中,任职枢密副使,朝臣们已议论纷纷,说自大宋建国以来,从没有人可与狄青相比的了。
现在狄青有幸平定南方侬智高叛乱,立下战功,议论的声音才刚刚停止。假若现在对狄青封赏太过,又会使狄青成为众矢之的。”宋仁宗接受了庞籍的建议,诏授狄青为护国节度使。
事后,又有人奏言:“狄青功大赏薄,无以劝后。”为狄青颂功者亦不绝。两个月后,在朝拜议事之时,宋仁宗皇帝忽然又提起狄青之事对庞籍说:“平南之功,以前封赏太薄,现在任狄青为枢密使,孙沔为枢密副使;高若讷迁一官加近上学士,置之经筵。”
庞籍听后感到十分震惊,回答说:“容臣退朝后,回中书省和大臣们商议,明日回奏。”宋仁宗皇帝说:“现在就在殿堂门内商议这件事,朕就坐在这里等待商议结果。”庞籍乃与朝臣们商议,大臣们都随声附和宋仁宗皇帝的意见。
由此,狄青被任命为枢密使,作了宋王朝的最高军事长官,他的戎马生涯此时达到了最辉煌的顶峰。殊不知,正是宋仁宗皇帝的良苦用心,为狄青今后的人生种下了祸患,铸就了狄青的人生悲剧,铸就了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悲剧。
北宋自开国以来,就极力压制武将地位,以绝其觊觎之心,把重文压武作为基本国策。从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分割禁军统帅权力,到实行“更戍法”,使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直至发展到凡将帅出征,都要由朝廷授以阵图,训令,将帅只能按图作战的荒唐地步。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随着狄青官职的升迁,朝廷对他的猜忌、疑虑也在逐步加深。
宋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农历8月,作了四年枢密使的狄青终于被罢官,出知陈州,离开了京师。
狄青到陈州之后,大宋朝廷仍不放心,每半个月就派人视察,名日抚慰,实则监视。把狄青搞得惶惶不安,每次使者到来他都要“惊疑多日”,惟恐再生祸乱,不到半年,发病郁郁而终。
这位年仅四十九岁,曾驰骋沙场,浴血奋战,为宋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一代名将,没有在兵刃飞矢之中倒下,血染疆场、马革裹尸,却死在猜忌、排斥的打击之中。狄青早亡,说明北宋“重文轻武”,已经走到了一种极端的地步。
狄青,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智勇双全的军事将领、难得的将帅之才,在北宋内忧外患不断的年月里,极其需要这样的人才,然而他的遭遇却是如此的凄惨,北宋片面的重文轻武国策,终自食其果,在民族战争中,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
狄青死后,庞籍一直念念不忘,终于在狄青死后六年也抑郁而逝,终年七十六岁。
庞籍也是北宋著名的词人,他的诗词大多气势磅魄,如《渔家傲》:“儒将不须躬甲胄。指挥玉麈风云走。战罢挥毫飞捷奏。倾贺酒。三杯遥献南山寿。草软沙平春日透。萧萧下马长川逗。马上醉中山色秀。光一一。旌戈矛戟山前后。”
杂谈逸事1.樊若水降宋
樊若水,南唐池州(今安徽贵池)人,考进士,屡试不第,上事言事不被重视,遂谋降宋。他在采石江上,借钓鱼为名,暗测江面宽窄并绘成图。开宝七年(974)七月,闻宋廷将伐南唐,潜至汴京,上书陈平南唐策,请造浮梁渡江。
太祖立即召见,呈上长江形势图,太祖大喜,赐进士及第、舒州团练推官、赞善大夫,且遣使前往荆湖,按照若水计策,造大舰及黄黑龙船数千艘。
2.李穆使江南
开宝元年(974)九月,太祖遣曹彬、田钦祚等率兵赴荆甫准备伐南唐,因出师无名,遂遣左拾遗。
知制诰李穆使江南,召李煜入朝。李穆到南唐后,宣读圣旨,李煜准备入朝,但为大臣陈乔和张洎所阻,李煜遂称病不朝,李穆对李煜说:”入不入朝,你要慎重考虑。朝廷兵精甲锐,物力雄富,恐怕江南不是对手,望国主不要后悔”。李煜恐被留汴京,力辞,太祖终于有了出兵借口。
文物遗址1.迎江塔
迎江塔古称永昌禅寺,是中国长江沿岸著名古寺之一,始建于北宋开宝年(公元974年)。寺内有一塔,名振风塔,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建。
塔为楼阁式砖石结构,塔高七层,盘旋而上,每层八角,各悬铜铃,风起时叮当作响。塔内有浮雕佛像六百多座,碑刻五十一块,外有石栏环卫。塔无论在造型和工艺技巧上均具有明显的明代特色,极为优美壮观。登塔眺望,浩浩长江,巍巍龙山,尽收眼底,“塔影横江”为安庆八景之一。
2.繁塔
繁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结构复杂而独特,是中国佛塔从传统的四角形向更为复杂的八角形过度的典型代表。现塔通高36.68米,底面积501.6平方米。
繁塔为六角形楼阁式仿木青砖建筑,每层檐部由斗拱承托,一层两个塔心室,彼此不通,两层两个通道,四个佛洞,三层仅西北一个通道,前后两个佛洞,各层结构不同。踏道变幻莫测,从北门进塔,经东西两侧塔道攀登,去二层佛洞或上塔顶须沿外壁塔檐盘旋,非常惊险。
繁塔全身内外遍嵌佛砖,一砖一佛,有释迦,弥勒,阿弥陀佛,还有菩萨,罗汉,乐伎等近七千块,一百多种,千姿百态,形象生动,显示了宋代艺术家雕刻模制的超人技艺。塔内保存完好的碑刻178方,其中以宋代居多,有佛经捐施人题词等,是研究佛学的珍贵资料。
3.鸡笼山
鸡笼山是著名的佛教、道教圣地,它坐落在和县西北隅,脚踏岚笼山,怀抱九条垅,群山环拱,一峰独秀,拔地而起,享誉“江北第一山”、“江北小九龙”、“中华四十二福地”之称。公元974年,宋太祖赵匡胤在此山安营,喜得太子,把原淳熙宫(许由隐居之所)加赐匾额为“寿宁宫”。
逝世名人介绍范质 宋朝宰相(911~964)范质(911年—964年),字文素,大名宗城人。五代后周时期至北宋初年宰相。自幼好学,九岁能文,十三岁诵五经,博学多闻。后唐长兴四年(933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
后周太祖郭威自邺起兵入京,范质为避战祸,藏匿民间,后来被太祖找到,时值严冬,郭威脱下外袍给范质披上。封范质为兵部侍郎,枢密副使。周显德四年(957年),范质-朝廷,建议重修法令,编定后周的《显德刑律统类》。
范质 宋朝宰相(911~964)范质(911年—964年),字文素,大名宗城人。五代后周时期至北宋初年宰相。自幼好学,九岁能文,十三岁诵五经,博学多闻。后唐长兴四年(933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
后周太祖郭威自邺起兵入京,范质为避战祸,藏匿民间,后来被太祖找到,时值严冬,郭威脱下外袍给范质披上。封范质为兵部侍郎,枢密副使。周显德四年(957年),范质-朝廷,建议重修法令,编定后周的《显德刑律统类》。
慕容延钊 北宋初军事将领(908~964)慕容延钊,字化龙,生于五代后梁开平二年( 908年)或贞明二年( 916年),卒于北宋乾德元年( 964年),太原(分属山西)人,北宋初军事将领。
慕容延钊出身将门,他的父亲慕容章官至襄州马步军都校,领开州刺史。慕容延钊在少年时代就以勇敢干练闻声,后汉时他为枢密使郭威的部下。郭威代汉建周后,他被补为西头供奉官,历尚食副使、铁骑都虞候,周世宗继位后,改任殿前散指挥使都校、领溪州刺史。
慕容延钊 北宋初军事将领(908~964)慕容延钊,字化龙,生于五代后梁开平二年( 908年)或贞明二年( 916年),卒于北宋乾德元年( 964年),太原(分属山西)人,北宋初军事将领。
慕容延钊出身将门,他的父亲慕容章官至襄州马步军都校,领开州刺史。慕容延钊在少年时代就以勇敢干练闻声,后汉时他为枢密使郭威的部下。郭威代汉建周后,他被补为西头供奉官,历尚食副使、铁骑都虞候,周世宗继位后,改任殿前散指挥使都校、领溪州刺史。[1]
出生名人1.李崇矩:924年出生于潞州上党(今山西长治),988年去世。
李崇矩(924年—988年),字守则,潞州上党(今山西长治)人,北宋将领、官员。李崇矩初仕后汉,在史弘肇手下任职。后周时任供奉官、供备库副使、作坊使、判四方馆事。
北宋建立后,历任右监门卫大将军、三司使、宣徽北院使、枢密使、检校太傅、镇国军节度等,曾随宋太祖讨伐李筠、李重进,征伐北汉。端拱元年(988年)去世,终年六十五岁。追赠太尉,谥号元靖。
2.祁廷训(祁廷训):924年出生于河南洛阳,981年去世。
祁廷训(924-981),男,河南洛阳人,宋朝安远军节度使、左领军卫上将军。
3.南平君主高保勖(高保勖):924年出生于南平,962年12月19日去世。
高保勖(924年—962年12月19日),亦作高保勗,字省躬,文献王高从诲第十子,贞懿王高保融同母弟,五代十国时期南平国君主,960年9月20日―962年12月19日在位。
建隆元年(960年),高保融因病去世,其子高继冲年纪尚小,因此遗命高保勖继位。建隆三年(962年),高保勖因病去世,被宋朝赠侍中。遗命其侄即高保融之子高继冲嗣位。
4.周审玉(周审玉):924年出生,997年去世。
周审玉(924-997)开封人。仕后周,初补殿直,从世宗攻瓦桥关。入宋,为供奉官,旋加合门祗候。雍熙中,契丹南下,先锋刘绪陷入敌阵,审玉跃马冲击,救绪而归,以勇猛闻。淳化中,知贝州,有骁捷卒戌州者三十七人谋起事,被审玉击败,以战功领顺州刺史。后历并州钤辖,知凤翔府。以目疾,请老,授千牛卫大将军致仕,卒。
5.刘若拙(华盖真人):924年出生于巴蜀,991年去世。
刘若拙,号华盖真人,唐宋间人,自幼在罗浮山出家入道,拜师李哲玄的师兄青精真人为师。
6.王爷,将领李景达(子通,多次领兵抵御后周进攻):924年出生于南唐,971年去世。
李景达(924年—971年),小名雨师,徐州(今江苏徐州)人。南唐烈祖李昪第四子,南唐中主李璟之弟。封齐王。逝世后追封为孝昭太弟,葬于江州庐山。齐王曾多次挂帅领兵,六合之战,紫金山之战等战役都有李景达指挥与参与战役。[2]
参考资料1.公元964年去世的名人介绍·中国科技行业网
2.公元924年出生的名人大全·百问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