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尾绿咬鹃(学名:Pharomachrus mocinno)属咬鹃目咬鹃科的鸟类,小型攀禽,是南美洲丛林中最漂亮的鸟,有着极其华丽的外表,雄性绿咬鹃有平滑的长尾覆羽,如同凤凰一样的尾羽。
濒危物种,属于《华盛顿公约》附录第一类保护动物。栖息于森林地带。以昆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营巢于树洞中,是热带森林中的攀禽。凤尾绿咬鹃是危地马拉的国鸟。
拉丁学名:Pharomachrus mocinno
界:动物界
纲:鸟纲
目:咬鹃目
科:咬鹃科
属:绿咬鹃属
中文学名:绿咬鹃
简介绿咬鹃,或者咬鹃(Quesal),是生活在美洲中部和墨西哥地区的一类迷人的鸟类的通称。在古代玛雅和阿兹特克文化中,凤尾绿咬鹃被认为是羽蛇神(格查尔神)的化身,享有神圣的地位。[1]
绿咬鹃在玛雅人(Maya)、奎契人(Quiché)、塔尔迪克族(Toltec)、墨西哥和危地马拉(Guatemala)的那瓦特部落(Nahuatl tribes)的神话中占据重要的位置。雄性的尾羽是羽蛇神(Quetzalcoatl)和托尔特克自然神(Toltec nature god)的象征,这些鸟也因它们而得名。危地马拉的货币单位叫做格查尔(Quesal),与绿咬鹃的英文相同。
形态特征凸尾,尾羽12枚,尖端方形。
多数种生活在低地的热带森林中,有些种亦见于山上。在树洞中营巢,利用天然树洞,有些种类在朽木上挖穴巢或挖进树中的蚁窝或白蚁窝中筑巢(吃其卵,不畏其叮咬)。
产2∼5枚卵,卵球形,白色或略有色调。孵化期2∼3周。幼雏出壳後2∼3.5周长出羽毛。雌雄共同育雏。绿咬鹃(从墨西哥南部至玻利维亚)是古代马雅人和阿兹特克人的圣鸟;今天其形象见与危地马拉的国徽;该国货币名格查尔(quetzal),意即绿咬鹃。
分布区域见于新大陆(从美国最西南部和西印度群岛到阿根廷)、整个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及从印度到马来亚和菲律宾。美洲热带地区数量和种类最多。
参考资料1.凤尾绿咬鹃·知网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