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1995年在高新区的基础上正式成立无锡新区。经过近20年的发展,无锡新区已加入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行列中。无锡新区下辖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太湖国际科技园、空港产业园、中国工业博览园、中国吴文化博览园、国际生活社区等六大功能区以及旺庄、江溪、硕放、梅村、鸿山、新安等六条街道,行政管理区域从最初的5.4平方公里发展到2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0余万人。
中文名:无锡新区
外文名:Xinwu District
行政区类别: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
所属地区:江苏无锡
地理位置:江苏南部,太湖北岸
面积:
220
下辖地区:江溪、旺庄、硕放、新安等6街道
政府驻地:无锡市天山路5号
电话区号:0510
邮政区码:214028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火车站:沪宁高铁无锡新区站
车牌代码:苏B
面 积:220平方公里
人 口:常住人口60余万
方 言:吴语
机 场:无锡硕放机场
总体概况无锡新区是无锡市经济增长、改革开放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高地。
无锡新区无锡新区以占全市6%的人口、土地,创造了占全市15%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5%的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0%的服务外包产值、45%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0%的到位外资、60%的进出口总额、90%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发展创新无锡是一座有着3000年历史的古城,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中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无锡地处长江三角洲,是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和全国优秀的旅游城市之一[1],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前十位,跻身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和投资环境40优行列。
2012年1-9月份,全区GDP总量达到580亿元,同比增长12.8%;财政总收入完成128.1亿元,同比增长6.88%。无锡新区以占全市6%的人口、土地,创造了占全市16%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5%的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0%的服务外包产值和到位外资、45%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0%的进出口总额、90%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江苏省开发区综合排名中,无锡新区居第二位,是江苏省唯一国家火炬计划实施20周年先进开发区,江苏省唯一进入中央命名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目前正在全省开发区中率先启动部省市合作共建国家创新型园区。
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发展
自1992年启动建设以来,无锡新区初步形成了由科技创业园、软件园、信息产业园、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孵化载体构成的“科技孵化金三角”和由创新产业园、科技产业园、大学科技园等产业化园区构成的“科技产业金三角”的区域创新载体。2008年8月,科技部火炬中心正式批准无锡新区开展科技企业“加速器”试点工作,这是继深圳光明科技园、中关村永丰基地之后的全国第三家加速器试点。
在“一次创业”阶段,新区吸引了6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的80多个项目,形成了“日资高地”和“韩资板块”。1992年来,面对新一轮全球产业革命和产业转移趋势,无锡新区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口号,做出了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海力士-恒亿半导体、尚德太阳能、博世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展,硅科技产业,汽车电子及部件产业壮大,先进制造业向高端集聚。无锡新区以IC、光伏、光机电、IT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的90%。同时,创新创意产业园以及江苏软件外包产业园等载体的落成,吸引了浪潮集团、美国大展、中软国际、印度Zensar、清华紫光、海辉软件、日本NEC华东地区最大发包中心等拳头项目,IBM公共技术平台等配套基础设施使得新区软件外包产业发展,新区服务外包业务总额占到了全市50%以上。
1991年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1500亿元,其中超百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4家,超5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3家,超1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21家,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114家,17家高新技术企业进入江苏省百强行列。IC产业产值300亿元,占全国集成电路产业的10%以上,其中IC设计业规模达到31亿元,居全国第三位,IC产能和制造技术跃居全国第一;光伏产业实现产值200亿元,占全国50%、世界8%,太阳能电池产量位居世界第三,太阳能电池组件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超过200亿元,综合排名居全国第5位,已引进国际服务外包100强企业12家,并建成了中国电信五星级数据中心。1991年8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无锡新区考察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之后,明确提出在此建设“感知中国”的中心,将其打造成为中国传感网技术创新的核心区。
人才集聚推动创新创业
无锡新区人才[2]总量已达到13万人。在全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对象中,无锡新区有26人,其中2人为首批中青年首席科学家。新区有超过100家研究中心,高科技研发人员达到12000人。区内已集聚各类专业技术人才5万多人,其中硕士、博士3000人,海外留学归国人员500多人。有近10名院士在无锡新区设立了创新工作站。无锡新区全区共申报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项目124个,创业团队人数达400余人,全年新落户“530”项目58个。有3人跻身国家“千人计划”申报行列。
无锡新区“三创”载体的面积累计已超过180万平方米,汇集了归国创业企业300多家、各类中小创新型企业1000余家。实施“保姆+导师+保安”计划,建立综合性与专业性结合、初创期与产业化兼顾的全程孵化育体系。
无锡新区形成了日资高地、韩资板块和欧美组团。集成电路、精密机械、太阳能光伏产业等制造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截至2007年底,累计批准注册外资130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100亿美元,引进外资项目1500多个,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已有60多家投资了80多个项目。2007年,软件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
生态延伸可持续发展之路
1992年8月,无锡新区被环境保护部批准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新区在全国率先制定了《无锡新区制造业项目评估办法》,为外资项目设置了地评、技评、业评、环评、能评、安评、人评、效评八道门槛,限制资源能耗大、污染程度高、环境行为差的企业进入无锡高新区。对于存量企业中的化工、“五小”、“三高两低”企业,无锡新区则实施关、停、并、转。1992年来,无锡新区对京杭大运河(无锡新区段)、伯渎港、望虞河等主要河道挖源截污,完成伯渎港全线清淤和景观修复工程,通过镇区污水接管全覆盖、截污设施“村村通”工程,重现了生态走廊、文化走廊、绿色走廊的美景。新区区域内水环境达到四类功能区划要求,空气质量环境达到二级标准,绿化覆盖率达到40%,烟尘控制区和噪声达标区覆盖率100%,中水回用率达到40%。
文化提升区域软实力
新区版图内的吴文化资源已经占无锡市全部遗存的80%以上。1991年,无锡新区相继出台了《无锡新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行动纲要》和《中国吴文化博览园规划建设总体思路纲要》。一份关于新区古镇、古村、古迹、古遗址保护的实施意见已经成型:打造“一带、一园、一古镇、二古村、八景点”格局。泰伯墓、泰伯陵、鸿山遗址,5处国家级文保单位,新区启动了昭嗣堂、净慧寺、泰伯图书馆等景点修复;控制伯渎河两岸生态环境,建生态、文化和景观走廊风光带;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的吴文化博览园。
推进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无锡新区整体实现了全面小康,完成了第一个历史任务,已进入基本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生态环保无锡新区已建成全国首批ISO14000环保示范区,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1.5%。全区每平方公里GDP产出超过1.7亿元,是全市平均水平的3倍。2007年,无锡新区万元GDP综合能耗0.46吨标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工业区亩均投资和产出分别超过250万元和320万元。
社会事业教育概况
江南大学
东南大学(无锡分校)
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
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原无锡新区国际学校)
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原无锡卫校无锡市医药学校无锡市医院管理中心)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无锡宏源技师学院
无锡国际学校
无锡韩国人学校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机电高职 市职教中心)
无锡新区第一实验学校(原长江中学)
无锡新区初级中学
公共交通
无锡新区公共交通主要由无锡新区公共交通有限公司负责。无锡新区公共交通有限公司于2007年6月成立并投入运营,承担着新区范围内的公共交通、园区企业、学校及各镇(街)居民的出行任务。
公司注册资本为1300万元人民币,拥有管理及司驾人员245人,约300辆公交运营车辆,开通K751、K752、K751延伸K751支线 K753 K756 K757 K758 K759 K760 K761 K762 K763 K765 K766 K767 K769 K788公交运营线路,2008年公交公司全年运营里程500余万公里,营运收入4000余万元,客运量3000多万人次。
发展轨迹整体成就
2012年11月18日:无锡高新区20岁华诞。
1992年11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并授权,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以占全市6%的人口、土地和资源消耗,创造了全市15%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2%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近40%的到位外资和45%以上的进出口总额。
无锡高新区的GDP已跨越千亿台阶,2011年达到110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突破百亿台阶,相当于无锡市2003年的全市规模;常住人口人均GDP超过2.5万美元。累计获得了28个各类国家级品牌或基地称号,成为了全国首批进入中央命名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基地、国家物联网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园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
发展阶段
1990年,中央提出开发开放浦东,确定上海以“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地位,带动长江经济带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无锡市委市政府决定在锡城东南建立外商投资规划区锡南片区,1991年1月建立了锡南片区的领导指挥组,当年11月,市政府发文通过相应的规划方案,规划用地5.45平方公里,第一期启动区为0.53平方公里。
无锡高新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其中1992年到1997年为初创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修建招商引资的基础设施,营造招商环境。
这个阶段发生了三件大事。一是经国务院批准并授权,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中锡南高科技工业园区面积5.45平方公里,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区面积4平方公里。二是建设无锡―新加坡工业园。三是成立无锡新区。
1992年11月18日,无锡高新区被冠为国字号,因为它为高新区的发展预留了广阔的空间和“想象力”,而由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变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经过1992年底至1993年下半年10个月的谈判,新加坡工业园于1993年12月举行奠基仪式,启动后园区就引进了包括希捷、西门子、村田松下等数十家知名跨国公司。1995年实现产值6.24亿元;1996年跃升为43.8亿元。
1995年1月,无锡市将旺庄乡成建制从郊区划出,硕放镇以及坊前、新安、梅村3镇的金桥等19个村成建制从无锡县划出,连同无锡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无锡新加坡工业园构成无锡新区。建立中共无锡市新区工作委员会、无锡市人民政府新区管理委员会和无锡市新区经济发展集团总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至此,无锡高新区行政区域扩展到83平方公里。
1993年,高新区制定了《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
1994年,高新区以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为主,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七通一平”。至1997年,共有20个国家和地区在高新区投资191个项目,累计利用外资10亿美元。
从1998年至2004年,无锡高新区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发展外向型经济。2002年1月,无锡高新区行政区域扩展到141平方公里。
2001年,海力士-意法半导体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项目在无锡投产。
参考资料1.无锡市新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简介·应届毕业生网
2.无锡人才体系建设实践创新研究·参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