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殍,即指饿死的人。常用词语有饿殍遍野。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外文名:starvation
名称:饿殍
拼音:è piǎo
出处:《后汉书·仲长统传》
释义:饿死的人等
近义词:饿莩
注音:ㄜˋㄆㄧㄠˇ
基本解释饿殍è piǎo
[corpse of the starved]饿死的人。亦作“饿莩”[1]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孟子·梁惠王上》
详细解释饿殍(1)饿死的人
《后汉书·仲长统传》:“及至一方有警,一面被灾,未逮三年,校计骞短,坐视战士之蔬食,立望饿殍之满道。”《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又兼民穷财尽,饿殍盈途,盗贼充斥,募化无路。”;李大钊《大哀篇》:“刀兵水火,天灾乘之,人祸临之,荡析离居,转死沟洫,尸骸暴露,饿殍横野。”;茅盾《脱险杂记》三:“我们看见大街上垃圾堆积如山,短短一段路程就接连出现了三四具饿莩。”[2]
(2)饿得快死的人
唐-白居易《辨水旱之灾明存救之术策》:“凶歉之年,则贱糶以活饿殍。”
明-王錂《寻亲记·就教》:“[小生]休道朱门生饿殍,[合]也曾白屋出朝郎。
清-孔尚任《桃花扇·馀韵》:“舞丹墀燕雀常朝,直入宫门一路蒿,住几个乞儿饿殍。”
(3)饿死
宋-王安石《辞免平章事监修国史表》二:“百姓以安平无事之时,而未免流离饿莩。”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吕无病》:“今见如此用度,恐子孙有饿莩者矣。”
(4)使之饿死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若谓古事皆实,则《西厢》、《琵琶》推为曲中之祖,莺莺果嫁君瑞乎?蔡邕之饿莩其亲,五娘之干蛊其夫,见於何书?果有实据乎?”
参考资料1.饿殍·汉典
2.饿殍·911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