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性遗传是“后天获得性状遗传”的简称,指生物在个体生活过程中,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产生带有适应意义和一定方向的性状变化,并能够遗传给后代的现象。由法国进化论者拉马克(C.Lamark)于19世纪提出。强调外界环境条件是生物发生变异的主要原因,并对生物进化有巨大推动作用。
传播途径:遗传
中文名:获得性遗传
全称:后天获得性状遗传
提出者:拉马克
提出时间:19世纪
作者简介拉马克,法国博物学家。生物学伟大的奠基人之一,生物学一词是他发明的,最先提出生物进化的学说,是进化论的倡导者和先驱。他还是一个分类学家,林奈的继承人。主要着作有《法国全境植物志》、《无脊椎动物的系统》、《动物学哲学》等。
解释获得性是指生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在改变了的外界条件作用下所产生的新的特征特性,这种新的性状在有性繁殖的后代重复出现,就称获得性遗传。
拉马克学说的内容之一。 拉马克认为,具有神经的高等动物,后天获得性性格可以传到下一代。即只要获得的性状为双亲所共有,就能通过繁殖保存在它们的后代中。较有名的例子除长颈鹿外,还有对鹭、鹤等涉禽长腿的解释,即这些鸟类长期生活在水边,但不喜欢游水,为了不使身体陷进淤泥,就尽力伸长腿部;为了吃到水里的鱼虾,又不至于濡湿身体,就尽力伸长颈部。这样获得的性状,逐代遗传下去,年深日久,就成了长颈长腿的涉禽了。
理论意义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疾病,根据预后分组进行分层治疗是当前治疗的总趋势。在新近制订的一系列诊疗常规中,年龄和获得性遗传学改变被认为是AML最重要的预后影响因素,建立在遗传学基础上的预后分组成为制订危险度分层治疗策略的基础。
最新资讯新一轮改良计划重点是要解决“好不好”“强不强”问题。力争用10—15年的时间,建成比较完善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显著提升种畜禽生产性能和品质水平,自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突破性品种。畜禽遗传改良计划覆盖三个发展领域,包括生猪、肉牛、羊等家畜品种,蛋鸡、肉鸡、水禽等家禽品种,以及蜜蜂、蚕等。该计划实施后,还将建立健全动态调整和跟踪评估机制,及时查漏补缺,努力实现预期目标。[1]
参考资料1.畜禽遗传改良计划·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