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下辖地级市,地处横断山脉和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位于西藏东部,处在西藏与四川、青海、云南交界的咽喉部位,是川藏公路和滇藏公路的必经之地,也是“茶马古道”的要地。以昌都为中心,东与四川省相望,东南面与云南省接壤,西南面与西藏林芝市毗邻,西北与西藏那曲市相连,北面与青海省交界,西望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处在商贸往来的枢纽地位,素有“藏东明珠”的美称。
中文名:昌都市
外文名:Changdu、Qamdo
行政区划代码:540300
行政区类别:地级市
所属地区:中国西藏自治区
地理位置:西藏自治区东部
面积:10794.4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1市辖区、10县
政府驻地:卡若区
电话区号:
0895
邮政区码:854000
气候条件:藏东南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嘎玛寺、强巴林寺、谷布神山
机场:昌都邦达机场
火车站:昌都站
行政区划全县辖3个镇、12个乡:城关镇、俄洛镇、卡若镇、芒达乡、沙贡乡、若巴乡、埃西乡、如意乡、日通乡、柴维乡、妥坝乡、嘎玛乡、面达乡、约巴乡、拉多乡。共有9个居委会、206个行政村。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历史沿革吐蕃时期(公元7-9世纪),昌都是著名的“东女国”和苏毗王国的所在地。
公元13世纪,元朝将西藏归于中国版图后,在昌都和四川甘孜设置了朵甘思宣慰司都元帅府。
明(1368-1644年)末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白利土司后,昌都也受固始汗的统治。
清朝(1616-1911年)在这个地区封委了一些大活佛和土司各辖其地,受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的管理。清朝还在昌都设立了粮站,委派粮台、游击等文武官员驻守昌都,并从四川、云南派有制兵130名驻扎昌都,传递谕旨奏折,保护昌都寺大活佛和粮台。清末赵尔丰在昌都地区的一些地方实行改土归流,昌都地区改称川边。
民国(1912年)以后,是西康省的一部分。
1918年西藏地方政府将其改称为朵麦地区,设立了“朵麦基巧”,划昌都为25个宗。
1950年10月19日,成立了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并下设3个管辖区,即昌都解放委员会直辖13个宗、三十九族地区第一办事处所辖10个宗和波密地区第二办事处所辖3个宗及盐井、察隅共28个宗,直属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管辖。
1955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后,昌都地区则划规其管辖,1960年初设昌都地区行署。地区行署驻昌都镇。
2014年10月,国务院批复撤销昌都地区和昌都县,设立地级昌都市和卡若区,以原昌都地区的行政区域为昌都市的行政区域。[2]
自然资源矿产资源铜、铅、锌、砷、萤石、石灰岩、石帝、盐泉等。
土地资源昌都土地资源的总体比例是:五分草地三分林,暂不宜利用的有二分。全区土地总面积为16301万亩,其中牧草地面积8433万亩,占全区土地资源总面积的51.74%,人均占有草地面积156亩。虽然草地面积大,但质量差,主要是天然草地。好的和比较好的一、二等草地仅占草地面积的52.5%。
由于土地质量较差,在区域性气候条件下,牧草生长缓慢,低矮,稀疏,覆盖率只有30%—70%,载畜量受到限制,草畜矛盾突出,因此制约了畜牧业的大规模发展。林地面积4464万亩,占全区土地资源总面积的27.4%,人均占有林地面积82.7亩,其中灌木林占37%。人均占有耕地1.5亩,其中分布在海拔3700米以下河谷地带的只占31%,而分布在海拔3700—4300米高原上的占69%。二、三等耕地占25.7%。昌都还有暂不宜农牧林的土地,占全区土地资源总面积的19.7%。其中有裸岩地、砂地和砾石地;还有的土地海拔太高,开发难度大,无法改良利用。
森林资源昌都地区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是西藏第二大林区,现有林地142万公顷。灌木林21·7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1.71%,木材蓄积量达3·64亿立方米。昌都地区药材资源丰富。拥有各类药材1200多种,其中可利用药材750多种,被誉为“藏医药的故乡”。当地产药虫草、贝母、红景天、黄连、藏红花等。名贵藏药珍珠七十味、仁青常觉、腹中宝等部分产品获国家级省、部级名优奖,畅销全国30个省市区。[1]
地理环境地理位置江达县地处东经97°15′~98°53′,北纬31°~32°36′。县域东西最大距离286千米,南北最大距离327千米,总面积13164.09平方千米,位于西藏自治区北部,昌都市西北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中,距拉萨1170千米,距成都1070千米。
地形地貌江达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呈现倾斜,为金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最低海拔2800米,最高海拔5436米。平均海拔约3800米,高差有2636米。海拔较低的东南部农业区内,生长着大面积的森林,是农、林、牧多种经营的优势地带,在中国雪域高原的东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之中。
气候江达县年平均温差大,太阳辐射强烈,日照时间长;最高温度28℃,最低温度-15℃。年平均气温4.5℃。1月份平均气温约-5℃,7月份平均气温13.2℃。无霜期平均为60--80天,日均气温5℃以上持续期150--170天,日均气温0℃以上持续期200--250天。平均年降水量549毫米。日照时间长,年温差小而日温差大,干季雨季分明,雨热同季。
水文江达县以金沙江流域为主,金沙江分布于江达县东北、东南部;字曲河和独曲河分别流入金沙江;
人口民族截止2004年底,昌都县总人口12.48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为6.68万人。藏族占总人口的92%,其他还居住着汉、回、苗、蒙古、洛巴、门巴等21个兄弟民族。
全县地域面积为10652平方公里,其中有草场面积963.8万亩,耕地面积8万亩,森林面积495万亩。地域广阔,人口密度小,每平方公里平均均为11.72人。
经济概况昌都县位于西藏东部,地处横断山脉和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素有"藏东明珠"的美称。自清末改土归流置昌都府以来,昌都县便一直是昌都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享有"藏东门户"的盛誉。以昌都镇为中心,东与四川省相望,东南面与缅甸及云南接壤,西南面与西藏林芝地区毗邻,西北与西藏那曲地区相连,北面与青海省交界,西望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处在商贸往来的枢纽地位。
财贸金融全县年均财政收入1372万元(含增值税);税收1168万元,建有饮食、服务等1604个行业,从业人员5862人,其中全民所有制32个,集体所有制8个,个体1564个,全年社会销售额达31660余万元。实现利润6711.92多万元。城中心有集贸市场5处,年均成交额18998万元以上。县内有农业银行营业中心2处,建行营业中心1处,信用社10家,拥有各项建设事业得以迅猛发展的雄厚实力。
特色经济昌都县特殊的地质、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决定了在县境内蕴藏着丰富的药用资源和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是一个丰富的自然宝库。
参考资料1.森林资源·昌都政府网
2.历史沿革·昌都市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