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底部剪力法是依据地震反应谱理论,以工程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与等效单质点水准地震作用相同,来决定结构总地震功效的方法。
2.一种用静力学方法类似处理动力学问题简单方法,它发展较早,至今依然被广泛使用。其基本观念是在静力测算的基础上,将地震作用简化为一个惯性力系附加在研究对象上,其核心是设计地震加速度的确定难题。
3.该方法能在有限层面上体现荷载的动力特性,但不能体现各类材料自身的动力特性以及结构物之间的动力响应,可不能体现结构物之间的动力耦合关系。
扩展阅读7.多层砌体房屋、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抗震计算,可采用底部剪力法,并应按本节规定调整地震作用效应。
根据《隔标》条,基于复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结合迭代计算得出的设防地震下楼层剪力与隔震前结构(柱底铰接处理)进行对比,得出隔震后/前结构的底部剪力比,进而确定上部结构的抗震措施。
底部剪力法根据地震反应谱,以工程结构的第一周期和等效单质点的重力荷载代表值求得的底部总剪力,然后以一定的法则将底部总剪力在结构高度进行分配,确定各质点的地震作用。这是一种简化的计算方法。
初试专业课就是结构力学951,它只考到弯矩分配法。往年有考到过一题是剪力分配法的,然后我一开始没学剪力分配法,用位移法也能做,就是麻烦了一点,所以这个范围还是很小的,很省事。
1侧向刚度沿竖向分布基本均匀的框架-抗震墙结构和框架-核心筒结构,任一层框架部分承担的剪力值,不应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的20%和按框架-抗震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计算的框架部分各楼层地震剪力中最大值倍二者的较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