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xíng)省制是13世纪以来中国主要的行政方式,始于元朝,明清两朝得到发展,最后影响了现代中国的行政体制。
行省制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方面得到保障。
行省制度虽然与唐宋至今汉族社会日益强化的中央集权观念有排斥,但它作为元朝社会发展的产物,还是起到了巩固统治的目的,同时也对后世的政治体制特别是地方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扩展阅读中国古代最开始实施行省制度的朝代是元朝,后来的明朝和清朝都沿用了这一个行政制度,中国目前的行政区域划分也深深受到了行省制度的影响。
【答案】(1)行省制度,行省制度是秦汉以来郡县制度的一大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明清及后来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制度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保留至今。
众所周知,我国行省制度起源于元朝。在元朝统治时期,全国被划分为10个行省。其中,江苏北部、安徽北部隶属于河南江北行省,基本上以长江为省界。苏南和皖南的部分地区,则隶属于江浙行省管理。
江浙行省管理30个路、1个府、2个直隶州,合计26个散州、143个县,江浙行省的省会在杭州。元朝行省起初是临时性机构,后因军事征伐时间较长,渐成定制,其职能也由只管军事而变为兼管民政。元初行省的设置和辖区分合不定,到元成宗大德年间才逐渐稳定。元顺帝至顺元年(1330年)基本维持在一中书省和十行省的状态。中书省既是中央政府,又直接管辖首都周边约九十万平方公里的“腹里”政区,十个行省包括岭北行省、辽阳行省、河南江北行省、陕西行省、甘肃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湖广行省、四川行省、云南行省。元朝的行省制度为后世所继承,一直影响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