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牙齿,发音为jī chǐ,汉语词语,意思是足迹;游踪、履声、脚步声;像齿一样的部分突出在木屐下面。
2.解释
屐底的齿。
指足迹;游踪。
指履声,脚步声。
3.出处
《晋书·王述传》:“当你睡觉时,你不仅会转过身来,还会把它踩在牙齿上,而且不会。”
唐·独孤和《山中春思》诗:“花落没屐齿,风动群木香。”
唐白居易《野行》诗:草润衫襟重,沙干屐齿轻。
宋司马光的《与范景仁谢寄西游记》第二部分:“缘苔蹑蔓知多少,万里归来。”
清赵翼的《哭王述庵侍郎》诗:“蒲褐山房绿树阴,含有两人的牙齿。”
宋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得》:“应怜屐牙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宋·张孝祥的《水龙吟·过无溪》一词:“漫郎屋,在中兴碑下,需要留下屐齿。”
清·陈康祺的《郎潜记》第四卷:“国初常熟有很多画家。有黄鼎的人,足迹半天下...所以他们的作品多么离奇,对古人来说是不可能的。”
明·王世贞的诗《曾太学携酒见访》:“花宫无事,破高眠。”
清、吴伟业《九峰草堂歌》:“牙齿俄闻到茂先 ,一坐再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