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饲养方法:
蛴螬(地蚕)饲养方法以池养为主。以开发虫类蛋白饲料为目的,多用深坑。一般以3米长、2米宽、0.5米深的地下坑为宜。砖石水泥构造,上口用木料制成高1.5米、宽与长度坑相同的大纱罩,一侧可设置有工作人员进出的纱门。(产卵饲养成虫时、坑内填满适合金龟子生活的饲养土,稍高于坑周边路面,避免雨水内灌;坑内种植马铃薯等块茎植物;也可采用地上式饲养池饲养。
2.饲养土的选择与温度、湿度的调控
饲养土是金龟子幼虫一生的栖居活动场地,成虫在日间也钻进土中隐蔽和产卵。因此,饲养土调制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饲养的成败。一般以含腐殖质多的菜园土为宜。因为蛴螬体壁较薄,缺乏维持体内水分的蜡质层,因此对土壤湿度(含水量、要求较严。过干影响蜕皮,并易擦伤肌肤而致死;过湿又使土壤空间密度缩小,影响正常呼吸和取食活动。一般对土壤水分要求在15%-20%之间。如土壤湿度不够。可在地表适度洒水,以土表稍湿为度,或覆盖野草、树叶、菜叶等调节。土壤过湿可翻松表土通风祛湿。蛴螬对地温要求,没有湿度那样严格。一般在1℃-2℃的土温中便可安全过冬,14℃-22℃则是存活最为适宜的温度,夏天不超过27℃便可安全越夏。坑养或池养方法地温变化较迟缓。
3.种虫收集:
收集方式有:
(1)挖土收集幼虫。
寻找适合金龟子幼虫的生活环境,如在偏黏性土质的沤肥中,在长年不翻动的烂草、枯叶堆下,在朽木中,在木材厂周围的碎木烂树根堆下,在种过花生、土豆、地瓜及其他块根作物的田间都可采到幼虫。收集时只要用铁锹挖下20厘米深上下,将土翻开打碎,发现褐头、白身驼背的小虫,即可拾起,放进盛有原产地土壤水桶或玻璃缸中饲养。收集幼虫以春秋时节为适宜,因为此时多为3龄的成熟幼虫,便于通过饲养在短期内得到成虫,夏天采摘得多为初龄幼虫,这时常因气温高、湿度大,挖采时易破坏原先土里的蛰伏环境,影响幼虫存活率。冬天幼虫潜进较深的土层,不易挖出,且在冬眠期便于死亡。
(2)灯光诱捕成虫。
运用黑光灯晚间诱集,可捕到大量成虫。灯光诱捕时要注意雌雄比例。雄虫趋光性强,雌虫较差,多伏在地下草丛中。采集到的成虫按1:1的比例饲养在直径30厘米、高20厘米铺有浅土、上有纱盖的木箱中,喂以精饲料、青饲料。如见雌虫大部分潜进土中,即进入产卵旺期,这时不宜再翻动饲土。成虫产卵在5-10厘米深处,产完卵的成虫即爬到土表上去,可及时捡出,用开水烫死,烘干备作药用。
4.饲料配备:
取食活植物组织的蛴螬类型食性较广。如同一饲养坑内,虫口量太多(1平方米可养200-300只,坑中栽种的饲料已不能满足其取食量,需及时填加补育饲料,如土豆块、红薯片、碎玉米、麦粒、大豆、豆饼、豆渣等,同时可加入菜叶、芝麻叶、红薯叶等青饲料,撒到土表蛴螬即能钻出土面采食。一般少投量,多频次;春秋多投,夏日少投,冬天不投。
5.饲养管理
自野外采来的蛴螬要按体形尺寸分级,投入不同的坑中、池里饲养。当进入2龄时,如黄豆大小即可群养。刚自卵中孵出的幼虫或刚蜕皮后的幼虫,体弱皮软,要尽量少翻动,经10-15天后刨开局部检查1次,当看到大部分幼虫颜色黯淡、身体收缩、弯曲度小,尾节位置通过表皮看不见有深色粪便,少食不动,并在身体周围有压土筑室现象时,表示将要蜕皮,不宜再翻动。如蛴螬头大致瘦,且弯曲度大,即为已蜕完皮,应增加投食量,特别需多投些青饲料。3龄蛴螬取食量最大。
产过卵的坑、池应用木板将表土刮平轻压。幼虫自卵中孵出后,先吃掉卵壳,再经过1-2日生长发育,体表可见到较密的黄色纤毛长出。初生幼虫晚间到土表作轻度活动并取食,日间潜进土中。这时在平整的土表面可见到爬行和腹部拖拉过的痕迹,表明卵已接近孵化后期。这时,早孵的幼虫急需寻找食物,及时提供给丰富的食料是提升存活率的关键。如食料不足、幼虫消瘦无力,甚至死亡。大部分食植性金龟子在一年半到2年完成一个世代,多以3龄幼虫过冬。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幼虫长至接近化蛹或有一定个人时,应将饲土过筛,取出幼虫虫体(早取则虫体小,晚取则影响下批产量。为解决种虫与产品虫采留的分歧,有些选用深坑育产品虫、凹坑繁育虫的方式。为了每年多出幼虫,饲养的办法是集中凹坑产卵,等小幼虫脱完第一次皮移至深坑集中饲养,这样见效快,繁殖的关键是确保数次幼虫化蛹,分次羽化成虫,集中产卵,集中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