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食,本意是指消费者进入店内,坐在餐桌上进食。原本天经地义,可是疫情出现后,人们只能点外卖,或者在店门口取食。餐饮业遭受重创。为了恢复往日的繁荣,许多领导带头进入店铺堂食。
一听“堂食”这个词就比较有年代感,然而,说起它的来头也的确不小。我查询了。“堂食”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专指政事堂的公膳,据唐代文学家李肇所撰《唐·国史补》描述:“每朝会罢,宰相百僚会食都堂,故名。”翻译成白话文:每次朝会完毕,文武百官都会聚一起用餐,于是命名为“堂食”。唐代状元崔元翰(在科举考试连中“三元”)也曾在《判曹食堂壁记》中记载:“有唐太宗文皇帝克定天下,方勤于治…日中而退朝则宜朝食,于是朝者食之廊庑下。”也就是说,唐太宗想延长上朝议政时间,但又不好意思让大家饿着肚子加班;于是就在金銮殿的廊庑下,为官员提供一顿免费的“工作早餐”,史上又称“廊餐”
到了元朝,就逐渐延伸到泛指公署膳食。据史料记载,元代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中:“为官的吃堂食,饮御酒,多少快活。”
清代诗人钱谦益《寄答广东孙方伯恭甫》诗:“清斋荔子充堂食,长日蕉阴转印牀。”“堂食”中的“堂”是指经营场所,即“在食堂里进食”,与之相似的,还有“堂馔(zhuàn)”。此外,还有“堂餐”一词。它们都是状中结构,“堂”作地点状语指[在食堂],“食”为动词指进食。
古今“堂食”最大的不同在于施受主体和场所的不同,如今提起“堂食”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在外用餐方式之一,与“外卖”“打包”等行为相对。可泛指顾客在餐饮店内完成的一系列消费行为,相比之下含义更自由宽泛。可是,当代的“堂食”虽无等级制度和礼节约束了,但也意味着要自掏腰包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