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该句出自明代文学家宋濂所创作的《送东阳马生序》,在这篇赠序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阅求师之难,饥寒奔波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效地表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赋的高下和要求的好坏,以鼓励年轻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难以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千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徒弟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上下,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味道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君王之宠光,缀公卿以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波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没有问且不告,求之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在此,无须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中,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知。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境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里贫困,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自抄写,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里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书。抄录完后,赶紧送还别人,不敢稍微超出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此可以看各种各样的书。
已经成年之后,更为敬仰圣贤的理论,又苦于不能和知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处,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握着经书向同乡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语和态度从未略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上下,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跟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斥责,表情更加恭敬,礼序更加周全,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便又跟他请教。因此我尽管愚笨,终究还是获得不少教益。
在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当中,寒冬寒风刺骨,大雪深达几尺,脚上的肌肤受冷破裂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佣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温暖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
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部挂着白玉环,左侧配戴着刀,右侧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在彼此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由于心中有足以让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的勤劳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如今我虽已年迈,没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了君王的宠爱荣誉,追随在公卿以后,每天陪侍着皇帝,听候询问,世上也不适当地赞许自己的名字,何况才能超出我的人呢?
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季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高大的屋子里边诵读经书 ,没有奔波的劳碌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且不告知,请教而没有获得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拿手抄写,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见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行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便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的年轻人马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夸赞他的品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访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柔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即将回家拜访父母双亲,我特地把自己治学的艰难对他说。假如说我鼓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炫耀自己遭受之好但在同乡前自豪,莫非是了解我吗?
《送东阳马生序》注解1、东阳:今浙江东阳市,当时与潜溪同为金华府。马生:姓马的太学生,即文中的马君则。序:文体名,有书序、赠序二种,本篇为赠序。
2、余:我。嗜(shì)学:爱好读书。
3、致:获得。
4、假借:借。
5、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抄写书。弗,不。之,指代抄书。
6、走:跑。
7、逾约:超出约定的期限。
8、既:已经,到了。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办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成年。
9、圣贤之道:指孔孟儒家的道统。宋濂是一个主张仁义道德的理学家,因此十分推崇它。
10、硕(shuò)师:学问渊博的老师。游:交游。
11、尝:曾。趋:赶赴。
12、乡之先达:当地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的前辈。这里指浦江的柳贯、义乌的黄溍等古文家。执经叩问:携带经书去请教。
13、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面色放柔和些。
辞色,言语和面色。14、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15、叱(chì)咄(duō):斥责,呵责。
16、俟(sì):等候。
17、卒:终于。
18、箧(qiè):箱子。曳屣(yè xǐ):拖着鞋子。
19、穷冬:隆冬。
20、皲(jūn)裂:肌肤因严寒干燥而开裂。
21、僵劲:僵硬。
22、媵人:陪嫁的女子。这里指女仆。持汤沃灌:指拿热水喝或拿热水浸洗。汤:热水。沃灌:浇灌洗。
23、衾(qīn):被子。
24、逆旅:旅店。
25、日再食:每日两餐。
26、被(pī)绮绣:穿着华丽的丝绸衣服。被,同“披”。绮,有纹路的丝织品。
27、朱缨宝饰:红穗子上穿有珠子等装饰物。
28、腰白玉之环:腰部悬着白玉圈。
29、容臭:香袋子。臭(xiù):味道,这里指香味。
30、烨(yè)然:光彩照人的模样。
31、缊(yùn)袍:粗麻絮制作的袍子。敝衣:破衣。
32、耄(mào)老:年迈。八九十岁的人称耄。宋濂此时已六十九岁。
33、幸预:有幸参与。君子指有道德学问的读书人,另译指有官职的人。
34、缀:这里意指“跟随”。
35、谬称:不恰当地赞许。这是作者的谦词。
36、诸生:指太学生。太学:明朝中央政府设立的教育士人的院校,称作太学或国子监。
37、县官:这里指朝廷。廪(lǐn)稍:当时政府免费供给的俸粮称“廪”或“稍”。
38、裘(qiú):皮衣。葛:夏布衣服。遗(wèi):赠,这里指帮衬、给予。
39、司业、博士:分别是太学的次长官和教授。
40、非天质之卑:如果不是因为天赋太低下。
41、流辈:平辈。
42、朝:旧时臣下朝见君王。宋濂写此文时,正值他从家乡到京都应天府(南京)见朱元章。
43、以乡人子:以同乡之子的身份。谒(yè):拜访。
44、撰(zhuàn):写。长书:长信。贽(zhì):古时初次拜访时所赠的礼物。
45、辨:同辩。
46、夷:平易。
47、归见:回家看望。
48、“谓余”二句:觉得我是在鼓励同乡人努力学习,这是说到了我的本意。
49、诋(dǐ):诽谤。境遇之盛:遭遇的得意,指获得皇帝的器重重用。骄乡人:对同乡自豪。
《送东阳马生序》赏析此篇赠序是宋濂写给他的同乡晚生马君则的。作者赠他这篇文章,是以鼓励他勤奋学习,但意思却不直接讲出,而是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中引申而出,委婉含蓄,平易亲近,一字一句充满着一个硕德长者对晚生晚辈的殷切期望,读来令人感动。
《送东阳马生序》创作背景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教育经历和学习态度,以鼓励他人努力。
全篇分三大段。第一段写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情况,着意突显其“勤且艰”的好学精神。第二段紧承第一段,写当代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异,与作者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产生鲜明的对比,从背面强调了勤苦学习的重要性。
第三段便确切地提到马生,点明写序的目的,这便是“道为学之难”,“勉乡人以学者”。由于劝励的内容在上两段里已经写足,所以这里便只讲些推奖褒美的话,可是殷切款诚之意,马生是不难心照不宣的。
原本文章所赠送的对象是一篇之主体。然而文章却偏把主体抛在一边,先从自己说起,坦然道来,由己及人,至最后才谈起赠送的目标。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别具匠心。在文章的深层结构中,主宾之间有一种密切的相互关系,时刻针对着主,处处照应到主,而却避免了一般赠序文章直露生硬的缺陷,使文章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在写作中又成功地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使上下有对比,前后有照应,文章于宽闲中显示严整,“鱼鱼雅雅,自中节度”。这一点给人的感觉也是十分深刻的。
《送东阳马生序》作者介绍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谥号文宪。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汉族。明初作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称为“建国文臣”。因其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为之后“台阁体”作家的文艺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
扩展阅读根据【甲】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乙】文“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可知,甲乙两文主人公幼时都因为家里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看,都选择了借书来读;甲文主人公借书于藏书之家,乙文主人公借书于张氏;据此可知他们都爱好读书;
当读到课本里《送东阳马生序》的时候,我不禁潸然泪下。“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是我生活的生动写照。我儿时家里穷困,没有买过一本课外资料。“假借于藏书之家”则是我父亲的应对方式,父亲总是能找到朋友亲戚家里的课本、习题册让我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