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职责不同:知府执掌一府的大小事务,知州是各州的最高行政长官,知县管理该县的行政、处理一县的大小事务。2、发展历程不同:知府是古代比较常见的一种地方官职名字,在有些朝代被称作“太守”;知州在明清时期变成了固定的官职;知县一般配有“县丞”与“主簿”。3、全称不同:知州称“权知某军州事”;知府在宋朝还称“知某府事”;知县管理一县行政,称“知县事”。
知州、知府、知县,三者都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的重要官职。“知府”这一地方职官名的开设与古代制度的演化相关。
唐朝时期,“知府”出现,但在当时并非正规的官职,到了宋代,“知府”变成了府的地方长官。
“知州”管理一个州的政务。在宋代被正式确立为管控,“知州”一职确立。
“知县”一词起源于唐代,唐称“佐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宋朝时期,朝廷派遣朝官担任县的长官,管理该县的民政事务,即“知县事”,简称“知县”到了明清时期,知县才成为一县的正式长官。
但也不绝对,如果是翰林出身的知县情况就不同了。这一类人通常是被朝廷下放各省历练的,无非就是走个过场。让他们在知县、知州、知府的任上积累经验,任期到了不是提拔为省级大员,就是调至京城担任京卿。
知府和知县这里都好理解,知府又被称为太守,按管辖范围来看,知府的管辖范围与现在地级市的管辖范围相当,所以知府或者太守相当于现在地级市的最高行政长官,也就是相当于现在地级市的市长。知州在明清时期因为级别降低的原因,也从省级降到了市级。而知县有被称为县令,现在的县长就是由知县衍变而来的,所以知县就相当于现在的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