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联的根源,基本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一般认为,春联的前身是“桃符”。
2.据《淮南子》说,所谓桃符,又称“桃梗”,是两块“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悬挂在正门上下门页上用于驱鬼镇邪的桃木板,上边各自画着传说中降鬼高手“神荼(shū)”和“郁垒(lǜ)”的佛像,或是写着他们的名字——左神荼、右郁垒。
3.这就是民间俗称的“门神”。据史料记载,早在秦汉之前,我国中部地区民间过年就有每家每户悬挂桃符的风俗。
4.沧海当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进出也。上有二奇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因此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论衡·订鬼》引《山海经》)。
5.这段文字的大意是说,在茫茫大海当中,有一座山名叫度朔山,山上有一棵大桃树,这棵果树铺天盖地,树枝回旋曲伸有3000 里。在果树树枝的东北方向,有一个地方桃枝稀少,形成了一个门,叫做“ 鬼门”,天下所有的“鬼”都从这里进进出出。
6.“鬼门”上有两位奇人——一个名叫神荼,一个名叫郁垒,他们承担识别天下的鬼。凡看到蛮不讲理专门祸害人的“厉鬼”,他们就把它们用芦苇编成的绳索绑起来喂给老虎吃。
1月16日,岷县博物馆与岷县以微书院联合开展了“卯兔耀新春——福字、对联迎新年”社教活动。活动中,我馆社教员为同学们讲解了中国人新年贴对联、写福字的来历及岷县本地特有的新年习俗。接着开展了“福”字、对联试写活动。我馆志愿者任劼军老师现场指导孩子们写对联和“福”字,老师从握笔姿势到写字方法一丝不苟地指导孩子们。孩子们聚精会神地手执毛笔,挥豪泼墨,用心书写每个汉字,一副副工整的对联、一个个真诚的祝福寄托了大家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美好愿望。最后大家高举自己亲手书就的“福”字和对联大声送出了新年祝福。
该次活动以语文小组为单位,以语文小组长为课题组长,小组探讨,班上交流为主要方式进行,因为是同学们亲身经历的事和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同学们都很踊跃,搜集的材料让老师都耳目一新:年的来历、元宵节的传说、对联的起源、辞灶的来历、吃年糕的说法、放爆竹的'原因、守岁的习惯以及为什么今年没有年30的原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