讳病忌医近义指瞒报病症,不肯医治。也形容掩盖缺点和错误,不肯纠正。其源于东汉韩非的《韩非子·喻老》,是依据蔡桓公与扁鹊故事提炼出的成语“讳病忌医”。讳病忌医的近义词是文过饰非。“讳病忌医”和“文过饰非”,都有“瞒报自身的缺点或错误”的意味。但“讳病忌医”侧重在“害怕指责,不愿意接受协助”;“文过饰非”则侧重指探寻各种理由或托词来掩饰错误、缺陷。
历史故事
东汉时会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蔡桓公。对桓公说:"你有病了,如今病仍在肌肤的纹路中间,若不赶紧医治,病况将会引起!"桓公听完笑着说:"我没有病。"待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对人说:"这种医师就爱医治没有病的人将这个当做自己的贡献”。
十天之后,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早已发展成肌肉里,假如不管,还会引起。桓公不理睬他。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很不高兴。过了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早已转至肠道里去了,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重了。
桓公依然不理睬他。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公时,对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公觉得很奇怪,于是派特使去问扁鹊。扁鹊对特使说:“病在肌肤的纹路间是烫熨的能量能够达到的;病在皮肤是针石能治疗的;在肠道是火剂能够治好的;病若是到了脊髓里,那是司命所执掌的事了,我也没有办法了。如今在脊髓,我不再要求了”。五天之后,桓公浑身疼痛,连忙派人来请扁鹊,扁鹊却早已逃往秦朝了。桓公不久就死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