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小孩子要学会幽默,家长该怎么做呢?
在生活中大家都愿意和幽默的人做朋友,具有幽默感的人会很阳光。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也要教育孩子学会幽默感,这样有利于孩子在长大之后的人际关系。一个具有幽默感的孩子,满足感更容易获得,而且也有着积极的人生观。要想培养孩子的幽默感,就要给孩子创建幽默的氛围以及空间,家长要学会幽默从而感染孩子。
教育小孩子
让孩子在幽默的环境当中生长,可以培养孩子的幽默感。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在小的时候什么都不懂,他会学习父母的一举一动,要是父母具有幽默感,那么孩子就会受影响,也具有幽默感。要让孩子学会幽默感,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他对生活抱着积极乐观的心态。要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害怕失败,这样是不可以的。
要学会幽默
要让孩子有着充足的自信心,告诉孩子失败是成功之母。一个具有幽默感的孩子,是不会害怕别人的嘲笑。要想培养孩子的幽默感,也要丰富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孩子多学习知识要是孩子的词语匮乏,那么语言表达能力就会很差,也无法说出幽默的话。家长可以在平时给孩子讲幽默的故事或者是机智的故事,也可以给孩子讲脑筋急转弯,这些对孩子有很多好处。
家长该怎么做呢?
可以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还可以让孩子掌握更多的词汇,这样他就会更幽默。培养孩子的幽默感要注重日常生活中培养,比如在吃完饭之后可以给孩子讲一个小笑话,或者是猜一个谜语,这些都有助于孩子提升幽默感。给孩子培养幽默感是很重要的,孩子拥有了幽默感他就会变得活泼开朗,这样也会受到朋友的欢迎,人际关系也会好很多。
教育小孩子学会幽默,父母该怎么操作呢?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喜欢和幽默的人来往,因为和幽默的人相处会感觉到非常的轻松并且幽默的人经常会带给别人欢乐,即使是有什么尴尬的事情,也能够通过用幽默的方式去化解,所以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希望帮助宝宝养成幽默的品质,让孩子成为一个幽默乐观的人。
一、如何帮助孩子学会幽默
1、帮助孩子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最幽默的人心态一定是积极乐观向上的,才能够带给别人欢乐,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当孩子遇到困难或者挫折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的给予孩子信心,让孩子不要害怕失败及时的去面对困难,并且要用乐观开朗的方式去化解困难,而不是一味的沉浸在悲伤中。
2、孩子变得更加自信。的人在公共场合也能够尽显自己的幽默品质,并且不害怕别人的嘲笑,因为这是源自于骨子里的自信。幽默的人经常还会自嘲,因为自嘲也是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上的。自信的人相信自己很幽默,同时也能够带给身边的人欢乐。
3、训练宝宝的思维能力。幽默的人一般思维能力都比较敏捷,因为幽默的人能够在众多的场合中第一时间找到关键点,然后以幽默的方式去化解。幽默的人非常善于观察事物,并且观察事物的角度,也会比别人新奇一些,不会守着陈旧的观念,对事物会有自己全新的看法,常常会语出惊人。
4、帮助宝宝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幽默的人一般都能够以幽默的方式来缓和气氛,也经常让很多人哈哈大笑。但是幽默的人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如果幽默的人没有什么词汇量的话,也无法达到让人开心的效果,所以家长平时可以多给孩子讲一讲幽默有趣的故事,让孩子多去猜一猜脑筋急转弯,帮助孩子训练出一个敏捷的思维。
二、结语
孩子幽默感大多数都是来自于父母的,如果父母是一个比较幽默的人,孩子的性格也会是大大咧咧比较开朗的,所以父母如果想让孩子学会幽默的话,自己也要做一个幽默乐观的人。
如何幽默地和孩子沟通?
幽默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有效方式。世界上有人拒绝痛苦,有人拒绝忧伤,但绝不会有人拒绝笑声。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大都严肃多于宽容,从一些俗话便可见一斑,如“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棍棒底下出孝子”。在这种教育思想影响下,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往往弄得非常对立。殊不知,最好的家教应该是略带一些幽默。
一个4岁的孩子因为痴迷于武侠电视剧,天天冲冲杀杀的,他爸爸很是担心。一天,孩子又在商店里看中了一支新式玩具步枪,缠着要买,而家中的武器玩具早就堆积如山。爸爸说:“儿子,你的军费开支也太大了,现在是和平时期,咱们裁减点军费如何?”儿子扑哧一声笑了,从此,再也没有要父亲买过武器玩具。
家庭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总的说来,不外乎疾言厉色、心平气和、风趣幽默三种。家庭教育的本质在“教育”二字,无论哪一种教育方式,都离不开生活理念的灌输,但是不同的灌输形式产生的效果大不相同。疾言厉色的教育可以威慑孩子,但它容易让孩子产生对抗心理,是一种不得要领的教育方式。心平气和式的教育能使孩子体会到自己与父母在人格上的平等。但由于语言平淡,不疼不痒,无法产生持久的效果。风趣幽默的教育触动的是孩子活泼的天性,因而更能在他们的心灵中留下不灭的印迹,使他们时刻以此警示自己。
幽默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有效方式。世界上有人拒绝痛苦,有人拒绝忧伤,但绝不会有人拒绝笑声。在教育孩子时,一个父母如果经常能想到“寓教于乐”,再顽皮、再固执的孩子也会转变的。幽默表面上只是一种教育手段,实际上它贯穿的是一种乐观精神,一种坚信“明天会更好”的执着,反映了教育的人文本质。
——引自延边人民出版社《励志羊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