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灭绝是指在自然条件下,某一或某一类生物的种群数量减少到无法维持繁殖的状态。物种功能性灭绝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气候或环境变化、自然或人为灾害、缺乏饮食资源、外来物种入侵、自身遗传缺陷、疾病、人类狩猎、人类占用、分离、影响、破坏、污染等。
功能性灭绝是物种灭绝的前兆。当一个物种规模不足以自我繁殖时,它通常只能生存,允许物种一步一步地衰落和消亡。个人越来越少,然后找不到合适的配偶,不能生育后代,最终完全灭绝。但在人类的及时抢救下,也有成功恢复的例子,如欧洲野牛、麋鹿、亚洲狮、朱鹭等。
扩展阅读继今年长江白鲟被宣布灭绝、儒艮被宣布功能性灭绝、长江鲟被宣布野外灭绝之后,日前又有两种野生灵长类动物——白掌长臂猿、北白颊长臂猿被宣布野外灭绝。
前几年,澳洲国立大学的布莱特教授发现,袋鼠繁殖过快,导致当地草地消失,这使得诸如蜥蜴等爬行动物无处藏身,无食可觅,也差点让蜥蜴功能性灭绝。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存续专家组委员分享了肉锥的物种在红色名录中的一些信息和情况。其中提到,事实上几个物种虽然还未被红色名录宣布为灭绝(EXTINCTION),但已经功能性灭绝,表示肉锥清网行动虽然好,但来得迟了些。生物多样性保护刻不容缓。